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常见病毒性腹泻及防治
2021-03-29贾艳娟
贾艳娟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近年来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在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疾病的高频化发生不仅影响了牲畜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也减少了养殖者的经济收入,对养殖业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加,各种疾病的防治工作也受到了养殖者的高度关注,其中危害性极大的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1 病原学
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毒有种,猪轮状病毒(PV)、猪流行性腹泻(PED)和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等主要病原外,细小病毒、杯状病毒、肠道病毒等,也会导致生猪出现腹泻症状,在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增加了治疗成本,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经调查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周期是不固定的,即它可在一年四季所有季节发生,且在夏季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因此为促进养殖业的良性发生,确保病毒性腹泻防疫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开展现已迫在眉睫。
2 发病特点
2.1 传染性胃肠炎
该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腹泻,由冠状病毒(单链RNA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具有传播速度快、疾病发作急等特点,该病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冬季到次年春季,以仔猪的发病率较高。
病毒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养殖区域环境、气候有着直接关联,在冬季病毒主要存在于生猪体表淋巴结、呼吸道黏膜和小肠,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健康猪在接触患病猪排泄物、饲料、饮用水以及其它分泌物后会感染。该病在不同猪群中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排黄绿色粪便、皮肤干燥、无弹性、严重脱水、眼球凹陷,仔猪患病后的死亡率较高。
2.2 流行性腹泻
该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临床也表现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等症状;不同的是该病的发病周期较短、症状较轻,病程约1周。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在养殖过程中,若健康猪接触到患病猪的排泄物、被污染的饲料、饮用水以及其它分泌物后会发生感染,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则会感染整个猪舍。感染后的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对仔猪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其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可通过血清学或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会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规模化、集约化的背景下,首先要重视养殖场的选址,确保养殖场远离“三废”区域。平时要做好如下工作,即控制养殖密度、做好猪舍的通风、卫生清洁、定期对猪舍消毒灭菌、重视仔猪的营养搭配(在仔猪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做好母猪免疫接种以及制定科学完善的防疫制度。
3.2 治疗措施
病毒性腹泻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以及致死率高的显著特点,为促进区域养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疾病发生的第一时间养殖户需及时将已感染的病猪隔离,避免二次传染。可使用对应的干扰素、单克隆抗体和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为防止脱水,户可肌肉注射25mg/kg·bw的恩诺沙星注射液,防止病猪继发感染,注射周期为2次/d,连续3d。
4 结语
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疾病,在影响生猪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养殖户需秉承“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确保防疫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开展,确保养殖效益的同时,促使养殖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