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联合气囊仿生助产术对分娩的效果观察

2021-03-30郭青淑

智慧健康 2021年4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助产

郭青淑

(河北省沙河市人民医院,河北 沙河 054100)

0 引言

分娩主要是指胎儿脱离产妇身体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并且特殊的自然生物学过程[1-2],共分为3个产程,即宫口扩张期、胎儿娩出期以及胎盘娩出期[3]。在分娩过程中因为宫缩所造成的疼痛会贯穿在整个产程,这种疼痛会造成产妇出现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负面影响,进而提升产妇对疼痛的敏感性[4]。疼痛还会使产妇的精神长时间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再加上在分娩过程中体力的过度消耗,最终会导致产力匮乏、产程延长[5],对产妇及胎儿造成严重影响。罗哌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钠离子通道,从而阻断神经兴奋剂的传导。这种药物对产妇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的毒性较小,并且对母婴安全没有负面影响,但临床上对其最为合适的浓度尚未下定论。气囊仿生助产作为一种新的产科助产技术,符合自然分娩的生理规律,能够大大缩短产程,缓解疼痛感有助于产妇的分娩,进而降低剖宫产率[6-7]。因此,本课题拟通过观察分析潜伏期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联合气囊仿生助产术对产妇分娩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分娩质量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我院2016 年11月至2017 年12 月接诊的120 例住院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A、B、C、D 四组,四组间年龄、孕周、体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诊断纳入标准:①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②无麻醉禁忌证;③无精神病病史;④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排除心、肝、肺等功能障碍产妇、具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以及存在凝血障碍的产妇。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①气囊仿生助产:当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对产妇实施气囊仿生助产术的单扩法。当产妇宫口开大≥4cm 时,所有符合适应证者取截石位,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并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实施人工破膜(已破膜者免除),没有严重胎儿宫内窘迫以及羊水污染者,扩张阴道上段1~2 次,逐步扩张气囊到直径8cm,并保持3~5min。接着扩张阴道下段1~2 次,气囊直径到6cm 即可,同样保持3~5min。②罗哌卡因麻醉:当产妇产程进入潜伏期、宫口张开达1cm 并且宫缩规律时进入产房,常规监测产妇生命体征以及胎儿心率,将上肢静脉通道开放,行L2~3隙硬膜外穿刺,头侧置管固定。首先给予患者预先配置好的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5mL,若5min 后产妇无腰麻征象则再次给予罗哌卡因10mL,最后接镇痛泵进行产妇自控镇痛。A 组产妇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分娩,B、C、D 组分别在气囊仿生助产分娩的基础上,于潜伏期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0.075%、0.1%、0.125%)。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产妇注药前,注药后10min、30min、60min 时的VAS 评分,VAS 评分≤3 分时即认为镇痛有效;②比较四组产妇潜伏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③采用Bromage 评分评估下肢运动阻滞:双下肢活动自如记为0 分;双下肢活动自如,但却有麻木感记为1 分;只能曲膝和双脚记为2 分;只能活动双脚记为3 分;双下肢不能活动记为4 分;④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以及10min 的Apgar 评分;⑤记录比较四组产妇瘙痒、下肢麻木感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指标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产妇注药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

B、C、D 组在注药后10min、30min 以及60min的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注药前,同时也明显低于A组注药后同时间点的VAS 评分(P<0.05);此外,B、C、D 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四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

表2 四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注药前比较,1)P<0.05;与A 组同时间点比较,2)P<0.05。

2.2 四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B、C、D 组的潜伏期时程较A 组明显减少(P<0.05),且B、C 组的时程较D 组又有进一步降低(P<0.05);同时B、C、D 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时程均显著低于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四组的第三产程时程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四组产妇Bromage 评分比较

B、C、D 组产妇Bromage 评分为0 分的比例显著高于A 组产妇(P<0.05),且B、C 组的评分较D 组又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C 组评分为1 分的比例也显著高于A 组,评分为2 分比例在四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四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分)

表3 四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分)

注:与A 组比较,1)P<0.05;与D 组比较,2)P<0.05。

表4 四组产妇Bromage 评分比较[n(%)]

2.4 四组新生儿Apgar 评分比较

B、C、D 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以及10min的Apgar 评分均显著高于A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四组新生儿Apgar 评分比较(,分)

表5 四组新生儿Apgar 评分比较(,分)

注:与A 组比较,1)P<0.05。

2.5 四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在瘙痒、下肢麻木感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B、C、D 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 组,差异显著(P<0.05)。此外,B 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C、D 组又有进一步的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四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分娩作为一种自然而又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决定因素主要为四大因素,分别为产道、产力、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疼痛是阴道分娩产妇所必须要面对的一种生理反应,其在医学疼痛指数的评级中仅次于烧灼伤痛。剧烈的疼痛能够增加产妇的神经敏感性,加重疼痛程度。最终导致产妇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甚至引发并发症。应激反应能够导致:(1)子宫收缩受到抑制,产程延长,造成产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引起产妇血压上升以及心动过速;(3)过度通气、耗氧量增加最终引起胎儿低氧血症和酸中毒[8]。既往临床为了保守起见,常对宫缩乏力以及产程延长的产妇实施剖宫产,导致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母婴死亡的风险,但是其远期手术并发症却会对母婴的健康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助产技术,降低产妇疼痛、缩短产程,提高产妇分娩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硬膜外应用罗哌卡因对产妇进行镇痛,其具有关闭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的功能[9],进而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的过程,并且毒性较小[10-11]。此外,产妇应用此药物时,肢体仍然可以正常活动,因此可以促进宫颈扩张以及减少第一产程时间[12]。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运动以及感觉的作用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低浓度时,椎管内应用罗哌卡因即可表现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阻滞分离,从而阻断了产妇对疼痛的感觉[13-14],但又不会对产妇产程中的自行用力以及产后子宫收缩造成影响。但临床上对其最为合适的应用浓度尚未下定论,在浓度使用方面还有较多争议,在潜伏期使用罗哌卡因的分娩镇痛模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曲元[15]推荐:罗哌卡因的浓度范围为0.075%~0.2%,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在潜伏期采用0.075%~0.125%的罗哌卡因。气囊助产能缩短产程机制是因为其具有“仿生性”,能够提前模拟胎头作用并采用机械性的刺激来扩张宫颈口,反射性增加内源性缩宫素以及前列腺素的分泌,进而促使产妇宫颈软化、扩张,使阴道内部的阻力减少,有利于胎先露下降与旋转,最终有助于产妇的分娩,缩短产程并能缓解产妇的疼痛感,使剖宫产率大大降低[16]。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在使用气囊仿生助产的基础上联合潜伏期应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将手术与药物两种方法相结合,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注药后不同时间点B、C、D 三组的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注药前且低于注药后同时间点A 组的评分(P<0.05),这说明B、C、D 三组的镇痛效能基本相当;此外,在产程方面发现,B、C、D 组的潜伏期时程较A 组明显减少(P<0.05),且B、C 组的时程较D 组又有进一步降低(P<0.05)。同时B、C、D 组的第一、二产程的时程均显著低于A组(P<0.05)。这说明B、C、D 三组均能缩短产妇潜伏期、第一、二产程时程,但B、C 组更能进一步显著缩短产妇潜伏期时程,即0.075%、0.1%罗哌卡因联合气囊助产在缩短产程方面作用更为显著;同时在Bromage 评分方面,B、C、D 组产妇为0 分的比例显著高于A 组产妇(P<0.05),且B、C 组的评分较D 组又进一步升高(P<0.05),说明B、C 组对产妇运动神经阻滞的效果更为轻微,在有相同镇痛效果的前提下,应选择较小浓度的罗哌卡因;进一步发现,B、C、D 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以及10min 的Apgar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 组,且B 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C、D 组又有进一步的降低((P<0.05),说明0.075%的罗哌卡因联合气囊助产更能降低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作用。

综上所述,在潜伏期应用0.075%罗哌卡因联合气囊仿生助产术,两者能够相互配合,互惠互补,更好地缩短产妇产程,减轻产妇疼痛感以及对产妇运动神经阻滞的效果,同时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助产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产妇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如何
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