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政策与市场)
2021-03-29
机器人领域新增4 项国家标准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4项与机器人相关的新增国家推荐标准。
标准《GB/T 40574-2021大型工业承压设备检测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由TC591(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沈阳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等。
标准规定了大型工业承压设备检测机器人的术语定义、分类和型号编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检验标准、包装、运输和贮存等,适用于在大型工业承压设备内部和外部执行检测任务的机器人。标准详述了大型工业承压设备检测机器人应满足的一般要求,包括:产品按规定程序批准的设计图样和工艺文件进行制造,制造机器人所用材料及外购元器件、部件在入厂时需经检验部门复检,并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等;机器人外观和结构应符合的要求,包括表面应无裂纹、明显的凹陷和变形,不应存在其他有损结构强度的质量缺陷,金属零件不应有锈蚀等;机器人移动性能要求,包括应能通过直径为450mm的圆形孔,在空载下的最大运动速度不小于0.1m/s,应能越过不小于4mm的障碍等。
标准《GB/T 40575-2021工业机器人能效评估导则》由TC591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要起草单位包括重庆大学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 、苏州苏相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苏州傲特敏机器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苏州大学 、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 、沈阳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青岛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
该标准详述了工业机器人能效评估的具体操作步骤:确定循环运动轨迹并编写循环运动程序,测定确定的负载重心偏移参数、能效测试环境并记录,热机操作,接入功率检测设备等。工业机器人能效测试方法包括测试中涉及的电压、能量、功率等,单位应采用国际单位制(SI),测试前,应对功率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并在评估报告中注明功率检测设备的误差,测试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2)℃范围内,采用其他的环境温度应在评估报告中指明并加以解释,工业机器人在进行能效测试前应进行热机操作,热机操作应符合 GB/T12642-2013中的要求等。能效评估指标包括上电平均功率、空载平均功率、额定负载平均功率、本体能效和额定负载能效等。
标准《GB/T 40576-2021工业机器人运行效率评价方法》由TC591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重庆大学 、苏州苏相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苏州傲特敏机器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 、苏州大学 、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福州广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国机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沃迪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 。
标准规定了工业机器人在制造环境中运行能耗测试及运行效率评价方法,适用于使用者对工业机器人运行过程效率评价,以实现工业机器人运行过程中的能耗管控。标准详述了工业机器人运行效率评价具体步骤,包括:确定工业机器人运行任务、工艺方案,编写工业机器人运行程序,按照相关章节要求进行标准循环运行测试,获得标准循环运行测试功率曲线,按照相关章节要求进行实际工况运行测试,获得实际工况运行测试功率曲线等。工业机器人标准循环运行测试的步骤包括:安装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设定标准生产工况,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热机操作,将功率检测设备接入工业机器人主电源,打开工业机器人主电源,使能工业机器人各电机等。运行效率评价指标包括运行能耗标称值、辅助能量比例系数、异常能量比例系数和运行能量效率系数等。
以上3项标准均从2022年5月1日起实施。
此外,国家标准《20214321-T-469 水下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基本环境试验方法-水静压力试验方法》目前正在起草阶段,该标准由TC591(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TC591SC1(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设备用机器人分会)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起草 。
(梁)
工信部发布第二批“5G+工业互联网”10 大典型应用场景与5 大重点行业
按照《“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工信厅信管〔2019〕78号)部署,工信部于11月18日正式发布《 “5G+工业互联网”十个典型应用场景和五个重点行业实践(第二批)》,具体介绍了各场景、行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具体内容见图示。
其中,10个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生产单元模拟、精准动态作业、生产能效管控、工艺合规校验等。5个重点行业实践包括石化化工行业、建材行业、港口行业、纺织行业和家电行业,这5个行业对应有多个案例,因版面原因,本刊选取其中1 个案例内容供读者参考。
(来源:工信部)
我国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出,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在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卫生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领域,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变革;适时制定和完善生物医学研究、分子育种、无人驾驶等领域技术安全相关标准,提升技术领域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来源:新华社)
八部门大力推进物联网发展
为推进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物联网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学技术部等8部门于9月10日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提出,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并且明确了4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包括: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新型短距离通信等关键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IPv6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取得产业化突破; 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元、能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若干国家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家居等重点领域,加快部署感知终端、网络和平台,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完成40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建立面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试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
《计划》提出4大行动12项重点任务。4大行动包括:一,开展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技术融合创新,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二,开展产业生态培育行动,聚焦培育多元化主体,加强产业聚集发展。三,开展融合应用创新行动,聚焦社会治理、行业应用和民生消费三大应用领域,持续丰富多场景应用。四,开展支撑体系优化行动,聚焦完善网络部署、标准体系、公共服务、安全保障,完善发展环境。
同时,《计划》以专栏形式列出了各项任务落实的具体指引。
此外,《计划》明确了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统计和评估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保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来源:工信部)
工信部发布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为进一步发挥标准对物联网基础安全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于9月23日发布《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立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研制重点行业标准10 项以上,明确物联网终端、网关、平台等关键基础环节安全要求;到2025年,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研制行业标准30 项以上,提升标准在细分行业及领域的覆盖程度。
《指南》将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分为5部分:一是总体安全标准,主要包括物联网基础安全术语定义、架构模型、安全场景、安全集成、安全分级、安全协议等;二是终端安全标准,主要包括终端通用安全、模组安全、通信芯片安全、卡安全、 行业终端安全等;三是网关安全标准,主要包括物联网网关通用安全、网关通信与接口安全、网关物理环境安全、网关组件安全等;四是平台安全标准,主要包括平台通用安全、平台安全防护、平台交互安全、平台安全监测等;五是安全管理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安全管理、安全信息协同、管理与维护安全等。
(来源:工信部)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纳入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规定,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等7个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其中,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定义为: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算法、深度学习等多种技术的分析、研究、开发,并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设计、优化、运维、管理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应的职业编码为2-02-10-09。其专业技术等级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中级、高级均分为五个职业方向:人工智能芯片产品实现、人工智能平台产品实现、自然语言及语音处理产品实现、计算机视觉产品实现、人工智能应用产品集成实现。
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定义为:从事物联网架构、平台、芯片、传感器、智能标签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物联网工程的设计、测试、维护、管理和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应的职业编码为2-02-10-10,其专业技术等级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和中级分为三个职业方向:物联网嵌入式开发、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 网系统集成与管理。 高级不分职业方向。
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定义为:从事云计算技术研究,云系统构建、部署、运维,云资源管理、应用和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应的职业编码为2-02-10-12。其专业技术等级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和中级分为两个职业方向:云计算运维、云计算开发。高级不分职业方向。
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定义为: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在网络互联、标识解析、平台建设、数据服务、应用开发、安全防护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工程实施、运营管理和运维服务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应的职业编码为2-02-10-13。其专业技术等级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不分职业方向,中级和高级分为两个职业方向:工程应用、设计开发。
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定义为:使用虚拟现实引擎及相关工具,进行虚拟现实产品的策划、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和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应的职业编码为2-02-10-14。其专业技术等级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中级、高级均分为两个职业方向:虚拟现实应用开发、虚拟现实内容设计。
(来源:人社部)
5 位机器人领域专家入选新科院士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94人当选。其中,机器人领域有5位专家进入院士名单,他(她)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乔红研究员(女)、天津大学王树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宏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葛世荣教授、多伦多大学孙钰教授。
乔红院士,1965年生,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在2004年引进回国后,创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机器人理论与应用”团队,长期从事机器人“手—眼—脑”研究,在机器人决策、感知、控制及结构设计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重要贡献。
王树新院士,1966年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长期从事柔性机构系统及其在海洋装备、医疗装备、制造装备中的工程应用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的“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与器械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刘宏院士,1966年生,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期从事空间机器人基础理论和灵巧操控技术研究,主持研制出我国首台空间机器人,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试验七号卫星和天宫二号实验室。
葛世荣院士,1963年生,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煤矿运输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提出了摩擦运输传动可靠性理论方法,创设了深井提升重载化、巷道运输自动化关键技术装备,攻克了煤矿井下智能化采运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其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在我国煤矿广泛应用,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等。
孙钰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74年生,作为机器人生物操作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在微米、纳米尺度机器人,生物操作自动化,以及生物微电子机械系统领域做出了许多国际先导性的工作。
(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五年行动方案出炉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制修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智能管理深度应用,一体化服务广泛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提出七大主要任务:一是开展智慧公路建设行动,依托京港澳等干线公路、深中通道等长大桥隧、江西等地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展智慧公路建设;二是开展智慧航道建设行动,依托长江干线等高等级航道,加强航道运行监测能力,提高内河电子航道图覆盖率,推进梯级枢纽船闸智能调度,提升航道运行保障能力;三是开展智慧港口建设行动,推进厦门港等集装箱码头智能升级,建设天津港等新一代自动化码头,推进无人集卡规模化应用,加强港口危险品智能监测和预警;四是开展智慧枢纽建设行动,推动北京等城市开展智慧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以高效衔接为导向,推进多式联运信息采集交换,推广应用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五是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六是交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等重大科技工程建设,推动公路交通安全等领域综合实验基地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七是标准规范完善行动,完善新基建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加快研究制定关键性、基础性国家和行业标准,鼓励支持研究制定交通新基建工程建设指南。
(来源:交通运输部)
北京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开启无人化城市道路测试
10月15日,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正式开放无人化测试场景,并发布《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无人化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首批为百度、小马智行两家企业颁发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无人化道路测试通知书。
据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为20km2、长度超过100 km的城市道路作为无人化测试路段,同时先行区规定企业在开展道路测试时,避开早晚高峰时段,并在车身张贴醒目无人化测试标识。
《细则》从申请审核、技术规范、安全监管、交通执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填补了行业空白,为企业开展无人化道路测试提供了政策依据,共有以下四大亮点:
一是强化测试标准,聚焦网络安全。针对无人化道路测试“单车智能”与“远程协助”相结合的特点,构建了封闭测试场地测试与网络安全测试双重考核体系,重点强调无人化道路测试中网络通信链路和数据传送的安全性,同时也要求企业具备远程协助平台与测试车辆之间网络安全协同的能力。
二是道路测试分阶段,为尽早实现车内全无人化打下坚实基础。首先将测试分为“副驾有人”、“后排有人”、“车外远程”3个阶段,使测试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随后分阶段开放测试区域,针对企业现阶段ODD(设计运行区域)覆盖范围,在示范区内选取交通场景丰富但交通流量相对较少的路段作为首批测试区域。
三是强化测试过程管控,促进测试活动高质量发展。在各无人化测试阶段中,限定测试时间,规定测试区域,引入MPI、系统冗余设计、最小风险操作等作为考量企业技术水平的指标,工作办公室建立线上监管和线下定期现场抽查的检查监督机制,从申请主体的材料审核、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和车辆违法、违规处理三个方面对测试活动进行全过程管控;同时,对企业的阶段性测试情况开展考评,优胜劣汰,激发企业的活力。
四是针对无人化测试特点,完善事故处理机制。对车内有人和车内无人不同测试阶段的事故处理,明确规定对应的责任主体;组建专业技术与数据分析团队,加强对事故分析、认定、处理的支持;建立执法交互计划,提升管理部门与测试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
去年4月,北京市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先行区。先行区实施范围包括亦庄新城225 km2规划范围,大兴国际机场以及京台高速、京津高速等6条环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速和城市快速路段。
(来源:人民网)
广州印发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加快推进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于近日印发《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以开展“十百千”战略发展计划为总目标,以实施“2+4+N”产业培育工程为主要抓手,围绕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基础和布局情况,从“固链、强链、补链、稳链”四方面梳理,形成13项主要任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 “十百千”战略发展目标。在《行动计划》实施期内,计划建设10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展100个人工智能典型场景应用示范,培育1000家左右人工智能企业,到2023年,全市人工智能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基本建成创新要素齐全、创新氛围浓厚、创新协同良好的产业链体系。
(二) “2+4+N”产业培育工程。《行动计划》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产业链原始创新、产业孵化主阵地,遴选广州市“造车健城”4条优势赛道(“造”—AI+先进制造、“车”—AI+车辆交通、“健”—AI+健康医疗、“城”—AI+城市治理),每条赛道遴选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包括产业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顶尖团队创业企业等,加快推动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形成百花齐放、相互使能的新生态。
(三) “固链”行动。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势研究力量在广州开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科学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基础研究平台、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的引领示范、人才集聚作用,构建开放协同创新平台体系。
(四) “强链”行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在类脑智能与脑机接口、语音识别、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核心领域取得一批攻关成果,制定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技术路线图,推动传统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加强传统优势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实施“一区一园一项目”,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加强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工作,推动人工智能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五) “补链”行动。补齐核心关键器件产业链,补齐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足短板,推动智能产品多元化发展;统筹各区差异化布局,制定产业链招商清单,深入开展产业链补链招商,加大财政资金对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平台以及示范应用创新等方面支持力度;创新“一链一行”工作机制,完善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金融服务体系,
(六) “稳链”行动。建设多层级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各类高、精、尖人才和研发团队;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等,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学术互动”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河南发布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大力实施“集群强链”提升专项,为打造制造业强省再注活力。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重点培育装备制造集群、电子信息集群等10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万亿级7个、5000亿级3个,力争形成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打造30个左右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先导布局3-5个未来产业链;围绕重点集群和千亿级产业链,统筹布局3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或创新联合体,实施3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广应用3000个以上集群创新产品,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其中,《方案》明确将做强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矿山机械、起重机械、工程机械等千亿级优势产业链,做大盾构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3D打印、无人机等新兴产业链;壮大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5G等千亿级产业链,加快培育集成电路、光通信、汽车电子等产业链,积极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卫星及北斗应用等未来产业链;培育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链,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等。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