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现状
2021-03-29夏昉张兵赫玉芳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夏昉 张兵 赫玉芳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21 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大幅延伸,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到2019 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口已有1.76 亿,占总人口的12.6%〔1〕,其中有大量的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水平较低,需要提供生活护理和医疗救治〔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是符合现阶段养老要求的新型养老模式。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借助其在医、养、防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慢病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新动力,促进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3〕。本文通过对吉林省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的分析,借助实地调研和访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还需继续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制度和加大宣传力度等建议。
1 吉林省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背景及现状
1.1 发展背景 吉林省早在2000 年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老年型”,到了2003 年末,人口年龄结构完全进入“老年型”〔4〕。据吉林省卫生健康委统计,吉林省65 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从2011年的8.73%上升到2019 年的13.93%,这将会减少可劳动力,进一步加重年轻人的养老压力〔5〕。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居家养老,医养机构提供的中医药养老服务,提高养老质量,促进养老健康,真正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2020 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联合发布《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试行)》,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根据健康状况为中老年人提出相应的中医健康养生保健计划,及时预防重病、大病的发生。吉林省为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为吉林省中医药融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政策保障,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吉林省各市州积极开展中医药医养结合试点工作,为促进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和养老服务的发展而努力。
1.2 吉林省中医院和养老机构现状 2017 年末,吉林省全省总人口2 717.43 万人,中医类医院99个,比去年增加了16 家,中医门诊1 600 个,总诊疗人次达到13 340.77 万人次,拥有床位数量1.97 万张,平均每万人次拥有床位7.3 张〔6〕。逐年增加的中医医院为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截至2016 年末,吉林省60 岁以上老年人口477.75 万人,养老机构共有2 165 家,拥有床位141 292 张,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为33 张。其中老机构床位数为53 013 张,占总床位数的37.50%〔7〕。以长春市为例,60 岁以上人口131.6 万人,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共有441 家,拥有床位数4.2 万张,每百名老人中只有大约3.2 张床位。目前来看,养老机构所提供养老硬件设施和照护服务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1.3 吉林省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吉林省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养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积极探索发展中医药融合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建设1 个省级中医药老年病质控中心,9 个地市级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心和35 个县级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并与132 家养老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构建了中医医院和养老机构合作的吉林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老防治的特色优势,为吉林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对吉林省开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模式的部分机构和中医院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大安市是吉林省创办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优秀典例,在养老院推行中医适宜技术,很受老人们欢迎。大安中医院通过与大安福利中心签订医养结合养老合作协议,在福利中心设置老年中医特色疗区,选派20 人的医护队伍常驻福利中心,为190 名老人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平均一年诊疗人次达到9 880次。建立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方便快速展开服务,大大提高中医药服务老年患者的救治能力。同时还采购诸多中医药专业设备,如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和中药熏蒸治疗床等,为入住的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除此之外,还为老年人提供治未病经络检测、体质辨识、穴位敷贴等中医特色服务,达到养生、保健、长寿的目的。
1.4 全国各地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借鉴经验 当前,全国各地在“医养结合”的背景下,积极实践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模式。陕西省铜仁市依托铜川职业防治医院探索中医药集医疗诊断、病前预防和病后康复三位一体的养老新模式,为老人们提供养老、康复、诊疗、护理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养老,得到住院老人们一致好评,也为医院转型带来了生机〔8〕。黑龙江省充分发挥中医作用,提倡“南病北治,北药南用”,将“治未病”理念和养老行业相融合,发展中医旅游、中医温泉等交叉产业,让中医药参与养老、养生全链条,同时建立中医药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中医药养老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养老知识普及,为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夯实基础〔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利用丰富医疗资源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开展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能够很好地解决老年群体中的慢病困扰〔10〕。上海市在市政府引导下大力推进医养合,在“9073”养老格局中加入中医药元素,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将“社区、家庭、养老机构”有机串联形成“3+X”养老新格局,为中医药医养结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11,12〕。北京市通过将中医药医养结合和社区养老有机结合,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定点社区推行中医药健康服务,给老人们建立电子病历档案,确定三级护理记录,加强对老年人的照护。吉林省推进中医药养老进社区要充分北京经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养老认知〔13〕。吉林省借鉴其他省份经验及结合自身中医药特色资源,形成三种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一是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签约互助协议的医养协作模式;二是在养老中心内设中医康复中心提供中医服务的养内设医模式;三是中医医院内部设养老机构,为入住中医医院的病人提供康复护理养老服务的医内设养模式。吉林省模式以县级中医院为中心,向养老机构、社区及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助力“养老”变“享老”。见表1。
2 中医药在“医养结合”模式中的优势
2.1 “医”的优势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显示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退化,体内阴阳五行失衡,是慢病高发群体,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平衡能够在治疗中发挥独特优势,通过“望闻问切”,准确把握老年人疾病的病因病机,使用内服外敷、针灸导引、推拿按摩、火罐理疗等特色中医疗法调理身体五行,达到阴阳平衡、补气增血、延缓衰老的效果,对老年人慢性病治疗起到明显作用〔14〕。
2.2 “养”的优势 中医在摄生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可以通过养成合理饮食习惯和规范起居作息、调节情志等多方面调养,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医药作为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草药内服外敷、药膏、熏蒸、药浴等药物疗法及四季饮食、运动健身、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能够活络经脉、调理气血、强健筋骨,增强老年人体质,对老年人养生起到重要作用〔15〕。中医养老保健方法是中国两千年来养生理念的传承与发展,蕴含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养老服务中具有明显优势。
2.3 “防”的优势 老年人是慢性疾病的高发群体且存在多重慢病,有效的疾病预防方法能够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对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有很大的作用〔16〕。《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的“未病”观从疾病发生前的未病先防到痊愈后的瘥后防复,贯穿着疾病发生的全周期。“治未病”理念是根据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同时借助中医调节情志的原理,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疾病减压训练,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17〕。利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通过调节情绪、合理膳食、规律作息以及练习八段锦、太极拳能全方位预防疾病,做到防病于未发,对慢性病治疗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的养老需求。
3 吉林省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存在的问题
3.1 多部门管理,监督评估制度不健全 吉林省为支持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但是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卫健委、人社厅、财政厅、民政厅、中医药管理局等多个机构共同负责,各部门职能和责任尚未明确,其中医疗保险费用报销多方管理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滞后,缺乏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从而导致养老资金碎片化。由于监管评估体系不健全,有效实施或者落地不稳导致各个医养机构养老服务水平高低不一。
3.2 养老费用高,医疗保险政策不完善 构建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大量资金引进专业的医护人才、增加基础设施等,投资成本增加致使养老费用提高,全额支付将给多数家庭带来负担。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还未成熟,市场准入机制还不健全,社会投资风险大导致投资积极性不高〔18〕。此外,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医养机构的中医诊疗、护理、推拿等花销未全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政策且报销比例较低,这将会成为影响中医药医养结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3.3 人才队伍少,中医养老能力不充足 中医养老人才的不充足严重影响吉林省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发展。目前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养老服务的关注力度还不够,开设中医养老专业的高校较少,人才供给明显滞后于养老需求〔19〕;同时中医机构养老工作强度大、待遇偏低、晋升难度大等因素致使相关人才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工作,医疗服务工作人员大多为已离退休人员或者是只具备初高中学历的家政阿姨,高学历、持证上岗人员占比较少。
3.4 思想观念弱,传统养老文化根深蒂固 受到养儿防老的固化思想影响,大多数老人还是倾向家庭养老,认为和子女待在一起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还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不仅老人们自己不愿去养老机构养老,在“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很多子女也不愿意父母去养老机构,他们认为父母历尽千辛万苦将子女抚养长大成人,自己有责任也有相应的义务亲自赡养父母〔20〕。因此发展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亟需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要加大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养老机构的认知态度。
4 吉林省发展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建议对策
4.1 继续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监督评估制度 首先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部门行政壁垒,理清部门职责,逐步理顺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各项政策,保证政策的有效衔接多方协作发挥中医药在医养结合模式的特色优势,建立健全中医药和疗养机构的合作机制,推进医养资源向农村、社区、家庭下沉,促进医疗资源、养老机构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的深度融合。其次是加强政府对中医药养老服务机构评价和监督管理,完善信息化监测系统,建立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保证各项政策能够有效地落地实施,形成长期稳定的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4.2 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医疗保险作用 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成本高,需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放低社会准入门槛,放宽政策扶持限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中医药养老机构建设。同时国家要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医养老服务和中药材纳入医保范围,提高养老服务的医保报销比例,多方合作充分发挥医保作用从而减轻养老服务费用高带来的压力,让老年人都能养得起老、看得起病,促进中医药更好的惠及人民群众。
4.3 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是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关键动力。一是要依托高校开设中医养老康复学、中医养老护理等专业,通过专项培训和定向规培等多种方式为中医养老机构输送人才。二是要根据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行业人员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技能的培训,严格考核标准,设立资格准入,不断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行业人员的中医药业务水平〔21〕。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和奖励激励机制,优化工资薪酬制度,提高护理人员基础工资,为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留住人才。
4.4 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政府要借助“中医中国行”和“中医药文化素养调查”活动培养中医药知识科普人员,通过免费义诊、活动宣讲、发放中医养生手册等接地气的方式向老年人宣传中医药在养老中的相关理念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改变人们固有的居家养老思想,改善老年人对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偏见。同时还要借助“互联网+”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加大中医养老理念宣传,推进中医药养老融和温泉旅游、文娱活动、休闲运动等多业态发展。此外,中医医护人员要充分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诊疗特点,积极开展中医药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的“三进”活动。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养生保健理论,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养老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政府引导,设立中医药养老专项资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大宣传力度,发挥中医药在“医、养、防”的特色优势,促进吉林省中医药与医养结合养老深度融合,助力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