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文化记忆的探寻
2021-03-28田春苗
田春苗
摘 要:唐朝是中国人无法磨灭的盛世记忆,而长安城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文化符号,西安出版社出版的“史说长安”丛书记录了从西周丰镐到秦咸阳,汉、隋、唐的长安,再到明清的西安这几千年以来斗转星移、波谲云诡的历史变化。其中,《史说长安·隋唐卷》从多角度、多方面描绘了一个繁华多元又命运多舛的长安。
关键词:唐朝;长安;文化记忆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研究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相关研究新著相继问世。西安,古称长安或是镐京,地处关中平原,北临渭水,南依秦岭,是十三朝古都。2018年,西安出版社出版的“史说长安”系列丛书记录了从西周丰镐到秦咸阳,汉、隋、唐的长安,再到明清的西安。唐朝时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成为了无数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辉煌记忆,为繁华的长安城更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史说长安·隋唐卷》从多角度为读者展现了全方位的长安。
本书分为九章,共计约18万字,全书围绕长安城这一主题,从选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物五个方面层层展开,侧重对唐代长安城进行讲述。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描述了唐长安以及当时的事件和人物。
该书首先从隋唐长安城的选址与营建和城市规划布局两方面系统地叙写了这座古城的诞生。长安城始建于汉代,隋文帝时舍弃了汉代长安城另选新址重建,名为大兴城。李唐建国后沿用,更名为长安城。汉长安城久经战乱,破败不堪且面积狭小,不再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据《隋书》记载,庾季才曾上奏地下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已不适宜居住。另外汉长安城北临渭水,存在河流侵蚀的隐患。这些都成为迁都的原因。唐长安城以隋代大兴城为基础,又根据政治、环境、天文等综合因素对城市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规划的依据有三。其一,如《周礼·冬官·考工记》所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其二,如《管子》所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无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其三,如《五经要义》所言:“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地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历朝历代对都城进行设计时基本参考这三方面,但也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通。该书在述写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时,侧重于礼制方面的考虑,而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天象观念的体现有所忽略。例如,书中说到“坊的布局也效法天象和周礼”,只是简单说明其效法闰月和四季,并没有详细展开。都城规划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有密切联系,就像书中提及的唐人疾病观、东贵西庶、南实北虚等讲究对长安布局也有一定影响。故此唐长安城被分为四个区:一是宫殿区(太极宫及其东宫与掖庭宫),二是行政区(皇城),三是官民生活区(坊),四是经济区(东、西市)。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来描述长安城的布局特点,以此向后人展现了唐长安城排列整齐、方向端正、宽阔畅达这一最大特色。
此外,该书选取玄武门政变、李重俊政变、唐隆政变、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宪宗被杀之谜和甘露之变进行着重介绍,以历史转折的时间节点直观呈现了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为读者展现了权力之下的尔虞我诈。但是长安城内的明争暗斗并未埋没唐代优越的政治制度,北京大学的吴宗国教授总结其历史特点如下:第一,唐朝最终结束了家国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第二,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第三,唐代各级官吏的任用都必须经过考试,官僚形态呈现出新的特点;第四,唐代政治制度一直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体现出较强的自我完善的机制;第五,在政治制度的運行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正因如此,唐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获得了荣耀万邦的国际地位。
唐长安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国际大都市之一,还是极其重要的经济贸易都会。《史说长安·隋唐卷》中将长安城经济发展迅速归因于三方面。首先得益于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关中平原,良好的自然条件为百姓的生活生产提供便利,也为长安的繁荣富庶奠定了基础。其次得益于长安城的东西翼,东翼是用来满足供需的运河,西翼则是丝绸之路,水路、陆路运输系统的完善,不仅促进了长安的经济昌盛,也推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最后得益于它良好的交通条件,“据《唐六典》所载,唐开元时全国设26座关,其中6座上关和6座中关都设在长安周围”,发达的交通为长安城成为商业贸易中心提供了重要保障。
丝绸之路源于西汉武帝时期,逐渐成为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重要交通运输系统。唐太宗为四夷君长“天可汗”,令漠北漠南臣服,高宗又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完全控制了西域地区。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联系密切,西域各国人民入住长安也成为风气,珍奇异兽、异域树木、西域音乐、胡服胡妆等也相继传入长安,成为盛世长安的一部分。该书对长安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归纳,让读者从细枝末节处感受到唐长安的繁荣昌盛。
唐诗,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至今依旧生生不息。诗歌在唐代繁荣的原因有很多,该书着重强调了政治层面的原因。唐代的入仕途径主要有科举、流外入流、门荫、斋郎、品子、勋官等方式,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出现了‘行卷制度,即应考人将自己最得意的诗文编辑成卷轴,呈送给当时社会名流和高官显贵阅览,然后由他们推荐给主考官”,诗歌成为众多寒门子弟入仕的敲门砖,这大大提高了诗歌的数量和质量,对推动诗歌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长安,不是孤零零砖瓦的堆砌,也不是冷冰冰文字的描述,而是中华文明灿烂的沿袭。从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再到隋、唐,历经十三朝,是时间的推移,也是华夏子孙对华夏文明的传承。李唐一代,人才辈出,忠臣良将,口碑载道,诗歌传诵,脍炙人口。大唐的盛世豪情,不仅得益于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文人骚客自有风华,更少不了盛世红妆权衡天下,绝美娇娥起舞清影。长安城内的大唐巾帼,一代女皇武则天、称量天下上官婉儿、野心勃勃韦皇后、第一公主太平、霓裳羽衣杨贵妃,无论是她们的权术还是爱情,都无疑给富丽堂皇的长安城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
唐长安城,缔造了唐朝近300年辉煌灿烂的历史。它与生俱来的特殊气质,体现着唐人对优秀文化、优越制度的自信,表达的是中华文化的大气度、大格局、大文明。笔者认为,《史说长安·隋唐卷》这本书,无论是平民日常,还是宫廷政变,无论是长安城中,还是丝路之上,无论是事件描述,还是人物描写,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写,各篇章主题鲜明,线索明确,叙述翔实,前后呼应,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一个兴盛富强的长安城。
参考文献:
[1]霍斌.史说长安·隋唐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8.
[2]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尚民杰.长安绎古:汉唐历史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4]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黎娅.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和中国唐朝墓室壁画艺术比较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6):19-20.
[6]孟宪实.论武则天称帝[J].唐宋历史评论,2016(00):85-108,366.
[7]王熙赛.历史学科素养“落地”探索:以唐朝三省六部制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3):61-64.
[8]隋唐至以后各朝代名词解释与论述题[EB/OL].[2020-12-16].http://www.docsj.com/doc/9686b7335a8102d276a22fe5.html.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