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艺“当随时代”

2021-03-28胡展

曲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扬州市小巷曲艺

胡展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扬州画家石涛的名言,继承石涛艺术的“扬州八怪”就以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出名。在扬州,“当随时代”不仅是书画界的追求,也是曲艺界的追求。

扬州曲艺,是摇曳在绿杨城郭里的清音雅韵,是荡漾在扬州人民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不久前,“寻声·绿杨记忆”——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成立60周年专场演出在新落成的扬州戏曲园剧场上演,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这台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全体演员参演的“寻声·绿杨记忆”演出,几乎每个节目都能看到新意,正体现了当代扬州曲艺人的艺术追求:曲艺“当随时代”。

节目内容: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寻声·绿杨记忆”——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成立60周年专场演出不仅是一场回顾、总结、庆典式的晚会,更是属于扬州曲艺人的艺术探索和精神展望。在回望过去60年的同时,他们毫不迟疑地把目光投向了当下和未来,寻找扬州曲艺弦歌的时代之声。

扬州清曲《又见茉莉花》《绿杨记忆》、古韵新声《粉红莲》等节目都是新创清曲节目,力求改变扬州清曲固定坐唱形式,拓展了清曲表演的舞台空间。《又见茉莉花》既呈现了传统扬州清曲《鲜花调》的艺术韵味,又在唱词、音乐旋律中展示出时代特色,雅致而唯美。《绿杨记忆》采用清曲表演唱的形式,活泼轻松,展示了古老清曲的时代风情。《粉红莲》将扬州清曲的传统曲牌与流行音乐的旋律有机嫁接,古韵遇上新声,跨越时空,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扬州小巷》已经是10多年前创作的节目,曾多次在央视等重要平台上展演,在扬州更是家喻户晓。早在2004年的首次演出中,《扬州小巷》的伴舞就使用了屏風作为道具。本次演出,《扬州小巷》依然使用了屏风,这既是致敬首演,更是有意识地“碰撞”。当屏风合上再分开时,现场有观众低呼“太惊艳了”。曲艺演员不再固定坐着弹唱,而是跟随屏风队列的变化而变化,营造出蒙太奇般的奇幻效果。曲艺演员、舞蹈演员不再是演唱与伴舞的关系,而是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扬州评话《艺说王少堂》《三国·群英会》,扬州弹词《瓜洲余韵》等节目,也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与扬州曲艺人力求创新的探索。《艺说王少堂》借鉴了脱口秀、海派清口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以轻松写意、收放自如的表演,在短短不足10分钟的时间里,打破时空的界限,讲述了马伟求学、王少堂倡议建团、王少堂授徒、武松打虎等多个故事,既延续了王派《水浒》的艺术特色,又注入了时代元素,从现场专家、观众的反应来看,这样的尝试是成功的。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尝试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将传承扬州优秀曲艺传统做到了极致。扬州评话注重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情感故事,类似于史家的纪传体。如王派的代表书目《武松》,截取了《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很多前因后果并没有交代得特别清楚,但观众并不觉得突兀。《艺说王少堂》将这一传统做到了极致,将王少堂心系扬州曲艺发展、关心曲艺未来的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难得的是,这段书没有正书、闲书之分,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王少堂与扬州市曲艺团的创立、发展”这个核心,这是对传统扬州评话的一大突破。

这台演出引入了导演团队,这在扬州曲艺史上还是首次。清曲节目请舞蹈编导排练,看似是“外行指导内行”,但舞蹈编导们给曲艺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理念,让传统曲艺有了新的呈现,这是这台演出成功的一大关键。

与兄弟艺术交流,向姊妹艺术学习,是扬州市曲艺研究所近年来的治团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他们先后策划了“江南曲美”“运河风情”两大品牌交流活动,先后与20多个城市的曲艺院团交流,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给扬州曲艺带来了新风。本次演出,可以说是扬州市曲艺研究所这一理念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舞台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寻声·绿杨记忆”演出给人的一个鲜明印象就是“美”。过去,对扬州曲艺的定位经常是雅俗共赏,更注重其谐趣的一面。而这台演出,向观众呈现了扬州曲艺的另一面——“美”。

有醇厚之美。姜庆玲、金丽生、包伟等优秀演员,将原汁原味、味道醇厚的评话、弹词、清曲奉献给了观众,让观众们欲罢不能。

有新秀之美。李琳、王智超、张一丞、倪真扬、周佳越等演员,“雏凤清于老凤声”,他们清新脱俗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扬州曲艺后生可畏。

有呈现之美。扬州清曲《又见茉莉花》领唱赵松艳端坐二十四桥桥头,凝望头顶一轮明月,低头嗅见一脉清香,曲艺演员与舞蹈演员一起,将茉莉花的美演绎得惊心动魄,让人久久回味。刘芓君、李琳领衔表演的《扬州小巷》则把扬州小巷的幽静深邃、风雅韵致演绎得摇曳生姿。

有内容之美。《绿杨记忆》说的是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过去、现在、未来,意味深长;《粉红莲》说的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荷塘与乡愁,传统清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碰撞出共通的情感。

有大家之美。刘兰芳、金丽生,一北一南两位艺术名家的祝贺演出,让扬州曲艺有了标杆。高山仰止,当代扬州曲艺人只有向大师学习,永远在学习的路上,才能绽放出别样的美丽。

策划创排: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笔者有幸参与到这台演出的策划与创排工作中,见证了这台演出台前幕后的故事。

策划案方面,从立意到结构,从样式到演员,召开了10多次的创作会议,方案十易其稿。在演出的前一天,节目顺序还做了重大调整,以使演出的节奏更为合理。

《陈毅进香》首次由双人演说,青年演员倪真扬也是第一次表现僧人形象。扬州曲艺演员的表演讲究神似而非形似,倪真扬不断调整,经历了不似和尚、太似和尚到神似和尚的升华,体现了这个青年演员驾驭角色的能力。《粉红莲》是扬州曲艺的首次尝试,青年演员周佳越先后向清曲演员刘芓君、作曲家戈弘、扬剧表演艺术家葛瑞莲、歌唱家丁荷求教学习,在短短的一周内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进步。

本次演出中还有一个插曲。为表现扬州曲艺融汇古今、交流中外的特点,特意新创扬州清曲《扬州的桥》。为了创作好这个节目,主创团队先后请4位词作者创作了4稿,最终决定选用曹廷昌同志(《扬州小巷》词作者)的版本。但在音乐制作完成后,主创团队觉得这个节目未能超越前作,平时一般演出可用,在这台主题演出上不能用,最后决定割爱。

在扬州,每一种艺术都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拂去岁月的风尘,艺术火种代代相传,千年不熄。传统扬州曲艺在新时代的鼓点里,积极适应、追随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交融奋进,历久弥新。我们期待扬州曲艺牡丹花开,永远绚丽芬芳!

(责任编辑/朱庭萱)

猜你喜欢

扬州市小巷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小巷
我的发现
秋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