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2021-03-30毕岩贺国范小铁沈喜玉
毕岩 贺国 范小铁 沈喜玉
临床将膝关节骨关节炎也称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多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病变速度慢,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关节局部疼痛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身心健康、运动能力。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此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确保治疗疗效相当重要。以往多使用关节镜手术,但此方式治疗疗效易受病变程度、体重、下肢力线等影响。近年不少学者倡导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且已有报道证实[1]。现纳入130 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组论述此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4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130 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 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接受X 线片检查显示膝关节功能退化,关节间隙存在狭窄,再综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得到确诊;②患者均签字同意此次诊治方式;③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②存在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存在其他膝关节疾病者。对照组:病程3~12 年,平均病程(6.3±2.0)年;年龄54~78 岁,平均年龄(65.3±1.1)岁;女32 例,男33 例。观察组:病程3.1~12.0 年,平均病程(6.5±2.1)年;年龄55~79 岁,平均年龄(65.8±1.2)岁;女34 例,男3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腰硬联合麻醉,平卧,止血带扎在股骨近端部位,患侧膝关节前内外侧部位做切口,镜下检查髌上囊、股骨外髁室、髁间室、股骨内侧髁室等,依据其病变程度和术前症状制定手术方案,如软骨平整术、骨赘磨削术、半月板修整等,用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缝合切口,常规包扎。
观察组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仰卧,止血带扎在股骨近端部位,膝正中位置做切口,从髌骨内侧至膝关节,清理滑膜、髌下脂肪垫、髌上囊等,切除十字交叉韧带,对存在痉挛的软组织做松解处理,清除股骨远端骨赘组织和胫骨近端骨赘组织。用髓外、髓内定位法截骨胫骨和股骨,调试确保下肢力线稳定,附近软组织、屈伸、内外翻稳定和正常,保持髌骨正常轨迹。按照髌骨病变状况确定髌骨置换必要,若无需置换,则清理髌骨附近骨赘,冲洗骨质碎片,安装合适的人工关节假体,选择固定骨水泥。术后做止血干预,保护血管和神经,复位检查膝关节屈曲功能,术后置入引流管,缝合关闭切口和关节囊。术后做抗感染干预,并适当锻炼膝关节。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可正常步行,静息、运动状态下无疼痛,关节附近无肿胀、压痛,正常下蹲,关节活动度>130°;有效:可正常步行,运动时存在轻微疼痛,关节附近无肿胀,但有轻微压痛,关节活动度>10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周的HSS 评分,包含稳定性(10 分)、关节肌力(10 分)、屈曲畸形(10 分)、关节活动度(20 分)、功能(20 分)、疼痛(30 分),评分越高则表明功能越良好。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周的HSS 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稳定性、关节肌力、屈曲畸形、关节活动度、功能、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周,观察组患者稳定性、关节肌力、屈曲畸形、关节活动度、功能、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周的HS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周的HSS 评分比较(,分)
续表2
3 讨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主要病理基础为膝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病变[2],造成膝关节滑膜、软骨部位释放大量炎性因子,软骨细胞大量释放出溶解酶,降解Ⅱ型胶原蛋白、蛋白聚酶。发病后,会降低关节活动度,发生畸形和疼痛症状,若病变严重,患者会丧失关节功能,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临床在治疗时多采用关节镜手术,清除关节内坏死组织和炎性介质,缓解局部炎症,保持结构稳定,让关节恢复平衡,延缓关节退行性病变,进而改善关节功能[3-5]。此方式具备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安全性高等优势,但不适用于晚期病变,手术效果会因术后康复锻炼、关节损伤状况、患者体重、下肢力线等因素干扰,手术清除效果不理想。为此,已有学者倡导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6]。
人体最大的关节为膝关节,可将其分两个部分,即髌骨关节和股胫关节,股胫关节依靠关节囊、韧带、肌腱等附件相连,任一组织发生异常则可能导致关节不稳定,且给予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均会失败[7]。所以,熟悉膝关节的正常运动规律和解剖状况,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基础之一[8]。膝关节属于滑膜关节,关节中的十字韧带和半月板在维护膝关节内外旋转活动和稳定方面作用非常大,所以,关节运动方式不仅包括简单方向活动,如屈伸、复杂运动等,还包括滚动、滑动等。半月板则包含外侧半月板和内侧半月板,其作用在于降低关节软骨间的摩擦力和缓冲压力等,此外,半月板还与胫骨关节表相连,相当于一个挡板,避免膝关节屈伸中,滑膜、关节囊两者出现撞击[9]。内外侧副韧带和十字韧带有稳定关节的效果,避免运动过程中关节内外侧或前后摆动。膝关节矢状面伸屈时,旋转中心会根据运动弧度出现变化,连续标出动态运动轨迹则会出现一个与“J”类似的轨迹,而非椭圆形或圆形轨迹[10]。至于接受置换手术治疗后的人工关节,其生物力学运动是否满足人体正常运动,此点仍值的讨论。
表3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
表3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有关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李力等[11]学者已在报告中证实了此点。本研究通过分组论述130 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周,观察组患者稳定性、关节肌力、屈曲畸形、关节活动度、功能、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消除因膝关节外翻导致的关节疼痛,置入假体后,可让关节恢复正常活动,膝关节内外翻等症状得到纠正,并确保其病变关节面与人工假体契合度良好,提升置入假体关节的稳定性,避免假体过硬损伤关节面,特别是晚期患者,可更良好的控制病情,进而让患者膝关节恢复正常[5,12]。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属于精细度非常高的手术,往往骨科医生对此点有所忽略,认为术中截骨量所存在偏差可用填充骨水泥的方式进行弥补,存在盲目追求手术速度的问题,则会造成软组织失衡、假体放置不稳、术中粗略截骨等状况,导致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生存率低、截骨粗略、翻修时间提前等状况[13]。因此,怎样确保术中截骨精确也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后若样本例数、随访时间等条件满足的状况下,可将此点作为重点讨论内容,以便为后续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提供一定依据。此外,为确保治疗疗效,术后康复锻炼也为关键环节之一,术后麻醉恢复后进行康复锻炼,可缓解因止血带而导致的下肢水肿,被动或主动锻炼肌肉收缩功能,采用静脉瓣膜回吸,让静脉回流得到促进,避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显著改善其膝关节功能,疗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