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阿留申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控方法
2021-03-29翟学超
翟学超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阿留申病(AD)是由阿留申病细小病毒(ADV)侵染水貂引起的一种病程缓慢的进行性衰弱的疾病,是主要侵害网状内皮系统致使血清丙种球蛋白、浆细胞增生和终生病毒血症,并伴有动脉炎、肾小球肾炎、肝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炎症变化的慢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感染母貂不能妊娠,或者发生流产,或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弱胎,仔貂成活率下降,种公貂丧失配种能力等为特征,本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既能影响繁育和毛皮品质,又会干扰免疫反应,给养貂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水貂三大疫病之一。
1 流行病学
ADV的主要传染源是病貂和潜伏期的带毒貂,病毒在貂群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水平和垂直传播2个主要途径。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感染ADV的水貂其尿液、粪便和唾液中都有病毒存在,此外还有空气传播。饲养人员和兽医工作者往往是该病传染的主要媒介,疫苗接种、外科手术和注射药物等消毒不严格时,也能造成本病的传播。另外,考虑到本病有持续的病毒血症存在,通过节肢动物的传播也是可能的。在水貂饲养场或其附近区域饲养的或野生的其他动物,如猫、犬,浣熊、鼠、雪貂等,对ADV的储存和传播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垂直传播主要是通过胎盘组织垂直感染以及产后哺乳传染病毒,哺乳作为另一个垂直传播的途径是导致仔兽ADV感染的可能。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其他季节均高,该病还具有世界性分布的特点,几乎存在于所有养殖水貂的国家和地区。
2 症状
该病潜伏期不定,平均60~90d,最长可达7~9个月,有的病貂可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不表现临床症状,本病属自身免疫病,并无固有的特征性症状,少数呈急性经过,但多数为慢性或隐性型。幼貂感染ADV后,病情发展迅速,常发生急性间质性肺炎,临床表征为严重的呼吸窘迫,伴随助骨的剧烈收缩和呼噜音,还伴有咳嗽、发热等,之后表现为倦息和嗜睡,并在24h内死亡。一般多数入冬后陆续发病,主要症状如下。(1)渐进性消瘦:病貂食欲时好时坏,貂体逐渐消瘦,严重病貂体重急剧下降。(2)出血和贫血:病貂出血性素质变化相当明显,主要表现在口腔、齿龈、软腭、硬腭和舌根,有大量出血点和出血斑,口腔黏膜,眼结膜和阴道黏膜苍白,检查脚趾出现明显苍白贫血状态。(3)渴欲增强:由于肾损害,增加水分的消耗,因此病貂在临床上表现为高度口渴,出现暴饮症状。(4)神经系统:如侵害神经系统,表现抽搐、痉挛、共济失调、后躯麻别等症状,2~3d死亡。(5)繁殖:母兽会出现不能妊娠、流产或胎儿被吸收,公兽也会出现生殖能力的损伤。阿留申基因型的水貂在感染后3~5个月常因肾衰竭而死亡,约20%的非阿留申水貂可抵抗该病毒的感染面不发病,即使感染也很少在5个月以内死亡,其中一部分可以存活1年以上。
3 病理变化
尸僵完整,被毛无光泽,高度消瘦,可视黏膜苍白,口腔和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灶,肛门周围有少量煤焦油样稀便附着。病初肾常肿大充血,表面点状出血,切面外翻,后期肾萎缩,表面有黄白色浆液性粟粒状小病灶,发生肾变性血管球性肾炎,急性经过脾脏肿大2~5倍,淋巴结肿大。成貂表现为脾、肾、肝、淋巴结和骨髓的浆细胞增多和动脉炎。幼貂病理变化局限在肺部,包括局部或弥散性出血,肉芽肿,肺表面浸润,肺泡表面玻璃样变化,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肥大,浆细胞增生为阿留申病的组织学特征。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理组织学、血清学(对流免疫电泳、PPA-ELISA)检验结果一般可确诊。
5 防控
该病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办法,国外学者做了一些尝试,有人曾利用褪黑激素清除自由基、抗过氧化酶及具免疫调理作用来治疗水貂阿留申病,在降低感染水貂的死亡率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本病重在检疫、淘汰阳性貂。目前无特异性强的疫苗,每年在仔貂分窝后,利用免疫电泳法逐只采血检疫,阴性貂接种疫苗免疫,阳性貂到取皮期再一律淘汰取皮,坚持3~5年,就可基本消灭阿留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