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医籍序跋内容解析及特点分析❋

2021-03-29虎,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序跋自序医籍

田 虎,刘 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 250355)

序跋是古代典籍中的一种特殊体例。序是写在著作之前的文字,具有揭示著作的思想、内容、体例、学术造诣等功能,又称为“序言”“引”“绪”“叙”等,相当于现代图书中的“引言”“前言”等。序的本义是指“东西墙也”(《说文解字》[1]),说明序是指厅堂的两侧,延伸为文章的头尾,即为前序和后序。后序(或后叙)在唐宋之后逐渐被称为跋。跋,又称“跋语”“跋文”“跋尾”,指写在著作之后的文字。序和跋从内容到特质再到写法均有相似之处,故常常统称为“序跋”。序跋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古代医籍中序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如黄晓华[2]认为中医古籍丛书的整理,关键在于理清丛书子目源流、汇编思想、编撰体例、学术渊源及版本情况等,而序跋承载的大量信息在其中显示了不可忽略的价值。

参考《宋以前医籍考》[3](岡西为人)《中国医籍考》(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补考》[4](刘时觉)《中国医籍通考》[5](严世芸)等中医目录学著作,以中医四大经典为核心,选定中医典籍200部,涉及序跋文献536篇,本文旨在解析序跋的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1 内容解析

古代医籍中序文的内容可以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是指作者本人记录原书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写作过程,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文章旨意,西汉司马迁首次创立自序体例。他序多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亦有同道师友作序,还有邀请名士大家或官绅作序,以求借助名人效应帮助文章更好地流传和宣扬。同样,跋也是分为自作和他作,自作跋文旨在说明自己文章意犹未尽之处,他作跋文多为读者读完著作之后的感想或付梓刊刻之人进行的说明。海有霞等[6]对宋代方书的序跋内容从内容、写作背景、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探析,对于研究宋代方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总体来讲,序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反映著书时代背景

古代医籍在序跋中常常反映时代背景,包括医学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常常掺杂作者的看法。如张仲景[7]的《伤寒论·序》中讲:“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说明当时的医生不能精研医术的社会风气,并提出“蠢若游魂”的张仲景态度。之后又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说明当时伤寒频发且危重的社会背景。吴又可[8]在《瘟疫论·自叙》中言:“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这是《瘟疫论》成书的社会背景。吴有性[9]在《本草崇原·跋》中讲:“今之言药性者,往往杂取世俗孟浪之说,奉为律令,而于《神农本经》,弃犹敝屣”,说明当时业医者的流风习俗。因此,研究古代医籍的序跋可以辅助了解成书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医籍的学术思想。

1.2 反映作者著书缘由

古代医籍的序跋尤其是作者自作的序跋则多数能够反映其著书缘由,正如南宋王应麟[10]《玉海·辞学指南》中所讲:“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清·程应旄曰:“古人作书大旨,多从序中提出。”虞抟[11]在《医学正传·序》中言道:“每憾世医,多蹈偏门,而民命之夭于医者不少矣”,所以其“锐意编集,以成全书”。吴有性[8]在《瘟疫论·自叙》中阐明当时医者治疗疫病多用伤寒之法,导致“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由此而著《瘟疫论》以补当时治疗之误。

1.3 阐明成书过程,揭示治学态度

序跋文字作为古代医籍的首尾论述,不可避免要说明该书的成书过程。通过对古医籍序跋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自序多介绍其著书立说的过程。如王冰[12]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详细说明对于《素问》的收集整理、注释编排过程,对“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篇论吞并,义不相涉,缺漏明目者”“君臣请问,礼仪缺失者”“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进行相应的处理。元·危亦林[13]在《世医得效方·自序》中讲“参之家传,昕夕弗怠,刻苦凡十稔,编次甫成”。李庚在《幼幼新书·序》中说,通过采集“取古圣贤方论”“近世闻人家传”“医工、技工之禁方”“吕巷小夫试之秘诀”而成书。通过这些序文,能够知道作者为著书立说而精勤不倦的付出,同时体会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1.4 说明医道发展历程

本次研究发现,相当多的序文中阐述了医道的发展历程,旨在说明本著作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晋·皇甫谧[14]的《针灸甲乙经·序》开篇即言:“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而后论述上古之时的神农、黄帝、岐伯、伯高、少俞等名医,中古之时的俞跗、医缓、扁鹊、医和、仓公等众医家,涉及著作包括《神农本草经》《素问》《针经》《伤寒卒病论》《脉经》《九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七部,至今仍是研究晋代及晋以前医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汪廷珍在《温病条辨·叙》中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涉及陶华、刘完素、吴又可、方中行、喻嘉言、张景岳等多位医家,从而论述了温病的认识过程,据此可以辅助温病学史方面的研究。

1.5 阐明作者学术特色

为了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及促进著作的流传,序跋往往会简明扼要地介绍著作的主要学术特色。如元好问[15]在《脾胃论·序》中言道:“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罗天益[16]在《脾胃论·后序》中言:“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气之道,纳谷为宝”,均阐述了李杲重视脾胃的学术特色;薛己[17]在《敖氏伤寒金镜录·原序》中详细介绍了舌苔变化所表示的疾病,如“敖氏以舌白者邪在表,未传于里也”“舌之紫者,邪毒之气盛也;舌之红点者,火之亢极也”;朱震亨[18]在《格致余论·序》中用“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一句精准概括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吴怀祖[19]在《理虚元鉴·序》中讲“其治阴虚,主清金,肺为五脏之天也;治阳虚,主健中,脾为百骸之母也”;《苏沈良方·原序》开头便言“治病五难”即“辨疾、治疾、饮药、处方、别药”[20],而后对五难一一分析,最后告诫世人“岂庸庸之人而可以易言医哉”,通篇序文体现了沈氏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对中医整体观的精准把握。因此,从古代医籍序跋中可以看出作者重要的学术思想,对于全面把握著作的主旨思想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1.6 告诫后学

序跋文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在谆谆告诫后学之人,包括医德修养和勤学精思两方面。如孙思邈[21]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并在正文中首先论述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强调医术贵在“精”,医德贵在“诚”;程钟龄[22]在《医学心悟·自序》中讲:“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告诫后学者应当精思潜学,不得有半点马虎。沈括[20]在《苏沈良方·自序》中开篇即讲“治病之五难”为“辨疾、治病、饮药、处方、别药”,随后展开叙述,从而告诫后学临证诊疾之时应当全心尽意。

1.7 阐述作者行医始末

序文作为著作的引文常常涉及到作者的生平,阐述作者行医始末,以证作者业医之用心、行医之谨慎。如朱丹溪[18]在《格致余论·自序》中讲“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唐宗海[23]在《血证论·序》中讲“先君子体羸善病,故海早岁即习方书”,后由于时人治疗血证的疗效“卒鲜成效”,于是致力于血证的研究。黄庭坚在《伤寒总病论·序》中对庞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豪爽的性格进行了论述,首先给读者勾勒出一个名医形象。如此如张仲景、唐宗海之类古代医家甚多,其从医目的多数有两个原因,一为至亲有疾,不能为至亲减轻疾苦而致力医学,是古代医家“百善孝为先”“孝道”的体现;二为时人治疗某种疾病疗效欠佳,致使众多病人枉死,从而激发古代医家立志习医,是古代医家“悲天悯人”情怀的体现。

总而言之,序跋是古医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序跋的点校、阅读与分析是研究古代医籍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而且序跋研究对于研究古医籍的学术思想、版本考证甚至是历史学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李文林等[24]对明清医籍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医药知识传承进行再认识和对人才培养路径进行再思考。陈晓林[25]从《类经·序》入手探究张景岳的医家情怀,从而为后学提供启迪和借鉴,因此对于序跋的研究应当引起重视。

2 特点分析

序跋作为古代文学中一种文体,同时也是古医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序跋的校点、注释是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一环,然而读懂古医籍序跋却不容易。张如青[26]将古医籍序跋的难点归纳为四多,如典故多、句式多、生僻字词多、古代文化知识多。本次研究分析了大量古代医籍的序跋特点,现总结如下。

2.1 立意鲜明,主旨明确

序跋总体上属于议论文的一种,故其内容当有中心论点。纵观古代医籍的序跋内容均有明确的主旨,同时围绕主旨进行结构严谨的论证,环环相扣,无不让读者“慨然叹其才秀”。如王叔和[27]《脉经·序》,文章以“脉”为中心,开篇即言脉理之难,“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后言脉之重要,再言整理之艰辛,最后告诫读者“留心研穷,究其微赜”。通篇文章详略得当,主旨鲜明,短小精悍。

2.2 旁征博引,文采斐然

受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及范仲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传统思想的影响,古代能够著书立说的医家多为学有根底的儒医,如弃儒从医的皇甫谧、张元素、朱丹溪、徐大椿等,如为官兼医的张仲景、王焘、张介宾等。此外,被邀请书写序跋之人或为官绅名流,或为学富五车的师友,或为饱读诗书的同乡。浓厚的儒学根底使得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文采斐然是其文章的必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典故引用广泛 古代儒医继承了儒家重视经典的传统,故行文多引用典故,如汪廷珍所作的《温病条辨·序》[28]中同样引用大量经典。如“作者谓圣,述者谓明”(语见《礼记·乐记》)“化而裁之,推而行之”(语见《周易·系辞上》)“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缺如为耻”(句中有“闻一以知十”的略语,“缺如”语见《论语·子路》)“中流一柱”(又作“中流砥柱”,语见《晏子春秋·谏下》)“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下士闻道”语见《老子四十一章》)等等。仔细阅读分析所引用的典故,涉及经史子集多个方面,引用之广泛合理实为文学写作之楷模。

2.2.2 句式结构对仗 古医籍序跋文字文采斐然的另一个特点是句式结构对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作则已、作则最好的追求。如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言:“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王世贞[29]在《本草纲目·序》中言:“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辩明珠”“辩专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这些语句均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3 逐层铺垫,情真意切

为表现某一个特定主题,同时引起读者共鸣,古代序跋作者常常采用逐层铺垫的方式、情真意切的语言,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如清·赵学敏[30]的《串雅内外编·序》,为了给走方医正名,文章先从“未闻有“走方”之名”“未闻有‘禁、截’诸法”“未闻有‘顶、串’诸名”入手,继而阐述走方医地位低下、“人每贱薄之”逐层铺垫,欲扬先抑,为文章主旨做铺垫,随后以“亦不可概论也”为转折,结合自己读书习医经历,连用“自……而下”“旁及”“更及”“遍及”“远及”,体现读书之多、涉猎之广,后又闻“走方医中有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惜其“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下文造访赵伯文和编撰《串雅》做铺垫,最终达到“使后之习是术者,不致为庸俗所诋毁”为走方医正名的目的。

综上所述,医籍序跋是古代医籍的组成部分,其中富含古代社会学、历史学、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对于古医籍研究具有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等。本次研究从序跋内容和行文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对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古医籍内容具有辅助作用,同时为深层次、多角度进行古籍丛书开发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序跋自序医籍
《潜夫論》版本考述及其序跋題識輯錄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笔谈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3种医籍考对比
可以听,可以读,可以弹——舒泽池自序
杭州印刷出版史自序
邹著序跋两题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