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社会化及其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2021-03-29刘慧萍曹梅娟
刘慧萍 曹梅娟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1100)
社会化是个体正常生活所必经的阶段和过程,它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其中再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社会化使人成长,而再社会化的作用是改造、发展和完善人,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1〕。近年来,再社会化不仅在社会学领域备受青睐,也受到以“促进和维护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界的高度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再社会化对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2〕。再社会化是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社区是老年人再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社区护士是社区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评估并提高老年人再社会化水平是其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再社会化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描述,但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且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我国针对再社会化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仍需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探索。
1 再社会化概念及内涵维度
1.1再社会化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再社会化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Cohen〔3〕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将再社会化定义为个体的再教育过程,即学习如何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黄抗〔4〕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将再社会化称之为社会教化,是指个体在初级教化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规范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为得到新环境的社会认同,根据社会文化需要调整自身思想、心理、性格和行为的过程。Backstrom〔5〕将再社会化定义为个体为改变原先的社会地位或社会角色,重新形成一套新的内在规范、信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刘卫平等〔6〕认为再社会化是指由于个体原本的学习或生活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所处环境,而需重新提升适应社会所需能力的过程,通常包括价值观、角色定位、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重新学习和认知。Little等〔7〕则认为再社会化的成功需要个体打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重新进行学习。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不同学者对再社会化的定义表述不同,但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即再社会化是个体再学习的过程,强调个体在观念或行为上的除旧布新,这也是“再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其社会价值。基于此,本文将再社会化定义为当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时,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个体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行为方式等需要做出一定调整,进行再学习。
1.2内涵维度 不同学者对再社会化内涵维度有不同的界定。张晓丽等〔8〕从行为特点的角度分析,将再社会化分为两种形式,即主动再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其中主动再社会化是指个体现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已不适用于新的社会环境,为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而产生的社会化过程。一般出现在移民生活或社会变动中。被动再社会化是指由于个体基本社会化过程的失败,即个体形成了与社会对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为适应社会的要求,被迫重新学习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一般存在于罪犯等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群体。许涛〔9〕认为再社会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通过再社会化,个体应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以便能在新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二是社会规范社会化,通过再社会化,个体学习并接受新环境的社会规范,遵守当地的制度及规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Little等〔7〕认为再社会化的实现涉及多方面内容,如个体需具备一定的社会劳动技能,且思想和行为需符合社会规范。Lee等〔10〕提炼出再社会化内涵的3个维度,即人际沟通、经济活动和社会责任。
由上可见,再社会化是一种社会行动,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需要人与社会环境的持续性互动。这一过程变化具体会反映在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上。同时再社会化更侧重于社会规范层面,即强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1,12〕。基于此,再社会化内涵应包括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5个基本要素。
2 再社会化的特征
要科学地界定再社会化这一概念,其关键在于抽象地揭示其本质特征。综合学者对再社会化的看法,本文将再社会化特征归纳如下:①全程性:再社会化并不是独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某个阶段,而是贯穿于个体社会化的全部过程。②特殊性:实现再社会化的方式与个体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等密切相关,且再社会化的实现程度往往决定着其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和完善程度。③艰巨性:再社会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个体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因此必然要经过一段艰难的历程才能实现。④社会性: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其再社会化的实现需要社会的参与和帮助。⑤对立性:再社会化的实现是旧的自我向新的自我的转变,这就使再社会化表现为两种截然对立的过程。⑥正向性:再社会化不仅是社会对个体塑造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互动,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3 再社会化与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的区别
3.1再社会化与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是指那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个体或群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13〕。社会融入不仅是个体对环境的被动适应过程,更是一种主动融入的过程〔14〕。该定义其主要强调个体的主观性,但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客观性。而再社会化的实现不仅需要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从上述分析来看,社会融入是再社会化的一部分。再社会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个体对环境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也体现在社会对个体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之中。
3.2再社会化与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一词最早由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改变自己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并且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状态〔15〕。社会适应作为一个动词来说,是社会融入的一部分,只是社会适应强调个体对新环境主动适应的过程。社会适应作为一个名词来说,是社会融入和再社会化的最终目标。从上述分析来看,再社会化实现和社会适应良好都是个体社会健康的表现。个体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接纳或学习新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而再社会化是个体基于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入的基础上,重新学习新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4 再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影响再社会化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年龄、受教育程度、人际关系、劳动技能、心理素质、制度条件。①年龄:年龄与再社会化程度呈反相关。老年人的再社会化程度较年轻人低,这可能与老年人的学习及适应能力降低有关〔16〕;②受教育程度:再社会化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Tomita等〔17〕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愿意接受并进行再社会化;③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与再社会化程度呈正相关,Gentina等〔18〕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越好,个体再社会化的程度越高。④劳动技能:Silva等〔19〕研究发现,个体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有助于其再社会化的实现。⑤心理素质:Allen等〔20〕研究发现,个体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其再社会化的实现。稳定的心理也是个体成功实现再社会化的关键〔10〕。⑥制度条件:郑小明〔1〕发现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促进个体再社会化的成功。
5 再社会化评估方法
5.1质性访谈法 通过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可直接对个体再社会化状态进行评估。吴少微等〔21〕采取跟踪访谈的形式对4位领导者再社会化状态进行评估,访谈提纲包括个体感到的外部压力、在工作中做出的调整、调整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及调整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黄波〔22〕针对不同年龄段移民的再社会化状况,其进行访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儿童及青年移民,访谈内容侧重于个体的内在体验、人际交往情况及其对未来的期望程度;对中年主要劳动力群体的访谈内容侧重于劳动技能的发挥和人际交往情况;对老年移民的访谈内容侧重于心理状态和现居住地的适应情况。
5.2量性测量法 通过量性研究中的测量法及问卷法可直接客观地测量个体再社会化程度。①王勇丽〔23〕从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的角度构建了日本退休老年人再社会化测量指标,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行为方式、社会职责、人际关系3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但其适用范围有限,仅针对退休后再就业的老年人,且尚未进行实证研究,其可操作性仍有待提高。②Allen等〔24〕研制了Allen再社会化量表,该量表用于评估药物或酒精依赖人群及青少年犯罪人群的再社会化程度,包括幸福感、灵性、意识、适应力、压力管理、友善、自我保护和家庭关系8个分量表,共41个条目。该量表为自评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从1分(完全不同意)到5分(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再社会化程度越高,并在曾有过青少年犯罪或有过药物滥用行为的人群中测得克朗巴哈系数为0.94,证明信度良好。但该量表注重个体内在的再社会化体验,缺乏个体与外界互动层面的评估,且评价方式缺乏客观性。③Ulugtekin〔25〕研制了再社会化倾向量表(STR),用于衡量青少年犯罪分子再社会化的实现程度。该量表共包括5个维度,21个条目,即与家庭成员、患友、职业培训师、同伴的关系和改造意愿。各分量表在青少犯罪群体中测得信度系数0.60~0.85。但该量表仅在青少年犯罪的人群中测量,是否适用于其他人群有待进一步检验,且评估的内容不够全面,侧重于再社会化内涵中人际关系的评估。④周晓春等〔26〕设计了一份有关“拆二代”青年再社会化状况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经济再社会化、社会交往再社会化、行为再社会化3个维度,其中经济再社会化主要包括消费及工作情况等内容,社会交往再社会化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内容,行为再社会化主要包括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等内容。
此外,一些现有的量表中也包含了对个体再社会化程度的测量。如Schuringa等〔27〕所研制的法医治疗评估工具(IFTE)中包括对个体再社会化能力的评估,即日常事务协调能力、劳动能力、自护能力和社交能力。该量表在232例荷兰籍的精神病患者中测得显示良好的信效度。Allen等〔24〕运用成套测验的形式对遭受过暴力和经济危机的受害者进行再社会化评估,该测验由Beck抑郁量表、Buss-Durkee敌意评估问卷、6项目感恩量表、希望量表、自我欺骗问卷、内在羞耻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人际侵犯动机量九种量表构成。
由上可见,目前国内针对再社会化的评估研究并不多,大多采用质性研究法,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工具,且国外的再社会化相关量表中所反映的再社会化内涵较为片面,有待进一步丰富。
6 再社会化干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个体再社会化的干预研究不断增多,主要从再社会化内涵的角度进行干预。从价值观念方面,矫蕊等〔28〕对乳腺癌患者的价值观进行干预,告知患者手术成功案例和乳房修复术,不断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尽快实现再社会化。从人际交往方面,Coelho等〔29〕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老年人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培训,内容包括基本谈话技巧、肢体语言的沟通技巧,结果显示,该培训方式提高了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帮助其重返社会。从心理方面,Sterk等〔30〕研究发现,精神科开展早期的门诊干预,如支持性心理治疗,有助于促进精神病患者再社会化,同时护理人员耐心的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缓解不良的心理情绪,树立其再社会化的信心。闪诚章〔31〕采用心理治疗社会模式,从个人、家庭两个角度服务于案主,以个人、家庭影响其在社区、社会的交往,帮助老年人尽快地融入新环境,缓解其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再社会化困境。由上可见,目前国内外的干预研究大多侧重于再社会化内涵中价值观念、人际交往和心理方面,干预内容较为片面,干预方式和手段缺乏多样性,干预效果未得到客观、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7 小结
7.1正确理解再社会化的概念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再社会化的概念内涵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虽已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再社会化的内涵,但研究大多侧重于个体价值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改变,未能整体综合的阐述再社会化。此外,再社会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的发展特点,不断探究该人群的再社会化内涵,并及时提出有效的再社会化干预策略,整合出新的再社会化研究成果。
7.2积极开发简便有效的再社会化测评工具 目前国外再社会化量表虽然有一定的信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对于个体再社会化评估的质性研究法较多,量性研究法较为薄弱,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且尚未对国外的再社会化量表进行汉化。如何准确评估老年人再社会化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摆在每位社区护士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量表,全面把握再社会化的概念内涵,积极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点的再社会化量表,以便有效地进行再社会化评估,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策略,在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同时,也能缓解社区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护理质量。
7.3积极推动干预研究发展 目前,我国再社会化相关的干预研究报道较少,大多研究主要探讨教育式干预方法,干预效果的评估尚不成熟,还未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切实有效的再社会化干预模式,故今后的研究工作可从再社会化内涵角度出发,在借鉴国外干预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综合干预模式和方案,对老年人群进行有效的再社会化干预,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也是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