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

2021-03-29黄河啸李宝值张明生朱奇彪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十四五浙江农业

黄河啸,李宝值,张明生,朱奇彪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首创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地。自2018年建设全国首个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以来,浙江连续发布《浙江乡村振兴报告(2018)》和《浙江乡村振兴报告(2019)》。一个个亮眼的数字和文字背后,是浙江乡村振兴工作的脉搏,是“城与乡”这道时代课题的浙江解法,成为全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十四五”期间,是开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浙江“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坚持高质量发展,谱写更加华丽的篇章,为全国贡献更多的浙江智慧和浙江样本。

1 “十四五”时期浙江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浙江将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立新功。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行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构建城乡新格局,巩固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1]。浙江将会按照新发展理念,加速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大力生产优质、多样化的农产品,农业功能、乡村价值将进一步凸显,乡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比值会大幅度上升,乡村将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刚需。乡村合作创业加速,农民就地就业增加,城乡融合加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文化建设强化,数字精准赋能“三农”发展,乡村五大振兴全面展开,浙江经验更受全国关注。

1.1 优质、多样化农产品将成为消费趋势

2019年,浙江省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876元,连续35 a居省区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3 a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1∶1,为全国最小。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保水平提高、消费环境改善、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意愿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在农产品消费领域,突出表现为人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以及对农产品多样性的需求。人民不仅追求主粮的优质化,对杂粮、小宗类农产品的需求还会明显增加。这为发展乡村多元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差异化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1.2 乡村功能将进一步显现

广袤的乡村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坚守两条准则:一是适应农业生产,二是便于村民生活。由此衍生出诸如邻里关系、熟人社会、乡间信仰、乡村知识、民族节庆与乡村民俗等一系列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形成乡村特有的价值体系,维系着村民物质、文化、精神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乡村蕴含着至少6个方面的价值与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社会、文化与教化。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新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乡村将在原有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基础上,更深挖掘乡村的生态、文化、社会及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共享经济、特色文化、民宿经济、养老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将蓬勃发展。2019年,浙江省乡村休闲旅游业提挡升级,全省乡村休闲农业总产值为422.7亿元,接待游客2.5亿次。“十四五”期间,乡村休闲农业产值将呈持续增长态势。

1.3 乡村合作创业将加速推进

一支有知识、有技能、有梦想的新型农民队伍持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茁壮成长,乡村合作创业、自主创业、转移就业加速推进。“两进两回”行动的实施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吸引更多工商资本进入乡村,激励大批人才参与乡村合作开发与创业创新。村集体在乡村合作创业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村集体积极参与形成“村集体+农户”“村集体+企业+大户(或家庭农场)”等不同合作创业模式,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村集体将会在乡村合作创业中积极发挥协调、平衡与服务功能,加速乡村合作项目落地,促进农民就地就业,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4 城乡融合发展将呈现新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三大导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持续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推进同标、同质提升,加快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体制,社会保障并轨提标,社会事业扩面提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体制,加快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将呈现新格局,争创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1.5 农村人居环境将持续改善

浙江省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浙江省率先发布《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并启动重点村、一般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行政村覆盖率持续提升,2019年达76%,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高达99.1%。“十四五”期间,浙江省将会持续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美丽庭院,持续推进“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形成美丽村庄、美丽城镇、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风景线、美丽河湖等六美合奏的格局,共建共享全域美丽大花园。通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做到创新强、产业旺、环境美、智能全、风尚淳、生活甜的新景象。

1.6 “两山”转化通道将不断拓宽

坚持“两山”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生态成为浙江靓丽的“金名片”,绿色发展成为浙江干部群众的共识,绿色生活成为浙江人自觉践行的生活方式。浙江省将进一步发展生态产业,开展生态价值实现的机制探索,深化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相结合,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发展村落景区经营模式,形成乡村创客、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师等经营主体,将成为浙江新态势。

1.7 数字乡村建设将全面铺开

根据《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数字乡村示范村创建,高质量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在乡村落地。数字乡村将从概念设计落到实处,实施乡村生产、生活、经营、管理等领域全方位变革,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从乡村“三治”走向“四治”,智慧功能将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字经济增速更加强劲,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在2019年达842.9亿元并向千亿级进军。移动支付、数字工厂等数字产业、数字技术加速在乡村布局。

2 “十四五”时期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突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乡村价值的多元性,促进城乡人口、资源、资本等双向循环流动,发展多元乡村产业,既增加就业,又满足人民高质量、多元性需求。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出台完善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体系。

2.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城乡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效益和竞争力。重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要丰富农产品种类,满足城乡居民差异性需求;要强化品牌营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广泛应用现代科技与装备,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1.1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促进清洁生产

重点应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减量化投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广泛应用物理增温措施以节约能源和降价成本。二是清洁化生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回收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及废弃农膜,重视污染土壤修复,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和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构建清洁化生产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三是资源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实施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的综合利用,探索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就近消纳、综合利用”的路径,推动种养业协同发展。

2.1.2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益

小农户生产面积小、科技入门难,普遍效益不高,且难以控制农产品质量。各地要在原有适度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或合作创业经营等途径,持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产业

推动农业科技群体性突破。重点围绕新品种选育、动物疫病防治、绿色生产、食品安全、数字化农业、设施农业技术、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控、智慧冷链物流等关键技术,实施重大项目研究,研发一批前瞻性、颠覆性、拐点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并广泛落地到生产一线,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利用特色农业产业难替代、难复制的基本特征,各地要充分发挥环境、资源、气候等地域和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农业特色产业。

2.1.4 抓好质量兴农,确保农产品安全

制定和实施质量兴农规划或行动计划,抓好顶层设计,层层落实。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战略。要把绿色、优质、高效的要求贯穿生产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本增效、提质增收。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重点提高监管能力。

2.2 勇当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者,立足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2.2.1 持续推进高端要素集聚浙江乡村

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强省,关键在于既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又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这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子”。中央提出构建新格局,是实现全方位全要素、更高层次更高效率的大循环,是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这既给浙江创造了又一次历史性重大机遇,又对浙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发挥新优势、创造新思维,保持发展的内在冲动、活力的持续涌动,激发创造性张力,才能在新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3]。乡村振兴必须实践新发展格局,把国内外的高端要素循环到浙江乡村,实现市场、资源、技术、产业、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全面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

积极打造“双循环”的战略节点,疏通堵点痛点难点,构建合理的乡村产业链,畅通各大循环;构建产品、信息流通节点,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高产业效益;构建消费市场节点,以数字生活消费为抓手,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传统零售业数字化。

2.2.2 紧扣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掌控重要农产品供应链保障能力

浙江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粮食保供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系列批示精神,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勇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者。一方面,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各类农业产业,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要打造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做好全面布局工作。

一是全方位提升农业生产能力。近年来,浙江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每年60 亿kg,粮食对外依存度较大。要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要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压实各级责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广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农牧渔结合,推进“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实现粮经双丰收。要充分利用浙江山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多元粮食产业,如甘薯、鲜食玉米、马铃薯、鲜食大豆等粮食作物,丰富粮食品类,提供时令食品,满足人民各类需求。

二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资源、两个市场。粮食安全是一个由多环节组成、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必须构建粮食保障体系,主要对策如下:一是拓展省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增加可控粮源。稳定支持建设东北粮源基地和中转物流基地。着力在安徽、江西等周边省份布局,建立粮源稳定、运输畅达、供应可靠的基地。另外,要积极开展对外粮食贸易,探索建立国外粮源基地。按照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发展对外粮食贸易。建议引导、支持“浙商”开辟国外粮食基地,打造浙江“大粮商”,提高粮食掌控能力。二是提高粮食供给效率,增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培育粮食市场,做强粮食贸易主体,构建粮食供货能力。加强构建粮食物流体系,提高流通效率。浙江可利用港口独特优势,持续推进国际性粮食贸易集散基地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和地方性粮食物流节点建设。三是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提升粮食调控能力。强化仓储能力建设,强化供应链建设。

2.3 围绕拓展乡村功能,发展多元乡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3.1 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价值

注重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在提升一产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乡村主导产业,丰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丰富乡村经济形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要通过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一产水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合作创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多元乡村产业。注重生产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同步推进,构建市场节点,畅通物流渠道。三是坚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观光、分享、定制、康养等新业态。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总结借鉴开化县大溪边乡“创意农业、梁花组合”撬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实施这一模式,对冲和反制了乡村衰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作用,借助乡村合作创业途径,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

2.3.2 坚持“两山”理念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开展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大力培育绿色低碳循环的美丽经济。伴随着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获得“身价”的山田林水,定能促进全省生态经济行稳致远,在创新实践“两山”理念发展道路上,谱写绿色发展新的精彩篇章上开辟新境界[4]。全面推进经营村庄,总结借鉴临安区村落景区打造、乡村运营师等模式,激活乡村资源,推进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结合。通过村集体的中介机制、利益交换与平衡机制、平等协商机制等三个机制,“经营村庄”最终能够有效运行[5]。

遵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和优质农产品需求,精心策划推进山区跨越式发展途径。挖掘新发展阶段山区新比较优势,打造新型“山海协作”,把山区打造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

2.4 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

2.4.1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

“十四五”期间,浙江将会持续推进城镇化,谋划建设一批百万人口集聚的新城市形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十四五”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75%左右,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格局。要增强城镇布局合理性,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调动多元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丽城镇建设。要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对接,使农业转移人口无后顾之忧。

2.4.2 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

要以城镇消费需求升级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城市的多样化需求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尤其要保护、传承农业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实施农家特色小吃振兴行动。创新产业链组织的连接模式,通过商业模式的升级增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紧密度。鼓励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4.3 加强城乡产业分工协作

要强化城乡产业合理分工、有机结合,通过与城市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丰富乡村产业形态,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依托乡村相对低密度、低成本优势,选择性承接无污染生产环节的转移。有效延伸城市服务链,创造乡村服务经济新空间。建立合理完善的利益联结和收益分配机制,拓展村民的增收渠道。

2.4.4 提升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质量均等化,提高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有效供给、信息化水平、运营效能和外部保障。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增强村级组织开展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农村在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公平和均等。

2.5 围绕深化“千万工程”,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2.5.1 规划先行,统筹谋划乡村建设

全域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行动,丰富乡村建设内涵,拓展乡村建设思路,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乡村规划设计,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突破地域,甚至行政区域范围,更大范围地有效整合资源。

2.5.2 统筹谋划,推进全域美丽建设

乡村建设要避免单打独闯,建议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尤其要做大做强中心村。“大下姜”、余村“1+1+4”、鲁家村“1+3”区域合作等模式值得借鉴。要强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的保护利用,尤其要全面保护传统村落格局、自然生态肌理、历史风貌等整体空间形态。要提挡升级乡村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乡村物流体系。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

2.5.3 数字赋能,引领智慧“三农”发展

精心谋划数字“三农”规划,重点聚焦高质量、现代化、强竞争力,形成引领性、全局性的数字“三农”标准规范,通过系统集成,填平城乡“数字鸿沟”;加快部署数字“三农”建设,强化数字“三农”要素支撑,加快推进全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建设,推进数字“三农”新基建;全力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改造、农村数字化治理、农民数字化生活,全链条、全方位推进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创新推进“云端”办展,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浙江成为全国数字“三农”的先行地。

2.6 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奋力跑出浙江乡村振兴加速度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

2.6.1 加强建设治理体系

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将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坚持县乡村联动,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县委书记应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既挂帅,又出征,加强统筹谋划。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合力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群众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增强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效考核制度,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2.6.2 持续推进“两进两回”行动

一是要通过“科技进乡村”,借助放活人员、激活服务、用活成果,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增添持续活力;二是通过“资金进乡村”,借助财政投入优先、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能;三是通过“青年回农村”,借助强化政策激励、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服务能力,为乡村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四是通过“乡贤回农村”,借助成立乡贤组织、发展乡贤文化、强化项目对接,发挥乡贤独特作用。以“城归”为核心,在乡村振兴策略上,需要保持文化的“乡土性”,培育乡村的“情感共同体”与塑造“新乡贤”的角色[6-7]。

2.6.3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乡村合作创业,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村集体+农户”等多种合作创业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2.6.4 合理规划项目用地

优先安排城乡联动关键节点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规划预留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十四五”期间,要根据观光、休闲、养老等产业发展的趋势,持续推进“点状供地”等政策,促进产业融合和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十四五浙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