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特点与控制对策
2021-03-29张野
张 野
(辽宁省绥中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 绥中 125299)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猪养殖行业中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猪自身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这种疾病的发生会导致猪的大量死亡,对猪养殖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如何预防和解决免疫抑制性疾病成为猪养殖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才能减少损失,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1 发病原因
1.1 营 养目前我国猪养殖产业依旧缺乏专业技术的支持,大部分养殖户对如何制定科学的喂养计划,如何选取饲料合理搭配等专业饲养知识并不了解。喂养不合理会引起猪体内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失,从而影响免疫器官的发育,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的表达、活化及抗体和补体的合成,继而引发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1.2 盲目使用药物当猪生病后,养殖户往往不会寻求专业的医疗团队来进行诊断分析,而是按照常规病情来用药。不能够对症下药不仅会引发其他疾病,还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受损,造成免疫抑制。
1.3 由其他疾病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如我们常见的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感染以及猪瘟等,此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可能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
2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特点
2.1 感染率高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感染率极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猪繁殖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据上海卫秀余等对全国121个规模化猪场检测的抗原结果来看,其中阳性率高达75.2%,可见该病在猪之间蔓延十分迅速。另外,猪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该病的感染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2.2 免疫抑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会破坏猪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破坏后,此时猪的免疫能力不强,抗病毒感染能力比较弱,此时就极易诱发其他病毒,细菌与寄生虫病的继发感染。
2.3 持续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猪感染上免疫抑制性疾病,这种病毒会在猪的血清、淋巴结或者其他组织当中存活很长时间,此时携带病毒的猪继续生活在健康的猪群当中就会引起持续性传播。在一些饲养环境较好的养殖场,一部分较大的猪和种猪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所以不能够及时引起养殖者的注意,但是会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的猪。如果是环境相对较差的养殖场,即使在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也容易引起并发症,导致大规模传播。
2.4 种猪携带病毒及母猪发情障碍
种猪比其他猪更容易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因此免疫抑制性病毒会存在于公猪的精液和母猪的血液内。同时这种病毒会造成母猪的发情障碍甚至是不发情,导致配种无法顺利进行。
3 抑制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3.1 掌握科学的饲养方式
猪养殖场应引入科学技术,通过科学的饲养方式将养猪业逐渐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养殖场要选择地势高,干燥,符合防疫卫生标准的地方,最好能够将猪按照不同的大小和种类进行分别喂养。在饲料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区分猪的不同,根据猪不同的生长时段进行科学喂养。科学地饲养能够保证猪体内营养成分的平衡,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3.2 做好免疫检疫工作
养殖场在养殖期间一定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提前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降低猪群之间的传染率。平时要加强对猪群的检疫工作,对于新购入的猪种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以防带入病毒引发疾病。一旦发现有猪出现症状,要及时将病猪隔离,对养殖区域进行彻底地消毒,并采取专业的医疗手段进行救治,降低大规模发病的几率。
3.3 加强养殖队伍建设及管理
目前的养殖场不仅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饲养人员更是不具备专业的饲养知识。加强养殖队伍建设,学习科学的养殖技巧,正确处理选种,检疫防疫等工作,减少疾病发生。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从饲养人员的养殖技术培训,从业人员思想意识的加紧以及对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理等方面入手,实行切实有效的管控。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养殖才能提高猪群的成活率,促进养殖业规模的扩大,进而为养殖者带来收益。
4 总结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一直是养殖业的一大难题,但是引发这类疾病的因素众多,每一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又极易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对产生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因素进行深入地研究,制定出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方案。对于其他疾病也要做出相应的处理预案,以防引起猪群的并发症。加强养殖队伍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建设,提高饲养人员的职业素养同样重要,科学专业的饲养模式可避免出现因饲养不当引起的疾病。养殖业要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才能进一步促进养殖业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