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调节蛋白抑制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2021-03-29诸斌李贞李臻陈伟琴殷红梅胡晓波
诸斌,李贞,李臻,陈伟琴,殷红梅,胡晓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检验科,上海200030)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CKD患病率约为10.8%[1],国外调查显示全球CKD 患病率约为13.4%[2]。控制不良的CKD 患者可能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会加重家庭、社会经济负担。CKD 患者体内普遍存在一种低强度、持续性炎症状态,这种情况称为微炎症状态,是增加终末期肾病患者病死率的重要原因[3-4]。如何改善CKD 患者微炎症状态是当今国内外研究关注热点之一。 而凝血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是一种具有抗炎功能的跨膜糖蛋白,可调控机体内的相关通路,抑制炎症状态,为CKD 抗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 CKD患者微炎症状态
微炎症是由非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低强度、慢性、持续性、显性炎症状态,其特征是全身循环中炎症细胞因子轻度持续升高。机体在各种化学物质(补体、免疫复合物、内毒素等)刺激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激活,持续性、低浓度释放炎症细胞因子与炎症相关蛋白。与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不同,其实质是一种轻微免疫性炎症[5]。
微炎症状态经常出现在CKD 患者中,引发CKD 微炎症状态因素有很多,包括促炎症细胞因子产生、氧化应激、酸中毒、慢性和复发性感染、脂肪组织代谢障碍、肠道菌群失调[6]。目前,微炎症诊断主要依赖于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等循环炎症生物标志物检测。
尽管微炎症状态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在CKD 病程进展中扮演不可忽略的角色。研究发现,CKD 微炎症状态会破坏肾小球足细胞,导致通透性逐渐增强,加重肾小球硬化[7]。此外,还会加速肾功能下降和CKD 发展进程,造成不可逆的不良后果[8]。
2 血栓调节蛋白
2.1 血栓调节蛋白概述
TM 是由无内含子基因THBD编码的一种Ⅰ型跨膜糖蛋白[9],在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在体内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称作为膜型TM;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如血液和尿液,是由于膜型TM 经蛋白酶裂解脱落形成的一种可溶式状态[10],称作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sTM 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KONG 等[11]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观察由过氧化氢引起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sTM 情况,发现随细胞与过氧化氢接触时间增加,在生长培养基中释放的sTM 含量增加,说明sTM 含量越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越重。
完整的TM 由5 个不同结构域组成,分别是N端凝集素样结构域,由6 个表皮生长因子样重复序列结构域,富含丝氨酸-苏氨酸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短胞质内尾端结构域。其中,N 端凝集素样结构域有强大的抗炎功能,可抑制NF-κB 炎症通路激活,干扰中性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TM 是调控体内多种生理反应的关键位点,有抗凝、抗炎、保护内皮细胞及维持血管稳态的功能[12]。
2.2 血栓调节蛋白在CKD中的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sTM 水平与内皮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内皮细胞受损的一个血清学指标[13]。相关研究进一步发现,CKD 患者sTM 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肾功能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KD 分期越高,sTM 水平也越高,表明sTM 与CKD 内皮功能受损程度相关[14]。影响CKD 内皮功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炎症常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sTM 与CKD 炎症状态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评估CKD炎症程度一个血清学指标,并为CKD 预后提供一定临床依据。SHARAIN 等[15]研究了不同严重程度(CKD 2~4 期)患者(观察组)和正常研究对象(对照组) 的sTM、CRP、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TNFR1)的变化,研究发现,观察组sTM 较对照组升高,观察组sTM 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逐渐升高,且该过程与CRP、TNFR1 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TM 与CRP、TNFR1 呈正相关。除TNFR1 外,CKD 5 期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TNFR2)也与sTM呈正相关。TNFR2 被认为是sTM 独立预测因子[16]。因此,sTM 有很强的评估和预测CKD 微炎症状态潜能。
3 血栓调节蛋白在CKD中的抗炎机制研究进展
3.1 血栓调节蛋白抑制NF-κB通路活化
CKD 患者存在广泛微炎症状态,持续炎症反应会破坏肾小球内皮细胞,坏死或受损肾小球内皮细胞会释放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uman high mobility group 1 protein, HMGB1),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HMGB1 是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一种核染色质结合蛋白[17],可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Toll 样受体2(TLR2)和Toll 受体4(TLR4)等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这些细胞表面受体参与髓样分化因子(MyD88)依赖途径,最终导致NF-κB 通路活化,进一步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相关受体[18]。此外,NF-κB 通路活化会促进肾小球内皮细胞黏附因子(ICAM-1)表达上调,引起促炎细胞因子和中性粒细胞牢固黏附在肾小球内皮细胞,加重炎症反应,而且ICAM-1 表达又会刺激NF-κB 通路活化,继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19]。
TM 能显著降低TLR2、TLR4基因表达水平,使MyD88 水平明显降低,进一步抑制HMGB1-TLR-MyD88 信号通路,防止NF-κB 通路活化,从而减轻肾脏炎症状态[20]。sTM 凝集素样结构域可与HMGB1 结合,避免其与RAGE 受体结合,防止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TM 还可抑制肾脏、尿液中ICAM-1 的表达,以此来限制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以及炎症细胞转移和积聚,反向调节NFκB 通路,从而保护肾小球内皮细胞[21]。
3.2 血栓调节蛋白抑制补体激活
TM 可调控C3a、C5a 失活,达到抗炎效果。因补体异常活化导致大量补体沉积在肾小球足细胞和内皮细胞,从而产生一系列炎性介质,造成肾小球损伤和凋亡。C3a、C5a 是补体激活产生的小片段,是促炎关键介质,该片段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广泛促炎作用[22]。TM 可与凝血酶结合生成TM-凝血酶复合物,这种复合物会诱导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化,其通过切割C3a、C5a 缓激肽羧基末端精氨酸使两者失活[23],抑制炎症细胞聚集和白细胞上调,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在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中,TM 凝集素样结构域能抑制足细胞上C3 激活,从而改善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24]。另外,TM 有与补体因子H 和C3b 明显亲和力,能形成TM-补体因子H-C3b 复合物,促使补体因子Ⅰ介导C3b 裂解为无活性iC3b,从而抑制补体激活。C3b 失活使其无法形成C3 转化酶,避免C3 转化酶裂解C3 产生更多活性物质破坏细胞膜[25]。TM 这一调控补体抗炎通路能减少补体的激活,减少炎症反应对足细胞内皮损伤,为今后CKD 抗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3.3 血栓调节蛋白激活活化蛋白C
TM 与凝血酶特异性结合可促进蛋白C 活化,产生活化蛋白C(APC),APC 生成量与TM 呈正相关,并有强大抗炎活性。目前,TM 调控APC 发挥抗炎作用机制主要包括:①在CKD 微炎症状态下,体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8)显著增多,APC 作用于足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来抑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和释放多种炎症细胞因子,达到抗炎效果[26];②APC 直接切割足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3 (PAR-3),诱导PAR-2 和PAR-3 二聚化,保护足细胞免受炎症攻击[27];③CKD 炎症是一种持续性、低微量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会不断地激活,组蛋白会从活化免疫细胞不断地释放,并选择性结合在Toll 样受体,激活产生许多促炎细胞因子,APC 通过裂解和灭活细胞外组蛋白发挥抗炎作用[28];④慢性炎症时,炎症因子会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生成过多,造成足细胞损伤,APC 会与内皮细胞受体、巨噬细胞抗原-1结合,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生成[29]。
3.4 血栓调节蛋白抑制MAPK信号通路
在CKD 微炎症状态下,炎症因子会不断产生并且扩散,机体大量免疫细胞会与其发生免疫应答反应。此时,C-jun 氨基末端激酶和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活,MAPK 通路会产生一系列下游产物(如转化生长因子-β),破坏肾小球足细胞,导致肾小球硬化,且还会产生肾间质损伤[30]。在炎症过程中,MAPK 信号通路激活会抑制TM 的表达和活性。研究发现,内皮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 通过C-jun 氨基末端激酶和p38 途径诱导TM 表达下调[31]。然而,TM 也能显著抑制MAPK 信号通路,达到抗炎效果。TM 通过抑制RAGE、PAR-3 以及其他炎症受体,防止C-jun 氨基末端激酶和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活,减弱MAPK 途径。此外,TM 的N 端凝集素样结构域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的浸润来降低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32]。TM 与MAPK 信号通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如何使TM 在CKD 中发挥抗炎作用,又尽可能减少MAPK 信号通路对其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CKD 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这种状态会持续存在,加重CKD 进程,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此外,微炎症还会增加血浆中部分凝血相关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浓度,使患者血栓形成风险更高[33]。如何改善CKD 患者微炎症状态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在CKD 中TM 通过抑制NF-κB 通路活化、抑制补体激活、抑制MAPK 通路,并与凝血酶结合活化APC,从而起到抗炎作用,其在治疗CKD 微炎症状态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