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数据采集与应用机制思考

2021-03-29冯亚婷钱永平陈海勇严佳垒谢中阳干彩琴魏国庆

现代医院 2021年3期
关键词:数据库防控疫情

冯亚婷 钱永平 陈海勇 马 楠 严佳垒 谢中阳 干彩琴 魏国庆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并迅速席卷全国各地,形势不容乐观。浙江省是流动人口大省,据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疫情爆发之初,全省涉湖北旅居经历的人员超30万人[1],疫情防控压力极大。浙大一院是传染病国家医学中心,作为全省唯一省级定点诊治医院和省级专家组组长单位,开设了庆春、之江院区的发热门诊,并在庆春、之江和城站院区设有病房,疫情防控压力极大。因此,如何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数据和研判分析,直接影响患者诊疗效果,甚至决定疫情防控科学决策、风险预判和预警。本文结合参加疫情防控实际工作体会,对我院COVID-19疫情防控中数据采集和信息报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1 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治理上升为医院治理现代化战略高度

灵敏稳定的监测是及时准确预警的前提[2],而即时有效的数据采集是灵敏稳定监测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第十七、十九条分别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制度。在疫情防控初期,数据采集这项基础性工作暴露出许多短板与问题,具体有:①事先制定的监测预案,只有在情况发生时才会启动,即事件发生才是监测起点,日常的风险监测不足,难以做到平战结合[2];②大多数应急预案谈及要完善预测预警机制,但未真正考虑数据采集与信息报送的工作机制,以至于疫情发生初始,数据采集任务紧急、数据指标多、同一指标重复采集等情况下,造成大量资源浪费;③现有数据采集工作未实现信息化。

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配置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4]。鉴于此新形势,仅仅关注传染病防控的监测和预警层面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治理势所必然、势在必行。

2 健全并完善数据采集和信息报送体系

2.1 建立完善4个机制,做到4个清零

2.1.1 组建信息报送专班,做到零失误 综合遴选,组建数据采集信息报送最优工作小组(图1),采取“1+1+5”的扁平结构模式,第一个“1”代表党委书记为组长;第二个“1”代表医务部,此次疫情中医务部承担多部门数据汇总、审核、上报的责任,有利于数据统一口径归口直报,避免误报、漏报、迟报;“5”代表数据部门,即涉及后勤的药学部、检验科、医学工程与物资部和门诊、住院患者的发热门诊、感染病科。在此次疫情中,较少管理层次的扁平结构化的工作小组能够保障数据信息传递得更快、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更小。

图1 数据采集工作小组

2.1.2 落实数据采集首责制,做到零差错 数据日报工作是一项非常严密的工程,以满足国家、省、市等行政管理机构疫情防控对各种数据上报的要求,第一时间明确各项信息内容的采集部门,召开协调会议,组织专门培训,要求熟悉掌握浙大一院未来医院信息系统各个模块,学会快速从系统准确抓取发热门诊患者信息、新冠肺炎疑似/确诊病历信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信息等。规定数据录入第一人负责数据准确性,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第一次审核;审核无误后汇总医务部,医务部专人原路径第二次审核;审核无误后医务部负责人第三次审核,做到三审三签,数据全流程纠错,发生迟、漏、错报问题,要“层层追责”,还对各部门数据录入和采集的交接班内容作出严格规定。

2.1.3 汇总形成信息完备的基础数据库,做到零遗漏 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文件下发的三张日报表57项指标(图2),即《发热、疑似及确诊患者统计汇总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个案登记表》及《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例日报表》进行加工整合,建立了《浙大一院发热、疑似及确诊患者统计汇总表》,共涉及38项指标,涵盖了患者基本信息、流行病史、入院时是否确诊阳性、是否外院确诊转入、本院首次检测结果、本院二次检测结果、出院或转科时间等指标。并在原始数据库基础上,形成了确诊患者数据库(图3)及可图示化的统计报表,即将每一条患者信息按照不同指标定量统计,完成前一日两个院区发热门诊人次数、外院转入之江院区确诊病例数、当日之江院区共在院例数、累计收治病例数及2次检测阴性出院例数等统计,信息报送及时高效,确保零迟滞。

图2 三张日报表指标

2.1.4 严格数据信息保密制,做到零泄密 根据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国家卫健委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我院落实严格的信息管理,指定专人负责数据报送工作,核心数据坚持谁报谁管,控制知密范围,防止报送数据外泄,确保数据安全[5];医院各部门需使用数据,应报本部门主任和医务部主任批准,坚持审批使用;做到依令公开,按程序公开,院领导参加省新闻发布会,介绍医院患者救治情况。

2.2 全面采集数据内容,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

根据《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统筹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疫防控应急物资保障相关工作的函》、《关于上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情况的通知》及《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跟踪随访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6],为及时掌握患者医疗信息、统一协调调度全省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及做好治愈患者出院后的跟踪随访工作,每天需及时上报发热患者、疑似患者和确诊病例信息,还有每日病毒核酸检测量及疫情防控应急物资情况,共包括患者信息38项指标、核酸检测工作量表12项指标及应急物资信息表5大类52项指标。

图3 浙大一院COVID-19数据库

2.3 制定详细的数据采集流程,数据采集工作闭环精准易落实

按照“责任明确、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的原则,结合我院数据采集存在“多院区、多部门、多指标”的实际情况,准确梳理数据采集内容,明确数据录入标准及责任科室,全过程科室副主任层层把关,并归口上报,如图4所示。

图4 数据采集和信息报送流程

3 成效

建立基础数据库以后,大大拓展了数据分析应用渠道,进而服务疫情防控、临床救治和科研攻关各项工作[7]。

浙大一院迅速贯彻落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有序召开医院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例会,做好个人防护和医疗救治物资保障。依据每日上报的药品、核酸试剂盒、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物资情况做好测算,并建立多渠道统一调配物资机制,①加强紧急采购,做好储备;②通过省卫生健康委紧急调配,优先确保ECMO、N95口罩等很难采购的物资到位;③通过社会捐赠,如大型企业、海外华侨,充裕一线救治物资[8]。

在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危重患者病情每日报表》,涵盖了患者基本信息9项、流行病史信息5项,还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和分型建立可视化且动态调整的“红、黄、绿”三色图,其中“红色”代表危重型、“黄色”代表重型、“绿色”代表普通型。MDT团队每日开展2次大讨论,实施“一人一方案”,根据每位患者各项指标,监测患者用药、分析影像学变化、评估心理状况等。截至5月30日,根据多学科综合治疗,我院成功治愈出院105名患者,累计治愈率达100%,实现了医护“零感染”、病例“零漏诊”和重症“零死亡”。诊治的34例危重型患者,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比73.5%,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占50%左右,包括1例肝癌肝移植术后、5例恶性肿瘤、1例尿毒症、1例肾切除术后、1例尿毒症、1例脑瘫等。

在全力做好医疗救治的同时,我院还“攻守”结合,联合更多力量开展工作,借助基础数据库,根据“加强溯源和病原学检测分析,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的指导原则,聚焦新药物及试剂盒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功能、感染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重症救治和医院感染防控的研究等七大关键研究领域,依托传染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强科研攻关,探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形成规范和标准,切实发挥“头雁”作用。还为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后跟踪随访,实现全流程管理提供信息支撑。2月18日,浙大一院率先发布《COVID-19浙江诊疗经验》(精简版)[9],为全省疫情防控赢得先机,争取主动。

4 讨论与建议

4.1 建立全面、准确、动态基础数据库的重要性

自2003年SARS以来,国家建立中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路直报系统,特别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习总书记在《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专门就数据采集、信息报送及数据应用等工作作出明确要求[10]。各医疗机构也比较重视,基本都能做到专人专班负责、按时如实上报。但是随着疫情发展,面对多部门频繁采集多项不同指标的实际,都不同程度存在零散式采集,临时要临时采集,一项指标反复采集;任务式报送,就数据报送数据,数据汇总简单化、低效化,消耗大量人力精力;粗放式应用,很多数据一报了之,没有挖掘、分析、统计,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

数据采集和信息报送不只是一个任务,更是疫情当前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作,抓实抓细疫情数据采集,建立全面、准确、动态的基础数据库,有时候甚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应建立囊括临床、应急物资、核酸检测等不同类别的基础数据库,统一归口医务部门调配医疗力量和医疗物资,支撑医院领导决策和上级政策制定。应综合发挥数据库作用效能,在医院患者收治、诊疗情况分析,多学科讨论救治,后勤物资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应加强数据联通、信息协同,结合地区防疫情况、医院诊疗实际、将基础数据库的应用转化引入地方政府防疫政策制定、医院患者救治、疫情难点科研攻关、等全过程,尽最大新限度发挥基础数据的基础作用。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点,确定数据采集报送人员,应注重选用心有大局、严谨负责的骨干力量,具备一定数据信息化处理能力、善于沟通协调、有连续作战作风,确保数据采集报送质量。

4.2 将数据采集应用工作纳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一般情况下,各级医疗机构都修订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案》,规范组织领导、医疗救治、院感防控、后勤保障、宣传联络等方面内容,有的预案还专门设有统计信息工作小组[11],有的预案则未明确。定期组织演练中,重线下、轻线上,重临床实务、轻信息工作的情况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存在数据采集与应用工作不重视、“边缘化”等问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采集与应用工作,涉及不同类别、多个部门,应注重细化完善应急预案,成立信息工作组,专门负责医疗数据、后勤物资等信息统计上报工作,从源头明确责任分工。应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多部门协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

4.3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身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新的生产力,信息化基础越好就越主动,信息化能力越强就越高效。工作中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妥善应对重大突发情况,信息支撑、数据赋能永远是医院建设的硬实力。应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设施设备,做好外院转入患者电子病历移交、住院病历、病程记录、护理记录、医嘱信息、检验信息、影像学检查文字报告、病历库、出院小结、跟踪随访等数据信息的采集汇总工作,增强信息化采集、自动抓取、智能化分析等能力,然后运用大数据综合分析[12]。加强院区之间、医院之间的系统兼容和信息共享,解决数据分散化、不联通的问题,真正实现数据支撑作用[13]。

猜你喜欢

数据库防控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