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脉针灸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30王力盈

智慧健康 2021年4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神经功能针灸

王力盈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广东 广州 510970)

0 引言

医学研究指出,脑卒中属于较为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愈发明朗,该病的发病率同样也呈现出了逐年升高的趋势。而在这中间,偏瘫则属于脑卒中的主要后遗症,而睡眠障碍则为该病最为主要的并发症[1]。上述两种情况,相互交织且相互影响,最终对脑卒中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中间,针灸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平肝熄风、调补心肾、调和脾胃的方法治疗[2]。基于此,本次实验将围绕着中医切脉针灸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2 月至2019 年12 月所收治的脑卒中伴睡眠障碍患者40 例(病例选取的标准为经头颅CT 及MRI 证实脑卒中且使用匹兹堡睡眠障碍指数评分≥7 分的既往无睡眠障碍病史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进行相关研究,借助掷硬币法将其划分为2 组,各20 例。这中间,实验患者中不包括合并严重心、肾、肝疾病的患者,同时包括合并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患者、严重失语以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均不在实验行列。并且,参与实验的患者均不存在精神疾病。此外,未按照规定治疗、病历资料不齐全以及无法判断疗效缓和的患者,亦不在实验范畴。其中,参照组男14 例,女6 例,年龄41~79 岁,平均(55.3±9.4)岁;实验组男15 例,女5 例,年龄40-78 岁,平均(55.47±9.5)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研究资料,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降血压、血糖、血脂等)、脑卒中康复训练及心理辅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参照组与实验组的治疗方案。两组在治疗期间均不再使用其他改善睡眠的药物。

1.2.1 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采用口服艾司唑仓片(生产厂家: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3047,规格:1mg/片)2 片,于每日睡前服用,并结合患者的睡眠质量,每周服用3-7 次,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1.2.2 实验组

不同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使用切脉针灸的方法治疗,每天对患者进行四部脉诊,然后根据脉诊为患者选穴调整阴阳平衡(常用穴位有百会、四神聪、内关、太渊、神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太溪、三阴交、复溜、照海),并根据患者的个别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以此来治疗患者的睡眠障碍。每天1 天/次,一次留针60min,一周6 次,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睡眠质量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比对,从评分变化情况检测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0 实验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运用均数±平方差()反映,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展现,卡方检验,在P<0.05 时,比对差异便保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统计数据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

表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

2.2 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比对

统计数据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比对()

表2 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比对()

3 讨论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约95%卒中患者发病后出现睡眠障碍[4]。脑卒中患者长时间入睡困难、浅睡易醒、白天睡眠过多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及生活质量,这不仅会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会增加了患者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患者发病后多采用常规的口服艾司唑仑治疗,但效果短暂,长时间使用还会容易产生耐受甚至成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上述的问题,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切脉针灸是中医传统针灸下的一个分支疗法,其根本在于依托于中医辨证理论,对患者进行四部脉诊后选穴治疗,用脉象指导针灸。

睡眠障碍在中医学中属于“不寐”的范畴,其病因有阴阳失调、气血两虚、五脏气虚等。脑卒中发生后,脏腑气机升降失衡,元神失养,机体阴阳的转输变化失调,导致阴阳消长出入规律受损或体内阴平阳秘遭到破坏,阴虚不能主事,阳气不得潜藏,引起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因此,治疗应从调和阴阳入手,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改善患者睡眠及觉醒状态[5]。而切脉针灸治疗的核心则在于,通过对患者进行四部脉诊更能够分辨出患者机体整体及内在五脏六腑的阴阳虚实,从而指导针灸选穴及补泻,能够更准确地发挥针灸通经络、调气血的效力,从而使患者的阴阳平衡得以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得以恢复,进而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6-8]。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采用切脉针灸治疗取得一定效果后,患者白天精神较为充足、白天睡眠过多的症状得到改善,这大大的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开展康复训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比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切脉针灸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过程中,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其神经缺损的状况,使患者得以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见,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切脉针灸的治疗方法,有着一定的必要性[9-10]。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采取切脉针灸的方法治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神经功能针灸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