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1-03-28郝胜利周启杰
郝胜利 周启杰
摘 要: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攸关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近些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对其思想基础和理论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仍然大有裨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对未来社会保障的发展也提出了构想。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重温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挖掘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要从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中汲取养分,并且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公平的原则,以达到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现实启示
新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因此,我们依然需要以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
一、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缘起
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爆发,生产力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各国相继确立,这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无产阶级队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扩大,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
形成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的时代,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财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积累,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的:“资产阶级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几个世纪加起来还要多的财富”[2]36。但是工业革命在带来市场繁荣和物质财富繁荣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第一,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工人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生产力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资本家逐利的本性,工人的工作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工作时间并没有缩短;相反,由于资产阶级的无限贪婪反而使得工人的生存状态每况愈下,嘈杂的机械声音影响着工人的健康,工伤事件常常发生,工人的生活依然十分悲惨。第二,城市中涌入大量的失地农民,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由于资产阶级对土地的霸占和剥夺,导致了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涌入城市,为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盗窃、抢劫事件时有发生;失地农民中的很大一部分沦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这使得工人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薪资更加少得可怜。
(二)无产阶级的发展为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提供了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统治地位的同时,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也在逐渐加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无产阶级人民不得已奋起反抗,先后爆发了多次工人起义,但是都遭到了资产阶级的血腥镇压,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就对可以指导实践的、正确的理论提出了现实要求。
第一,封建主义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逐渐被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所取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变成了社会的两大对立阵营。工业革命催生了资产阶级,与此同时也创造了一个远比资产阶级人数更多的无产阶级,工人的人数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工作岗位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增加了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工人的可能性,导致工人所得到的报酬越来越少,生存状况堪忧。第二,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工人的劳动沦为了“异化的劳动”。生产机器化使得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私有制使工人同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使人与人相异化,造成了工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饱受摧残。第三,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的理论来进行指导。压迫必然产生反抗,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程度日益加深,工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开启了一系列的反抗活动,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摸索和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就强烈需要科学的,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作为工人们开展运动的武器。
二、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开了其压迫和剥削工人的虚伪面纱,并且围绕社会保障的主体责任、遵循原则、追求目标、功能和范围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马克思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虚伪面纱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武器,在马克思的很多著作中并没有直接关于社会保障的论述,而是贯穿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弊病的批判当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统治而做出的迫不得已的选择。资本家从来只在乎其个人得失,而从来不会去考虑工人的死活。但是为了持久地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防止工人起义,资产阶级不得已拿出一部分资产来施舍给工人,以保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工人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只不过是对工人的迷惑和欺骗。
其次,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资金来源。资本家从来都不会对工人发善心,自然也不会动用自己的资金来改善工人的生存环境,所以他们必然会竭尽全力地想办法把这笔费用归结到工人的头上。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的做工时间,虽然消耗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3]251,“再加上这一期间,工人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有另一个称呼,即‘剩余价值”[4]258,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资本家的恩赐,而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的一小部分。
最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改善工人生存状况的作用是十分微弱的,并没有从源头上、根本上提高工人的生活质量,工人被剥削的现状也并没有得到改变。它只是为了缓解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让工人更服从自己的统治。恩格斯就曾经指出:“……他们和穷人做买卖,对穷人说:我为慈善事业花了这么多钱,我就买得了不受你们搅扰的权利……在其他方面,资产阶级也装出一副大慈大悲的样子,但也只是他们自己的利益需要他们这么做而已”[5]567-568。可见,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最终目的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批判是为了让工人早日看清资产阶级逐利的目的和剥削工人的天性,从而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构建科学的、公平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类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国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體主要探讨的是制度的建立、实施、监管等问题由谁主管和负责,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和欧洲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持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所实施的主体应该是政府和国家。
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主体都应该是政府,因为只有国家的力量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福利惠及每一个人,实现公平正义。第一,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机器代替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下岗失业工人数量越来越多,所需要救济的贫困人口在地理分布上十分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或者慈善机构几乎都不可能推行惠及全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第二,资本主义国家较大的贫富差距只有通过国家才能调节。占社会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掌握着大量的资本和财富,而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却掌握着少得可怜的财富,更糟糕的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愈演愈烈,这就导致了贫富两极化。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也只有国家才有可能从中调解。第三,社会保障所需要的资金只有国家才能承担。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所需要的资金数量非常庞大,所涉及的人口众多,依靠个人或者某个组织出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况且社会保障本身就是社会再分配,很少有人会为此牺牲个人利益。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当无产阶级粉碎了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社会保障的主体依然是国家。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文中所写到的:“以国家为主导建立工厂,并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保证生产资料全体工人占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家照顾扶养”[6]5。所以当无产阶级接管了国家政权之后,依然要为失业的工人、年迈的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普通人谋求生存之道,无产阶级一定要肩负起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历史重任。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所推行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应该由国家主导和实施,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幸福。
(三)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对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完整的运作模式,但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并且对共产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一定的设想和规划,这为后来的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认为要想让共产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来源的问题。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给出了答案。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社会的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都应该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在初次分配中应该把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险金扣除,在再次分配中应该把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管理费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提供的基金从中扣除”[7]24。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保障的资金应该来源于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并且最终应用于全体人民。共产主义社会保障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始终都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没有了阶级矛盾,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根据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展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民生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是人民生活依然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城乡和区域间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之处。因此,重温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要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也要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导向。第一,发挥国家的主体作用。要划分部分国有资本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也要明确资金用途,科学规划资金转化比例。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挪用和以权谋私的行为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第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都领跑世界,如信息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等。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建立公民个人档案库;简化政府工作流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人群提供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计划。当然,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个人信息泄露、非法机构倒卖个人信息、网络诈骗等问题的出现。第三,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工作重点,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目前,我国总体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在极个别地区仍然有贫困人口存在。因此,我们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将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既要扶贫,也要扶智和扶志。在扶贫过程中要加强职业技能和生存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对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人口给予物质帮扶,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在贫困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医疗保障,保障人民能够吃得起药、看得起病。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要注重公平正义
公平是马克思社会保障制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也应该着重注意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留守儿童、失业人口、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依然需要优抚。因此,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全国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缩小城乡差距,打破二元结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据重要比例,因此在我国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城市逐渐趋于一致。其次,应该注重区域间平衡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关系,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因此在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倾斜,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也能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最后,应该逐步推动教育公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教育公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在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设施、教育环境、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因此,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办优质的、公平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因此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相适应。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是无产阶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对抗资产阶级的重要武器,其精神实质、进步意义值得肯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其历史局限性和弊端是我们要规避的。所以,我们绝不能对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照搬照抄,而是要灵活掌握和运用。
本文以马克思思想史为线索,运用文献法,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研究,梳理了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起源、主要内容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代领导集体不断对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经历了几十年的奋力前进,在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以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马克思,恩格斯.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