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

2021-03-29徐毅华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人才培养

【摘 要】本文从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入手,探究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相关议题,主要从政策宣传与制度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引领及社会服务保障等角度提出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实践路径,以期提升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多元价值。

【关键词】乡村人才振兴 育人工作 人才培养 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2-0012-02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需要大批“高精尖”人才的支撑。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发挥生力军作用,将高素质乡村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明确使命担当,创新育人举措,帮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谋划教育教学战略布局,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对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确保“助农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依托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三农”发展的现实需求,职业院校推动乡村特色人才的定向培养,具备多重意义,其正向效应十分突出。因此,职业院校要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入手,加强功能型人才、新型农民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提高育人成功率和转化率,使之为乡村振兴做出务实贡献。

一、加强职教政策宣传,推进对口招生制度改革

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工作要突出重点,强化政策制订和引导,突出育人工作的指向性,确保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加强面向乡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宣传、推广和普及,吸引更多适龄青年及毕业生参与到职业教育工作中,壮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群众基础”,为对口教育与定向培养工作确立多元的人才方向。另一方面,要推进面向乡村地区的对口招生制度改革,竭力拓宽招生范畴,确保招生对象“群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例如,招生对象从原来的学生群体向经济困难的、需要技术的群体扩展。要研究灵活的多样化的招生和办学方式,招收和培养学得会、留得下、干得好的新型农民和技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通过有效的职业教育宣传引导和政策推广,让广大乡村群众、适龄青年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及培训的现实意义,为招生制度改革营造群众氛围,确保制度化革新取得成效,进而为职业教育对接乡村振兴提供现实依托。

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助学政策落地实施

为更好地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水平,加快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职教改革,应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健全对口课程体系等,革除传统职业教育弊端和制约性因素,提高职业教育与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关联度,为高水平育人工作夯实基础。例如,近年来柳州市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尤其是工程机械、机械维修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为此,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方式,提高工程机械教学质量,用“以点带面”的模式培育和弘扬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在校内建立柳工技能专家颜炜工作室,培养了大批工程机械方面的技能型人才,有效助推了当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此外,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特殊的教育扶贫需求,推动助学政策落地实施,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确保经济暂时困难的学生和家庭优先受益。此外,民族地区各职业院校要密切合作,搭建助学服务平台,实现贫困生资源及信息共享,确保职业教育服务举措真正惠及贫困生。例如,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宣传引导和就业保障工作的协同,职业院校定向培养举措可直接与经济暂时困难学生对接,以便消除经济暂时困难学生参与技能学习及培训的现实障碍,提高定向育人效率。

三、探索產教融合路径,提高“订单培养”水平

基于产教融合推动定向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确保技能型人才和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取得实质进展。产教融合将职校教学工作与产业需求密切融合,对培养乡村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和新型农民具有突出作用。例如,柳州市各类职业院校以现代养殖业、现代制造业和农村服务业为导向的育人工作,近年来进展不断加快。尤其是围绕着专业技能的教学工作,将乡村产业发展与技术扶贫相结合,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与农村企业发展相结合,产生了“产业兴旺,教育深化”的效果,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助推作用。例如,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积极践行“学叉车,到二职,高工资”的培训理念,积极推进乡村专项叉车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从2016年至2020年,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先后培训了农村叉车人员5000多人,有力配合了当地乡村振兴工作。

此外,要推动“订单培养”模式有效实施,在“订单导向”下开展定向乡村振兴专项人才培育,提升培养品质,确保技能型人才与新型农民的培养取得实效。如图1所示,将“订单培养”模式进一步细化,可以出探索符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际的步骤与举措,推动教学思维向育人目标任务的深度转化。

运用“订单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育人优势,同时与乡村振兴需求形成内在契合,极大提高职业教育工作水平。基于乡村振兴需求的“订单培养”模式,由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经济运行的需求驱动,形成了良性运转效能,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质量,而且确保了育人工作有的放矢,更具普适价值。

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强职教社会服务工作

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序深化,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能够更好地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切实提升工作转化效能。尤其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工作导引,更好地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突出职业教育优势,能够确保职业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在创造性劳动、个人创业、团队协作创业等实践活动中发挥多元价值,营造良好的乡村产业化氛围。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获取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热情。要着力扶持培养一批农村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以专业化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

例如,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双创”赛事及活动。2020年11月,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打造的“葫氣仔民族文化产品私人定制”项目在第四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近年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着力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电子商务发展,不仅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而且很好地契合了乡村振兴的需求。比如,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在2020年获得了电子商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实现了国赛一等奖的历史性飞跃,且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网红主播推介民族产品的直播活动,不仅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关注,而且实现了“产品推介+民族推广+特产销售”的融合,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效益,极大提升了“雙创”活动的影响力,有力释放了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总之,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工作,彰显职业院校多元价值,提高工作关联度。例如,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通过密切合作,构建育人工作共同体,可以提高育人质量,助力乡村振兴。要打造乡村劳动力培训品牌,重点开展乡村旅游、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民俗文化等培训,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互动、高质量发展,突出职业院校的主导作用,确保培养的人才“素质过硬,信念坚定,品性正派”,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助力乡村地区持续健康发展。例如,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积极融入柳州乡村振兴工作中,运用订单式教学、传统民间技艺培养、校企合作平台搭建等多重策略,着力推进乡村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柳州乡村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柳州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强劲动能。

综上所述,在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地实施的进程中,职业院校无疑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尤其是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对夯实“三农”人才基础具有突出价值,对促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立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总目标,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推动职教政策有效落地,开展针对性教育教学工作,践行定点定向培养举措,深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育人工作综合效能。唯有如此,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方能收到预期效果,职业院校育人工作方能展现多元价值。

【参考文献】

[1]祁占勇,王志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

[2]徐小容,李炯光,苟淋.产业振兴: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机理及旨归[J].民族教育研究,2020(3).

[3]付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方农机,2020(9).

注:本文系2020年度柳州职业教育C类立项课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编号:LZZJS2020C05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毅华(1977—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现就职于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中职教育管理。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人才培养
科学选择培育模式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加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 发挥新型农民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