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

2021-03-30张臣文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范生育人思政

张臣文

(湖北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育人不能只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所有课程都是育人载体,所有教师的所有课堂都应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同向发力,倾心培养社会主人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教育课程是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2]的课程群。依据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科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专业实习4个模块[3],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科教学论等[3],主要解决“为何教”的问题;教育科学方法包括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评价方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3],主要解决教师如何专业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信息交流协作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数字教学资源开发技术等,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基本环节和教师工作场域的熟悉、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等,主要帮助师范生走上讲台,成为合格教师。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时,既教授教育道理、教育方法、指导实践,也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其中,既提高师范生反思以及教育行动研究能力,又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既培育师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引导树立“当新时代人民好教师、育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

一、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育人目的与意义

(一)教育回归本分和初心的需要

教育的初心是立德树人,教师的本分是教书育人,国家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交给大学,把教书育人的重任交付给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育人责任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未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师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行师范之道,育时代新人。

课程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程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融合统一,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使青年大学生受到全面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地生根,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4]。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产出导向”理念的内生要求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产出导向”的理念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产出导向”理念倡导的是“学生为本”的时代诉求,强调的是“专业使命感”“身份认同”和“专业信念”等卓越教师内在信念的追求[5],通过课程思政,涵养师德品质,培育专业情怀,夯实专业信念,从而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师范专业认证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当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等,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总目标,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为行动指南,对接中小学、幼教等机构学科教学一线,设计、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和育人体系,培养创新型、反思型、乐教善育的人民教师。

(三)教师教育课程“金课”建设的要求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6],“金课”的教学内容涵盖塑造价值观、涵养品格、训练科学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新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文件中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儿童观”[2],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培养师范生的母体,其课程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形成和教育价值的实现,坚持教师教育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相统一,实施“课程思政”,才能建设好教师教育课程“金课”。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师范生的道德水平、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将关乎未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决定着他们教师专业成长的效能。通过课程思政,挖掘课程中的道德元素,帮助师范生树立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观,在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课程思政,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升华,将富有教育哲理的知识传授于师范生,使教育教学内容有内涵、有情怀,促进与师范生情感发生共鸣以获得其心理认可,从而提高师范生专业学习的自觉和师范素质水平;通过课程思政,使社会主义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儿童观入脑入心,以夯实从教信念,提升教育智慧,实现专业自觉,促推教师专业自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思政水平,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一)努力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7]。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师,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德”,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品格涵养、思想淬炼重在课程教师的示范、引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必须努力提升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育人者先自育,把自己淬炼成高尚道德的化身和求实精神的本体,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一言一行引领师范生形成高尚纯洁的思想品质,指导师范生努力学习,求真务实、仰望星空,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2],从而完成教师教育课程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思政育人共同体

思政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应统筹、整合校内各类育人资源,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垂直分工、水平联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等参与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桥梁,通过协同教研、相互听课、思政教师参与修订专业课程育人大纲等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通力合作,共同探讨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问题,做到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相统一;教学院、系、中心通过课程思政育人专题教研、党支部课程思政育人主题党日、月度政治学习交流、优秀课程思政育人大纲和教学方案展播等活动和措施,整体、持续提升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的教师教育课程育人团队;课程育人教师团队将思政内容、目标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学与育人相协调,“知”与“德”相统一,增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将专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精神、德性修养、理想信念培养等有机融合[4],提高育人质量。

三、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实施矩阵——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

(一)设计课程思政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帮助师范生在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掌握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能力,解决用教育技术“怎么教”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师范生反思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生态教育观、理想信念养成方面不可替代。经课程教师团队专题研究,最终设计了七个方面的思政内容,依次是辩证方法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育、教育技术伦理教育、创新教育、美育和科学思维教育。

(二)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实施矩阵

梳理、整合和凝练“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育人资源,设计一系列自然、巧妙的课堂育人结合点和切入点,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实施矩阵,矩阵包含课程思政内容、育人目标、知识铆接点、切入方法与对应任务五个维度,如表1所示。

表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育人实施矩阵

四、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创新课程育人方式

(一)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在线育人精品课程

基于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精神,在“课内学时压缩、课程内容增难、还学习给学生”精神的要求下,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在线育人精品课程。通过在线育人课程平台,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增加课程思政融入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深度和广度;通过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做到线上课外学习有内容、测评有反馈、讨论有引导,做到线下课内精讲有重点、讨论有深度、融合迁移有难度;通过线上线下衔接、课内课外一体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成课程知识、能力、育人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构建“深度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课外实践创新育人模式

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方法、实践并重,可有效的支撑教育相关的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基于普通本科高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师范专业认证思想,设计课外“深度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创新育人模式,拓展第二课堂育人空间。通过深度学习与学科竞赛结合,以深度学习支撑学科竞赛,以学科竞赛促进深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创作欲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结合,以学科竞赛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以创新创业实践反哺学科竞赛,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淀干事创业必要的品质;通过创新创业与深度学习、广泛学习结合,以创新创业带领深度学习、广泛学习,以深度学习、广泛学习辅助创新创业实践,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创业热情,锤炼攻坚克难毅力,掌握创业风险控制能力。

(三)邀请中小学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课堂

依托高校和中小学学校教师互聘机制,定期邀请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以校友为主)进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讲学,分享教育故事和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经验等。师范生通过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学习交流,加深对教育事业、教师职业、专业成长的感性认识,通过榜样示范,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课程在自己未来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做好当好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进一步树立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努力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四)开展问题式、启发式教学

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持续实施“千问计划”,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千问计划”中来,明确讨论质量和频次计入平时成绩。在实施过程中,既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提问,更鼓励探索式持续提问;既可以线上问,也可以线下问;既要求学生先学习再提问、边学习边提问、学习后再提问、一个主题线索连续问,也设计生问师答、生问生答、师问生答等多种交互形式[4],通过“千问计划”,让老师和学生真正地互动起来、深度地互动起来,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融入教学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与思考、共同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的学科思辨能力[4],提升了课程育人质量。

五、设计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检验、提升课程育人成效

教师教育课程学习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统一的方式进行,注重育人目标达成,强调综合能力达标。通过在线育人课程平台建立学生线上动态学习档案,平时成绩主要包含平时考勤、单元测验、大作业、实践作品、在线讨论、在线学习等。把思政育人内容和目标自然融入、设计到课程学习评价的各环节,在课程作业环节,通过作业布置论文化、育人化,直接设计育人化的任务,促使育人目标达成;在实践能力考核中,把情感体验、创新特色、技术伦理维度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在期末考试环节,试题以辨析题、问答题、论述题等主观分析题为主,强调综合能力达成。同时,整个过程考核透明、高效,涵盖课前、课中、课后,旨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守时守纪意识、诚实守信品质等。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投入考核、作业综合考核、实践创新考核、人文素养考核”等考核方式方略,全面检验、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是实施教育的微单元,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本为一体,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实现课程教育价值回归的重大举措。

充分发挥学科专业课程面广体大优势,提炼、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耳、入脑、上心,构建“大思政”格局,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全体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教育课程承载着培养新时代教师的重任,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合力解决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的根本问题。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与时俱进,把“知”与“德”相统一,建构起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8],推进教师教育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坚持育才与育人融合统一,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德才兼备、乐教善育的师范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师范生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