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节目缘何备受关注
2021-03-29闫丽玲
闫丽玲
摘要:近几年,广电节目形态又添新亮点,电视问政节目在全国各个省市县电视台悄然升温,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和收视热点。电视问政节目的出现,不仅是电视节目形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更有着重大的政治背景和执政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指出新闻媒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确立了新闻媒体为执政服务的主流地位。电视问政节目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而产生的。它实现了新闻与政治的有机结合,成为了当下新闻媒体新定位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关键词:电视问政;落实整改;公众参与;互动性;媒体职责
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省广播电视台收获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在全省率先开办了《问政山东》栏目。节目每周一期,属于直播节目,每周邀请一个省直部门参与到问政节目中,部门的几个主要负责人要来到节目现场,面对视频里调查的问题和主持人的现场提问,公开向社会和百姓答疑解惑、作出答复。节目的内容很“硬气”,关注的都是百姓关心的难点、热点、堵点问题,并现场督导相关职能部门拿出解决方案并限时解决。《问政山东》节目这种敢于动真碰硬的做法,在全省迅速掀起了“践行承诺、狠抓落实”的热潮。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当“李莎十问”的短视频红遍全国的时候,山东省各地市电视台纷纷效仿,继《问政烟台》《问政日照》《问政济宁》之后,经过认真筹备,在菏泽市委市政府、菏泽市委宣传部的积极协调和大力支持下,2020年5月26日,《问政菏泽》节目正式开播,两周录制播出一期节目,一个月保证两期节目。截至2021年3月,《问政菏泽》已成功录制播出了21期节目。菏泽市住建局、菏泽市交通运输局、菏泽市生态环境局等市直部门分别接受了电视问政。节目播出后,广大观众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节目收视率在菏泽市广播电视台的所有节目中遥遥领先,甚至大大超越了菏泽市广播电视台家喻户晓、开办21年的名牌民生新闻栏目《百姓天天看》的收视率。很多人不解,为何一档刚刚开播不久的新节目,会收获如此高的收视热度?这似乎背离了电视节目的收视规律。其实,这样的收视效果绝非偶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档节目真正充分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触动了百姓的痒点、痛点和堵点,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为百姓解忧。
问政的节目内容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而且大都是大家亟待解决的难点、堵点。问政的内容重在揭短,大家非常期待在问政节目里,针对这些问题主管部门会怎么讲,讲过之后又会怎么做,做了之后最终又会有什么结果。当大屏幕上播放着暗访摄录的视频时,现场接受问政的部门领导在这之前从没看过,但在问政现场,他们必须要用大家都听得明白的简短语言、在规定时间里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和做法。电视问政让这些官员意识到,自己是个被监督的对象,应该对老百姓负责,并现场向百姓评委交出答卷。电视问政的评委也是普通百姓:10多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市民代表,其中包括律师、政协委员、媒体人以及特约评论员等,他们现场对职能部门的回答和表态进行打分,满意的就举起手中的“笑脸”牌;不满意的就举起手中的“哭脸”牌。现场一目了然,如果问政现场的“哭脸”牌多于“笑脸”牌,显然评委们对这个职能部门的现场回答是不满意的,这就要求职能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整改措施并现场表态。这样的场景,百姓关心的问题被摆在桌面上、阳光下,政府职能部门现场接受“拷问”和“验收”,大家觉得很解气、很过瘾,百姓的关注热度高,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问政菏泽》从第一期开始,每一期的问政追踪报道都具体详实,一追到底,接受问政的部门不敢有丝毫怠慢。问政节目录制结束的当晚,每一个接受问政的部门均连夜召开会议,成立督导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整改,第二天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会亲自带队,奔赴县区进行现场督导,落实问题整改情况。比如在第二期《问政菏泽》节目录制前,2020年5月26日第一期接受问政的菏泽市住建局的施工规范问题已启动远程监控平台和24小时“线上线下”联动制度;针对10多年没回迁的香榭丽项目,明确回迁房年底前全部交付;针对鄄城润昌苑小区物业管理混乱问题,6月14日已全部完成新老物业交接工作等等。这些问题整改落实的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一问到底 狠抓落实”“一诺千金真抓实干”,是电视问政的初衷,也是电视问政节目的灵魂。问政就是找问题的,而且要找出多年来一直困扰百姓的顽瘴痼疾,通过现场问政的节目形式,把多年来要解决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用最快的效率最短的时间彻底解决——这才是问政节目最受欢迎的根本。追溯“问政”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子路问政”中,意思是问计如何管理政事。现在的电视问政节目,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活动,借助电视媒介这个渠道和桥梁,就普通百姓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等公共事务,促成各級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展开面对面的沟通协调、问询问责,最终就是为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只有把问题真正解决了,问政节目才有生命力,受众才会“买账”。
从第一期录制开始,《问政菏泽》节目一直秉承这样一个原则,接受问政的部门在问政录制的前三个星期,已经在菏泽手机台广泛征求线索,百姓积极参与反映问题、提供线索。节目录制后,除了在菏泽手机台图文频道、菏泽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之外,整期视频还会在菏泽手机台分发推送,在菏泽市广播电视台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网络终端播出,充分发挥融媒作用,宣传力度前所未有,关注度也随之升高。
说到底,融媒多渠道推宣和分发是《问政菏泽》广受关注的重要渠道,这也是当下很多电视问政节目的共同特点和追求。借助新媒体这个新载体,精选焦点、巧设议程、立体呈现、多维传播。电视问政节目也俨然成为了很多媒体扩大知名度、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渠道。有了最新的方便快捷的宣传渠道,哪个媒体会舍弃不用呢?菏泽市广播电视台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宣传手段,扩大电视问政节目的预告范围和传播效应,打造出了电视问政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问政菏泽》节目问政前的所有问题均来源于网络征集,节目视频在网络上公开,节目效果允许公众在网络上留言评论,一切都在阳光下,所以公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很强,这也体现出了电视栏目创新创优的良好效果,所以才能一度成为菏泽当地的收视热点和关注焦点。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电视问政作为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还有许多值得探索和完善的空间。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问政议题的同质化和节目形态的统一化。以《问政菏泽》为例,虽然节目刚开播就如此受欢迎、受关注,但要做到长盛不衰,笔者认为,还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直面尖锐问题、直击难点和堵点,为群众发声
电视问政节目之所以“火”,关键在于内容都是“干货”。随着形势发展,电视节目无论怎样发展变化,“内容为王”永远是王道、永远不过时。因此,问政节目的内容一定要走民本路线,要把着眼点放在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上,把着力点放在切实解决有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上,要敢于动真碰硬、善于红脸出汗。问政节目的精髓就是找问题、促解决。换句话来说,这类节目的内容和主题要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千万不能表扬与自我表扬。否则,问政节目只会沦为一种形式,成为一些政府官员和职能部门的秀场。可以这样说,但凡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问政节目,都不是和风细雨式的一问一答,而是充满“火药味”的针锋相对。一些官员参加问政节目会感到紧张,会出“好几身汗”,甚至被问得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就是因为节目不留情面,问出了辣味,道出了实情,这是问政的本义,也是节目赢得老百姓信赖的根本。当前,传统媒体下滑趋势比较明显,但一些问政节目不衰反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节目内容真实、具体、贴近生活,有互动、有交锋、有“火药味”,老百姓爱看。如果节目里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解决问题,那么问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高度重视百姓反映的问题
问政就是要问出效果来,积极参与这档节目,本身就意味着这些部门愿意和群众进行有效沟通,愿意让群众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愿意接受媒体监督,愿意积极抓落实、促整改,让百姓满意。不管什么样的工作,摊在阳光下,让老百姓来检验,经得起检验,才能够真正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对于受访官员来说,架着摄像机、坐满观众的演播厅,很像一个令人紧张的考场,每一位接受问政的官员都要接受大考,而且成绩要立即公之于众。这也难怪个别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干部,内心深处存在“不想来,不敢来”的想法。在问政节目里,一些懒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的干部还曾受到过处分。就像前两年,曾有一个县的环保局因电视问政,整个领导班子被集体免职。但越是这样,越要求被问政部门积极参与。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政府官员要有听逆耳忠言的雅量和涵养,问政节目是奔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的,最终是为了改进完善、实现“更好”,而不是让政府难堪、让官员出丑。一定程度上而言,问政节目要获得好的效果,也离不开政府和官员的宽容与支持。
直播是提高电视问政节目收视率的有效途径
《问政菏泽》前几期节目都是录播,效果很好,如果直播效果会更好。地级市本来就是小范围的人情社会,这样的节目难免要顾及人情脸面。现场直播,不留说情的时间和空间,节目才能真正做到动真碰硬。《问政菏泽》要借鉴《问政山东》和其他电视台问政节目的经验,制定直播“铁律”,严格保密制度。在密不透风的保密制度下,有时候仍无法杜绝一拨拨举着“人情牌”的打探者,对于这样的情况,不管是电话、微信或者短信,一律要视而不见、不理不睬,一定不能提前让节目“放水”。保密工作要一直坚持到节目直播结束,自然也就杜绝了外界的干扰,避免了不必要的说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问政节目的舆论监督利器作用,真正推动民生难题的有效解决。
电视问政节目的方兴未艾,让我们研究和思考这一节目形态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问政节目的精髓,就在一个“问”字。电视问政节目的初衷和目的,是为老百姓纾困解难、解决问题的。如何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决定了,问政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较真、敢于不留情面。因为问题已经摆在那里,所以电视问政节目要敢于亮剑、敢于发问。
另外,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问”,不能仅仅局限于大胆问,关键还在于要善问、会问,要能问出答案,问出效果。这就是电视问政节目“问”的艺术。面对问题敢于亮剑、抓住关键、一问到底、决不含糊;同时还要讲究发问的艺术,要体现媒体人的修养和水平,要在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精准发问,问到点子上,问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注意礼貌用语和准确措辞,尊重在场的被问之人,充分体现媒体人的格局、素养和担当。
当然,面对问题,发问有“火药味”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被问政部门对此多一份理解和支持。通常提上问政现场的一些问题,往往也是公众关注却又长久未消的“窝心事”“麻烦事”和“困难事”。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电视问政节目的目的,不是让被问政的职能部门难堪下不来台,也绝不是为了节目好看而故意上演剑拔弩张的对峙桥段,而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如此说来,一场成功的电视问政,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真诚、准确的发问和有效、有用的回答。
电视问政,关键不仅仅在“问”,更在“正”。电视问政节目的存在,最终是为解决问题的。面对地方电视问政节目的“红”和“火”,作為身在其中的媒体人,还需要一份冷静和思考,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思考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纵观全国各地电视问政节目的产生、发展以及运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笔者认为,电视问政节目要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不能仅仅止于不留情面的“问”,还要真正问责,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电视问政节目里所暴露的问题,基本都是行业沉疴。在其背后,也能折射出相关部门的作风问题。因此,以问政为契机,带动政务生态的优化和改变才是根本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电视问政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做到事事必问。正因如此,政府部门还需提起直面病根的勇气,并积极从源头找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担好责,履好职。
新闻媒体一定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整个问政节目中,特别是在小短片的采访编辑和制作中,新闻媒体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基层,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多方了解情况,实地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对于主持人现场提问的问题,一定要问到点子上,同时也要注意措辞准确,不能随意发难。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问,只有这样,才能让节目现场政府官员的回答和整改意见更有针对性,更加真实有效,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道理很简单,试想,如果问不准,哪来答得准?电视问政节目不仅要关注现场的回答,更要求现场的提问有水平、有深度、又稳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