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对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效果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2021-03-30王天光
王天光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隐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由输血、吸毒和针灸引起。据相关统计,全球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为3%,每年新增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约为3%。这种疾病会导致肝脏的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1]。抗病毒药物常用于临床治疗。目前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常用药物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2]。这两种药物对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有一定疗效,但效果不理想,有必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择本院门诊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接收的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分析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对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效果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2018 年10 月~2020 年5 月接收的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0 例,采用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 例。其中,对照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最小23 岁,最大68 岁,平均年龄(42.26±9.12)岁;病程最短1 年,最长8 年,平均病程(3.33±1.64)年。观察组男21 例,女9 例;年龄最小22 岁,最大67 岁,平均年龄(42.67±8.31)岁;病程最短1 年,最长8 年,平均病程(3.34±1.6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商品名:派罗欣,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75)皮下注射,180 μg/次,1 次/周;利巴韦林(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538)口服,体重<75 kg:1000 mg/次,1 次/d;体重≥75 kg:1200 mg/次,1 次/d。持续治疗6 个月。
1.2.2 观察组 给予患者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Gilead Sciences Ireland UC,注册证号H20180024,规格:每片含400 mg 索磷布韦和100 mg维帕他韦)口服,1 片/次,1 次/d。持续治疗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PTA、AST、TBIL、ALT)和肝纤维化指标(CⅣ、LN、PⅢNP、HA)、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早期反应:治疗12 周后,ALT恢复正常,丙型病毒性肝炎RNA 阴性;部分应答:治疗12 周后,患者ALT 趋于改善,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核糖核酸基线值下降≥2 log IU/ml;无反应:病毒基线值下降<2 log IU/ml 或治疗后无明显变化[3]。总有效率=(早期反应+部分应答)/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TA、AST、TBIL、ALT 和CⅣ、LN、PⅢNP、H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A、AST、TBIL、ALT和CⅣ、LN、PⅢNP、HA 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早期反应18 例、部分应答10 例、无反应2 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早期反应10 例、部分应答12 例、无反应8 例,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1 例乏力,1 例皮疹,1 例发热,0 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发生1 例乏力,1 例皮疹,0 例发热,1 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感染HCV 后1~3 周,外周血中可检测到HCV RNA。然而,当急性HCV 感染出现临床症状时,仅有50%~70%的患者抗-HCV 阳性,约90%的患者在3 个月后转为抗-HCV 阳性。感染HCV 后,病毒血症未清除6 个月者为慢性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率为50%~85%。酒精中毒(>50 g/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脏铁负荷高、血吸虫感染、环境污染引起的肝毒性和有毒物质等也可促进疾病的进展,促进丙型病毒性肝炎和糖尿病进展的因素可以促进肝癌的发生。输血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发病率较高。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抗病毒治疗适用于:①ALT、AST 持续或反复升高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或肝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G≥2)或中度纤维化(S≥2)者,易发展为肝硬化,应积极治疗。②ALT 持续正常的患者大多有轻微的肝脏病变,应根据肝活检的病理结果来决定是否治疗。纤维化明显(S2、S3)的患者,无论炎症坏死程度如何,均应给予抗病毒治疗;轻度炎症坏死、无明显纤维化(S0、S1)的患者可暂时不治疗,但应每3~6 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③ALT 水平不是预测干扰素α 疗效的重要指标。
HCV 感染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如肝功能下降、肝细胞损伤等。如果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肝纤维化等。它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2]。目前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但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流感样症状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治疗因不耐受而中断。HCV 具有特殊的生物血液特性,可以逃避获得性免疫和先天免疫,使病毒不能完全消除,导致持续感染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是主要措施,常用的干扰素需要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最大的抗病毒作用,但由于在药代动力学上存在明显的“峰谷”效应,抗病毒效果无法最大化,只能间歇性抑制病毒,从而降低药物疗效。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利巴韦林属于人工合成的核苷类药物,能抑制一磷酸肌苷-5-磷酸脱氢酶,阻断一磷酸鸟苷的形成,最终抑制病毒RNA 和DNA 的产生,起到抗病毒作用[3,4]。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很高,感染后发展为肝癌的情况不胜枚举。以往标准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迫切希望得到安全、积极、有效的治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为片剂,该药物的主要成分是索磷布韦和维帕他韦。索磷布韦是HCV 复制所必需的NS5B 聚合酶的抑制剂。它是核苷酸的前体,在细胞中产生具有药理活性的GS-461203。通过将NS5B 聚合酶插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链中,RNA 停止伸展和连接[5,6]。索磷布韦是一种用于HCV 增殖的HCV NS5B RNA 聚合酶抑制剂,尿嘧啶三磷酸类似物是该药的主要成分。该成分与NS5B RNA 聚合酶结合,阻断RNA 链的复制,从而抑制HCV 的增殖,且病毒基因型不影响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往的研究表明,HCV 基因上的尿嘧啶三磷酸类似物能显著拮抗重组NS5B 聚合酶2a、3d、4a 和1b 的活性,但对人RNA 聚合酶、DNA 聚合酶和线粒体RNA 聚合酶的活性无明显影响[7,8]。维帕他韦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制过程中必需的NS5A 蛋白酶抑制剂,靶向NS5A 是其主要作用方式。特异性NS5A 蛋白酶抑制剂旨在通过激活丙型病毒性肝炎蛋白来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因价格高昂在一些国家引起争议,但治疗效果显著。两药合用对HCV 复制和增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疗效较好[9,10]。
综上所述,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对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和肝功能,有效抗肝纤维化,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