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素养背景下语文阅读情境化教学实践

2021-03-29韦静恒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科素养

韦静恒

【摘 要】本文基于情境化教学为实现新高考考查目标和要求的重要途径的观点,论述在学科素养背景下开展语文阅读情境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提出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创设具体可感的直观情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创设激发想象的推理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体验情境等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学科素养 情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2-0101-03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构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为核心目标,关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体现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由此可见,“学科素养”是新高考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适应改革之需,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成了语文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

同时,高考评价体系指出“情境”是实现高考考查目标的主要载体。也即是说,考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一定的考查情境完成的。可见,情境化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实现改革创新的有效路径,是适应新高考改革大势所趋的重要方法。所谓情境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学情,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具有现场感、画面感又富有感情色彩的学习情境或氛围,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品味作品、理解作品、感悟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语文教学回归最本真的状态,体现真正的“语文味”。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采用情境化教学方法。情境化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可以让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让形象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抽象与具体之间不受时空限制地转换,从而丰富文本阅读的体验,拓展阅读视野。

一、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语言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要素,但在实际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很容易被忽略,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相对随意,这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随意的教学语言和富于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使用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用心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是所有课堂的基本要求。鲜活有趣的语言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让学生更主动、更直接地进行语言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文学作品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作品温度与情感的载体,阅读者要用心体会作品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感悟文学作品蕴含的美感与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情感,让学生真切体会、感悟文学作品的韵味,达成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教学目标。

如教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介绍创作背景的话语:“公元1205年,辛弃疾65岁。当时,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因此重用主战派韩侂胄等积极筹划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也被重新启用任浙东安抚使,接着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驻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积极备战,一刻也不敢懈怠。他认为不可以草率出兵,但这丝毫没有引起宋宁宗的重视。一天,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极目远眺,忆古思今,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篇千古佳作。历史中的辛弃疾就这样带着无尽的悲愤逝去了,而文学史中的辛弃疾却像一座不老的青山,屹立不倒,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吟唱千年不朽的作品,也给我们留下生而为人的铮铮铁骨!”

这段文字既简要概括了词作的创作背景,又通过较为优美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因素。同时,在朗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笔者配以雄浑苍凉的背景音乐,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悲壮氛围,与作品的感情基调相吻合,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分析这首词的艺术风格时,笔者同样设计了一段饱含感情的文字:“辛词是借众多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担忧国事、报国无门的复杂心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老当益壮却又痛苦不已。这位须发皆白却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是何其幽怨、悲愤、郁闷!作品因此呈现出豪放中有激愤、激愤中含沉郁的艺术风格。”这样的教学语言与文本语言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能够充分展现出作者的情感脉络,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无穷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合适的背景音乐是创设语言情境的有效方式,合适的音乐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在朗读两段文字时,笔者都选取了与文字内容、情感相符合的音乐,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二、创设具体可感的直观情境

语文教材选录的文学作品既有历经岁月洗礼和沉淀的千古名篇,也有满含时代气息、充满时代美感的现当代佳作,还有记叙当下创新精神、紧扣时代脉搏的通讯和传记。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作品的美是我们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的天然“土壤”,因此学科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不可忽视这些“美”。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具體可感的直观情境,对作品的美进行二次生发和渲染,引导学生直接、立体地感受作品之美,直观地与作品中的人物情相融、心相通。

直观的教学情境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内涵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作品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与文本间构架起学习的桥梁,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感官感受与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直观情境中观察、感知、领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的途径有很多,如可以利用各种实物、图片、音乐及影视片段等。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文章对北京秋天的景、物、人、风俗、文化等作了生动描述。在学习文章时,由于学生没有真正见过北京的秋天,对北京的风俗人情更是陌生,所以对文章所写的内容会感到隔阂,很难真切体会作者笔下“清、净、悲凉”的秋。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比如播放一些关于北京秋景、胡同建筑和民情风俗的影视片段,或是利用相关图片制作幻灯片播放,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然后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受北京秋天的特点和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再如柳永的名篇《雨霖铃》,词作通过描写别时的场景、别后的想象和相思,充分表达了作者凄婉又缠绵的惜别之情。但是由于学生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很难理解柳永所写之景、所抒之情。为此,笔者设计了情景剧表演环节,然后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跟随音乐诵读作品,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

我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评价王维的诗画艺术,说明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画面是可以相通的,这是我们创设直观教学情境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图片、视频等可以再现课文情境,把较为抽象的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产生“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理解得透彻。

三、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学习的出发点,学习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解决疑惑,教师应当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心中疑惑,帮助学生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境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开展关于茹志鹃《百合花》、铁凝《哦,香雪》的群文阅读教学时,如何有效将两篇文章联结起来是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在《百合花》中,关于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碰壁及壮烈牺牲的情景都没有做直接呈现,而是以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出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在《哦,香雪》中,作者为什么要设计香雪因换铅笔盒而错过下车,最后在夜色中步行三十里回到台儿沟的情节?这两个问题将两篇文章勾连了起来,学生通过采取对比阅读策略,较为深入地品悟了两位作者设计情节的巧思、刻画人物的技巧,培养了鉴赏作品、分析作品的能力,有效达成了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又如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名作,这两首词抒写的都是怀古之情,学生应该如何更好把握两首词的异同?為此,笔者设计了“这两首豪放风格的怀古词都用了典故,它们分别用了哪些典故?用典对作品艺术风格的呈现有什么影响?”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两首词所用的典故,发现作者的情趣、喜好,从而理解作者情志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

四、创设激发想象的推理情境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条件推导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推理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已知信息推导未知信息,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的目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推理情境,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拓展其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材中,不少课文具有“文已尽而意未尽”的特点,留下了想象空间。根据课文的这个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大胆推理。

如在教学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笔者根据文中的两个主要情节创设了两个推理情境:①假如项链没有丢失,此文情节会如何发展?②付出巨大代价后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又会怎么样呢?根据这一推理情境,学生分组进行了思考、讨论,推理得出结论:主人公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一直伴随着她,尽管她的遭遇与结局确实有种种偶然性和多种变化的可能,但只要她摆脱不了虚荣心理,就其身份、地位而言,定会自食其果,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可悲的下场,这是其性格上的悲剧。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结论展开想象,设想主人公后面的人生故事。创设这样的推理情境,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又能提升其语文素养。

五、创设贴近生活的体验情境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也是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场所,学习需要向生活延伸。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活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体验式学习情境,如开展演讲、表演、采访、调查研究等活动,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的行动,让学生把实践体验与语文阅读结合起来,在实际生活中体味文学作品的魅力。实践证明,创设贴近生活的体验情境,可以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发散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其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感知与认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语文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促成语文学习的生活化,这不仅是构建大语文格局的需要,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体现。统编教材中加入了许多阅读实践活动,如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与第五单元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这两个单元都指向了“生活”,要完成好相关教学,教师需要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如在教学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内容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进行主题研究的方式创设体验情境,设计了研究主题任务:①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衣食住行的演变、风俗人情的特点、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情况;②了解并掌握实地调研的流程和方法;③思考家乡传统文化对家乡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④撰写调研报告。根据研究任务,学生开展了如下学习:①选题,即选择调研的对象、内容与角度,如学生设计了“柳州的桥梁文化”“柳州的工业发展”“柳州螺蛳粉文化”“柳宗元在柳州”等选题;②确定调研方法,即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确定灵活有效的调研方法,如开展问卷调查、街头采访、个别访问、开会研讨、现场观察、蹲点观察等;③收集调研资料,即运用专题访谈、网上查阅、实地察看等方法获取资料;④数据加工整理,即对资料进行整理,使之明晰化、条理化,并对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形成对家乡文化现状的深刻理解;⑤补充相关素材,即在对数据整理、加工后得出初步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必要补充素材,对结论做推理、印证。本课教学中,学生以柳州本地的文化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了体验式学习,不仅深入了解了本地风俗文化,还提高了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时,也可以通过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把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拓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如讲述第一章《乡土本色》时,教师可以将这一部分的内容与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式研究中体会柳州本土的乡土文化、人情风俗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柳州民众对土地的依赖与敬畏。

情境化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学张弛有致、情趣盎然;更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展现学科素养水平。情境化教学是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应该广泛应用于语文学科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也符合新高考以问题情境为载体的命题趋势。

【参考资料】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张光霞.基于语文思维培养的情境化阅读教学实践[J].中学语文,2021(10).

(责编 施景茗)

猜你喜欢

情境化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科素养
幼儿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十分钟“演播厅”在中职文秘情境化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
情境化教学在机械基础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