APP下载

废弃采石矿山恢复治理项目现状浅析

2021-03-30陈卫金赵萌阳

现代盐化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客土采石掌子面

陈卫金,赵萌阳,赵 飞

(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河北 廊坊 065000)

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采石矿山建筑石料的输出对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在开采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多数采石矿山在完成建设使命后被非法违规遗弃。经过多年的无序开采,矿区地质环境、地貌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林地资源,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给当地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2]。

1 废弃采石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目前,河北省多数采石矿山均为露天开采矿山,多为滥采滥挖,挖采无计划、无记录、随挖随采、随采随倒,对开采区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埋下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

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地形地貌的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具体体现为白茬掌子面、露天采坑、不稳定边坡、采矿废渣土滥堆滥倒、山体开裂及风化破碎等。矿区内自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山体植被遭到破坏后难以得到自然修复,山体固土保水能力下降。

过去矿山的开采受限于落后的技术手段,常用人工爆破的方式协助进行露天垂向开采,导致开采后的山体白茬掌子面裸露,产生大面积的白茬掌子面,与周围原生地貌形态格格不入。开采遗留的大量爆破裂隙及破碎岩体,在多年的风化侵蚀作用下,时有掉落,坡脚处随处可见掉落的块状碎石,存在危岩、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对在矿区内进行生产活动的居民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沟谷及坡地上堆积大量的碎石渣土等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碎石、碎屑,颗粒直径较小,结构松散、干燥,地表植被完全破坏,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表层的风化浮渣、渣土等松散物质,在干燥、大风天气下,受风力影响,极易产生扬尘,对周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降低空气质量和可见度,影响生态环境,同时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3-4]。

碎石渣土的随意堆放,使矿区周边的自然山坡被大面积压覆,破坏了山坡原有植被,易发生局部边坡滑塌,威胁、侵蚀下游宝贵的耕地、林地资源;碎石渣土大面积压覆的区域,在雨水冲刷、面流、沟流作用下,非常容易被冲蚀,将矿区内的地形地貌、原有地表植被严重破坏,加剧了矿区内的水土流失,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流失的水土被流水携带到下游,淤积下游河道以及农田;此外,碎石渣土堆积、压覆导致边坡结构松散,没有较稳定的承重结构,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成为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物源条件,导致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 废弃采石矿山恢复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早期采石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处于边缘搁置产业之列。随着绿色矿山理念的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日益上升,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被提上日程。2000—2015年,矿区土地复垦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并行推进。2016年至今,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统筹部署开展[1]。

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属于新兴行业,因此,切实符合本行业实际的标准规范匮乏,多数时候需借用其他如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或园林绿化等行业的规范,所用行业规范标准不够统一,治理设计又时常采用传统地质学的观点看待问题,导致治理实施过程多有困难[5-6]。

自2007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开始,关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政策性推进工作逐步加强。从201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到2019年修订发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再到自然资源部2019年发布的《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逐步走向正轨,逐渐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治理过程中的监督监管、责任约束不断增强,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

现阶段,采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主要治理思路为削坡减荷、回填、平整、覆土等土石方工程,配合护坡、截排水工程、防护工程、绿化、后期养护等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废弃采石矿山高陡掌子面的治理,是现阶段治理设计的重难点。常见的治理方法有栽植攀缘植物遮挡、客土喷播等。张毅功等[2]对两种爬山虎在绿化荒山方面所具备的优良生物学性质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巨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荒山绿化之初,可将其作为绿化荒山的先锋植物进行人工种植。待水土流失得以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再改种其他经济价值更高的植物。

传统治理措施以遮挡绿化为主,见效周期长、效果差,尤其是对高差大、坡度陡的掌子面。因此,目前较为成熟的治理措施是对掌子面进行立体化治理,配合机械爆破的手段,台阶式修筑平台,沿平台外沿修筑挡墙,内部客土绿化,并沿岩壁栽植爬山虎等攀缘植物,上垂下挂,实现高陡掌子面的整体复绿。但此方法施工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是困扰治理各方的主要问题。

废弃采石矿山地表破坏处多为裸露的基岩或堆放的碎石渣,土质少,地力贫瘠,碎石间空隙大,降水极易沿空隙流失,难以留存水分。恢复治理时,为保证绿化植被的成活,需对平整后的场地进行客土覆土或穴坑换土,往往需要采购、运输大量的客土以满足绿化要求。客土的来源是治理任务中的一大难点,首先是客土向矿区的运输困难重重,多数矿区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道路年久失修,运输车辆极难通行;其次是现阶段耕地保护政策不足,加上山区土地资源本就稀缺,客土土源的选择更加困难。

废弃采石矿山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复绿,植被的成活期养护是重中之重。绿化植被的成活,离不开灌溉水源,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废弃矿山多位于干旱缺水的山区,交通不便,又远离水源,年降水稀少,养护用水需通过运水车等手段外运,运费成本较高,致使实际养护过程中,仅在栽植时浇灌少量水,成活期灌溉用水量严重不足,植被的存活仅靠自然降水维持,成活率极低,影响矿山的复绿效果,难以达到治理的最终目的,严重的甚至迫使投入的各项工作前功尽弃。

在项目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受限于前期勘查工作的手段,浅井、槽探等实际工作量不够,无法对每个治理对象进行详细的定量化,在进行治理设计时仅能对治理对象进行概括设计,导致部分治理对象的治理设计不尽合理,设计深度不够,造成项目实际施工时经常极难甚至无法达到设计的要求,导致项目施工困难,延误工期。

3 废弃采石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管理现状

废弃采石矿山多属于责任主体灭失矿山,在恢复治理过程中,主体是政府,资金来源也多为财政拨款。

近年来,随着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的发布,各地一直在探讨在政策鼓励下引入各类社会资金,建立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矿山恢复治理当中,并让社会资本在恢复治理完成后优先获得治理后土地的使用权或引导资金自主选择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的生态修复模式,有效地配置资金,更好地开展治理工作。

此外,矿山恢复治理资金的使用管理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要加大资金的审计力度,做到专款专项专用;做好施工资料的审核,加强工程竣工结算与财务竣工决算的审计工作,对投入资金较多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

废弃采石矿山恢复治理是一个新兴的地质环境类综合治理工程,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要求、总体布局与局部利益的矛盾,必须由各地方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强化领导,协调各方,增强认识,统筹安排,总揽全局工作,才能圆满完成治理目标。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地方按照层次化管理、层层响应的要求,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就地消化”的能力[7]。

治理项目的工程管理,贯穿项目立项、工程实施、资金使用和工程验收的始终,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全过程的监督、审查、监管力度;制定并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范验收机制、程序,制定长久追责制度,若在项目有效期内出现质量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处理;此外,还要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统筹安排,防止出现一方治理、另一方重复治理的尴尬局面,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力保各项治理项目的目标圆满达成。

4 结语

废弃采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协作,涉及地灾、水利、岩土、园林绿化、土地复垦等多学科的规范标准,要形成专门的行业技术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此外,还要进一步规划修复完成后土地的利用模式,修复完成后的土地为耕地、林地或其他用地类型,要体现出治理修复的效益,避免资金投入过后土地被遗弃,只走形式,造成资金、资源的双重浪费。

猜你喜欢

客土采石掌子面
马鞍山市采石小学
郑杰
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采石废弃地景观评价研究——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饱水砂性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滑坡监测系统在北长山岛山后村山体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关于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工序及其规范探讨
地震及降雨渗流条件下铁路生态边坡客土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