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理论研究

2021-03-28丁桂馨

学理论·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念习近平

丁桂馨

摘 要:任何伟大文明都有着独特的本源性思维方式。中华文明作为唯一延绵数千年不绝的古老文明,其整体有机的本源性思维方式对自然万物辩证统一关系的把握,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中,自觉运用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反思我国既有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制弊端,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推进新时代中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构建了科学的体制保障。

关键词: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1]507。这一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效提供了新思维。该讲话所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传统整体主义生命观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中华传统整体主义生命理论虽产生于农业社会,但其整体有机的思维方式对自然万物辩证统一关系的揭示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有着超越历史变迁与时代局限的穿透力,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性思维方式与文化基因。从学理层面揭示二者的关系,对于深入把握“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文化谱系与方法论意义、增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

回溯思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剖析科学理论内涵的必备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是针对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绩效低下等历史问题而提出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直以来存在的思想认识和体制问题、差强人意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绩效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思想认识与体制

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被列为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经费一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增加。但是,生態环境保护实效没有达到应有的期望值。这里面既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体制问题。地方政府缺乏从全局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视角落实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遭到破坏,生态空间破碎化现象突出。同时,我国既有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存在部门职能条块分割、有机协调不足等问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的保护职责散落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水利部、农业部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呈现出多部门交叉管理的体制格局。而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决定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应采取系统性的管理方法,实现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机性、整体性联结。多部门交叉管理的体制机制,“人为地割裂了自然资源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系统化保护和修复”[2]。此外,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为实时比对生态环境保护绩效、严格落实环境执法与司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这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的网络体系保障。但囿于条块分割的机构设置,生态环境监测出现数据打架与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能力不足并存的怪象,弱化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预警功能发挥。

(二)严峻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倒逼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理念与体制的改革创新

目前,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恶化趋势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成为非传统安全因素中的核心要素。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3]58。而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已对我国总体国家安全形成现实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代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已由隐性需要日益演变为显性需要、刚性需要。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呼吸新鲜空气、饮用安全干净的水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更好地享受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日益钟爱的方式。

面对艰巨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任务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环境民生诉求,我国若固守传统的工作方法,必然难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必须创新思路。在此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出“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1]507。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4]17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原则与方针。

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整体主义思维解读

一般而言,创新性社会科学理论的出场,都是基于时代需要,在其民族本源性思维方式的滋养下产生的。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性在于其深刻地揭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倒逼下,创新运用中华传统整体有机思维基因而建构的生态整体主义科学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时代问题的解决,运用现代人的表述话语,将传统整体主义生命观所蕴含的生态哲思生动地、具象化地阐发,实现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性转化与现代性传承。

(一)“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整体主义思维对中华“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性传承

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道:“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的命脉在田”所揭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田”好,“人”才能好,人类必须依赖“田”这一自然资源而活。“人的命脉在田”表达了人类不能外在于、独立于自然而存活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4]35,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是对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整体主义生命观的继承。我国先贤在思考生命与宇宙的关系时,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的生命观——“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简练而又深邃地表达人与自然最本质的关系,即人与自然构成生态共同体。

我国古人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自然有其內在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如果顺应自然规律行事,“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6],促使万物生长,人类得以生存。此时的“天人合一”体现在人类应遵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的行为法则,谨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8],在保持人、地、天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取得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9]的共生共荣关系。中华先贤整体主义生命观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指引子孙后人的生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3]143认识判断,既是对人与自然尖锐矛盾的现实反思,也是对我国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性发展。我国传统整体主义生命理论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形成的文化来源。

(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整体主义思维对中华传统五行学说的创造性转化

我国古人在思考自然宇宙生命的起源时,形成了具有朴素辩证思维的整体主义自然观。这一传统自然观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智慧,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儿女的行为实践,庇佑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便是这一自然观的核心。五行学说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之间呈现辩证统一的关系。彼此间既可以互相促进,也可以互相制约。五种物质在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中衍生出世间万物。在此本体基础上形成的世间万物彼此之间无疑呈现出辩证统一的整体主义生命特征。

五行学说的深邃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述了五行现象及其性质,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五行彼此相互影响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过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之间的任何一行都是既由他行生,又生他行;既能克他行,又会被他行克;受作用者通过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产生调节的效果,使整体系统各部分保持动态平衡。正如《黄帝内经》所曰:“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10]584。五行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才能实现万物相生。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的整体,是自然界的运行之道、世间万物衍生演化的根本基础、人体生老病死的秘密所在。

“生命共同体”理念对田、水、山、土、树等概念的运用,是习近平总书记用现代人的表述话语将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物质具象化地生动揭示出来,实现了对五行相生相克学说的现代性传承。它揭示了自然万物相生的规律。田养人,水滋田,山涵水,土覆山,树护土。人类如果顺应自然规律,便可以使自然万物呈现出彼此促进的正循环和正相关,自然系统便会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气象。同时它也揭示了万物相克的深刻道理。人依赖田作物提供食品,可田却要受制于水源的供给情况。水源若不足,田地便会干涸,人类无法在干涸的田地里耕耘出人类赖以存活的食品。而水制约田的同时,自身却受制于山,而山却受制于山体表面土覆盖的程度。光秃秃的石头山是长不出茂盛植被的。没有茂盛植被覆盖的山是无法涵养水源的。田、水、山、土、树之间呈现出彼此制约、负相关性的整体关系。人类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地割裂其间的有机联系,将会激发万物相互制约、相生相克的现象,引起自然万物的负循环,导致自然系统的衰败、自然生命的损害。

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方法论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理念对新时代中国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体制构建,提高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必须时刻牢记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维持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促进自然各要素间的相生演化,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繁盛、平衡和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

(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观的指引,引导全社会关爱自然万物

“天人合一”生命观认为自然万物和人类一样具有主体价值、生命价值与存在价值。例如儒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民胞物与的平等和谐的关系”[11]。道家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9]260。即,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来看,世间万物无贵贱之分。“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整体主义思维在继承我国古人整体主义生命理论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3]56的本质特征,阐释了自然生态是一种具有生命温度与特征,而不是一个冷冰冰、毫无生机、任人宰割的物质存在。生命力是自然系统的本质内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36。

人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实践方法。现代人类的行为之所以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存在价值、生命价值和内在主体价值;实践方法上采取的是主客观二分法,将人与自然万物视作彼此分割的两个世界,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类的绝对主体性为思维原点,视自然万物为实现人类主体价值的工具、原料、手段。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整体主义思维启示现代人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内含生命特征的共同体;人类在现代化发展中,应转变实践思路,抛弃主客体二分法,采取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将人类行为与自然系统视为一体。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人类不能粗暴地割裂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应采取“天人合一”的方法论,将人类的现代化发展有机融入自然整体系统,保持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将“城市融入大自然”[3]48,将人类融入大生态;珍爱荒原等自然生态,现代化生态景观的建造,应顺势而为,降低人工痕迹,尽量保存天然的山水林田湖草原貌,形成以崇尚天然生成的景观为美的生态审美价值。这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理念的逻辑所在。

(二)为改进新时代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实践方法论的指导

“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整体主义思维为我国今后创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思路提供实践方法论启示:自然生态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彼此不能割裂的有机整体;必须“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3]56,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尊重自然界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和交互性,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的体制构建应以增强自然生态系统自我循环能力、再生能力为原则,否则,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将出现短视行为,无法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内在生命力的恢复。

这不仅需要新时代中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所提出的“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而且在开发与利用国土资源时,也要统筹考虑整个国土领域内的自然生态各要素,不能顾此失彼。当前,地方政府为快速发展建设,大肆填海造陆,铲平山丘、丛林,破坏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城市化变成水泥化、硬化,打破了人造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平衡,自然生态要素随着城市化前进的步伐不断退化、消失。长此以往,城市的蓄水能力将越来越弱。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涵养水资源、修复城市水生态的工作思路,正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实践贯彻。

在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取消了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环境保护部,将散落各部门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筹于这两个部门,实现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体制构建,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运用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以整体有机思维推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制构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张惠远,郝海广,翟瑞雪,等.“十三五”时期国家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17(1):29.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荀子·天论[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265.

[6]礼记·中庸[M].胡平生,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1027.

[7]老子[M].汤漳平,王朝华,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95.

[8]周易·乾[M].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24.

[9]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31.

[10]黄帝内经·素问[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87.

[11]任俊华,李朝辉.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J].理论学刊,2006(5):91.

猜你喜欢

理念习近平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用心处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