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口疮病的诊治
2021-03-29桑斗多杰
桑斗多杰
(青海省河南县畜牧兽医站,青海 河南 811599)
羊传染性口疮病是因感染口疮病度而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疾病,其传染源包括带病毒羊、病羊等,不但会因为交叉传染而感染其他牲畜,甚至会通过各种渠道造成人畜共患的情况,危害人体健康。临床症状表现为羊口、唇部发脓、结痂,如果不及时展开诊疗将导致羊的死亡。该病毒引起的死亡率较高,一旦暴发必然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明确口疮病的发作机理与流行病学,做好疫病防控。
1 流行病学
传染性口疮病主要侵害山羊、绵羊等品种,易感龄期为6月的羔羊、幼羊,其中羔羊发病率达到100%;一周龄的羔羊发病后死亡率达到90%;成年羊发病率较低,一般呈现散状发病模式。主要传染源为病羊或带病毒羊,刚组建的羊群、第一年生产羔羊最易引发口疮病传染,特别是染病后的羊痂皮带毒时间较长,病毒通过接触性传染造成健康羊染病。口疮病并无显著的季节性,以春秋两季产羔羊期发病率最高。传染性口疮病病毒对传统药物的抗性较高,羊群一旦感染非常不容易被彻底清除,将持续危害羊群的正常生理活动。
感染口疮病后的潜伏期为2~3d,临床症状表现为病羊口唇部结痂,能够明显看到粘膜处出现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的疣状厚痂等,因肉芽组织增生,致使口唇肿大,降低了病羊的采食效率,致使病羊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消瘦。有的病羊会在口腔黏膜处出现灰白水泡,逐渐变为脓包,破裂后会形成溃疡。病情发作严重时,病羊会形成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最终发展到病羊的整个面部,造成大面积的龟裂和易出血的污秽痂垢,并伴随肉芽组织的增生,使得病羊的整个唇部肿大外翻,呈现凸起的桑葚状。此时病羊食欲大幅降低,表现为精神不振、反刍减少,身体消瘦,皮毛缺乏光泽。口疮病发作病程为2~3周,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与防控,病羊会因采食不足而引起继发感染死亡。
2 实验诊断
口疮病发作后,病羊的口角、上唇会出现棕色的硬痂以及胸腔内部出现大量的淡黄色液体,通过检查可发现肺小叶间组织熏宽,小叶界限较为明显,脚膜变厚且粗糙,同时附着了许多黄白色的纤维蛋白层,心包膜内积液。通过实验解剖进行检查,可以判断为传染性口疮病,检验流程为:(1)病原学检查。首先是样本的采集,制取病变部位的水疱液、水疱皮、脓疱皮等样片,然后放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用磷钨酸钠负染后直接作电镜挂查,能够观察到形态特殊的口疮病度粒子,根据上述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可确诊。(2)血清学实验。主要采取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等方法诊断。
3 治疗手段
在发现病羊或疑似病例后,应当立即对病羊隔离,对羊舍、运动场所、采食器具等彻底消毒。给病羊投喂较为柔软、易消化、适口性较好的饲料,每天补足清洁饮水。
针对病羊,要先剥除口唇部位的痂垢,清理干净后再用生理盐水或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面,最后用紫药水或碘甘油涂抹创口。每天早晚进行,直至痊愈即可。若采用药物治疗法,则可用0.1g/kg的病毒灵、4~5mg/kg的青霉素钾或钠盐,投喂1次/d即可,连续投喂3d为一个疗程,每次间隔3d,持续3个疗程即可痊愈。另外,也可使用0.5mL的VC、VB进行肌肉注射,2次/d,连续4d为一个疗程,连续注射2个疗程即可。对因长期采食困难的重症病羊,要配合静脉葡萄糖、VC注射等手段,同时要使用混合精料配制成流食,采取胃管给食的方式。
4 预防手段
严格控制病源传入,禁止从病疫区引入羊及其他牲畜,购买饲料等。引入羊群应经过重重检疫与免疫措施,隔离观察3周并经过消毒后才可混入大群饲养。在饲养中,要科学搭建羊舍,确保水泥地的平整,避免羊的皮肤、粘膜出现损伤感染病毒。集中饲养前应当使用羊口疮弱毒疫苗开展免疫接种。疫苗株毒型应结合当地的疫病发作史确定。也可以在严格隔离的环境下,采集本地自然发病羊的痂皮来配制活毒疫苗,对没有发病的羊要采取划痕接种。经过免疫接种的羊在10d后即可产生免疫力,保护期基本在一年左右。
加强圈舍管理、羔羊营养管理,重视在季节性感染期的疫病防控工作。注意舍内通风与光照,确保环境的适宜性,减少羊的应激反应,提高羊群的抗病毒性,消除口疮病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