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2021-03-28陈秀华张静葛玉香

科技资讯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新服务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

陈秀华 张静 葛玉香

摘  要:“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互联网+图书馆,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转变。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需求、资源、技术、服务、人力等发展要素的变化,针对变化和需求,提出实体场所实施主馆+分馆模式、资源建设实施资源馆藏+信息中介模式、服务方式上实施空间再造+业务推广、人力资源上实现馆员+人工智能相结合等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服务模式  创新服务  高校图书馆

Abstract:Internet plus is not only technical plus, it's also thinking plus, idea plus and mode plus. Internet + library will find the change of the library based on the internet view, analyzing the change of the requirement, the resources, the technology, the service and the manpower development elements under the Internet plus situation, aiming at the change, put forwar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novative service mode. The entity place implements the main hall and branch hall mode, the resource construction implements the resource collection information and intermediary mode, the service mode implements space re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promotion.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librarians should be combined in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The Internet plus; Service mode; Innovation service; University library

1  互联网+图书馆

国内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于扬在2012年11月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他認为,“互联网+”公式应该是在未来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则是各行业所需要思考的问题。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传达新工具[1]。2015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强调,互联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我们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鼓励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2]。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1]。

图书馆作为一个传统行业,作为知识传承和发散地,要发挥其应有作用,必然要紧跟时代发展,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图书馆发展中,通过互联网的带动作用,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互联网+图书馆,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创新驱动、开放生态、尊重人性、连接一切的特征,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图书馆的转变,实现一个网、一个平台、一个终端而让图书馆的所有用户随时、随地享受到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互联网+图书馆,将助力图书馆转型、拓展图书馆功能:提高图书馆数据应用能力、服务能力;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深入理解和把握读者需求;实现精准服务(个性化服务)。互联网+图书馆的结果,将会使图书馆的所有活动都主要围绕互联网进行,馆员们在互联网上为读者服务,用户在互联网上得到图书馆的帮助,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1]。

2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发展要素的变化

2.1 需求变化

图书馆实体空间利用最多的是学生,教师很少来。用户希望不必进入图书馆舍而能享受到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纸质资源需求量下降,电子、网络资源需求量上升。简单借阅及查阅资料需求降低,知识组织、整合资源需求提升。毕业生、离职教工及社会人员对图书馆资源仍有需求。

2.2 资源变化

纸媒资源价值弱化,电子资源、网络资源、OA资源利用率逐年上升。每年都有部分期刊停刊,纸本图书之所以采购,很大程度上受教育部高校评估体系这一指挥棒的影响,如果电子书刊可以作为生均购书量、生均图书量进行评估,纸质图书采购量会下降。对于资源采访、建设和利用,单个图书馆求大、求全思想弱化,比较普遍认可的理念是开放(OA开放获取,开放科学)、合作(Link联盟、联合编目、联合采购)、共享(资源共享)。结合该校特色和服务需要的“独”“特”色资源需求增加。

2.3 技术变化

技术进步加快,应用于图书馆的数字化技术、搜索技术层出不穷:人工操作服务系统、自助服务系统、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发现系统(超星)、统一资源管理系统(Alma)、云计算、区块链等,为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保驾护航,使图书馆提升服务成为可能。

2.4 服务变化

现代图书馆不是简单图书借还的地方,要资源多层次、服务全方位,既要支持基础学习,又要支持高层次科研及学术交流;图书馆服务也不只限于图书馆内,资源、需求、技术的变化,要求图书馆服务馆内、馆外并行,实体、虚体同步,线上、线下一体,真正实现图书馆“无时无处不在”。

2.5 人力变化

馆领导能体会到应该做体现自身价值工作的馆长不断增加,基本满足现状的馆长不断下降,馆长们积极探索图书馆发展的新思路。馆员有学科专业知识的研究型馆员增多,服务能力逐渐提升;事业编制人员不断减少,合同制人员、辅助人员有增多趋势;做传统服务的不断减少,业务外包不断增多。

3  高校图书馆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服务模式

3.1 实体场所实施主馆+分馆模式

图书馆总分馆制是欧美国家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模式和运行机制[3]。近年来,国内各类图书馆也对总分馆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相继建立了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总分馆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益。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实施总分馆管理模式既是发展需要,也是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实施总分馆管理模式,以图书馆为总馆,在各学院资料室、大学生实习基地、学校社区、学生宿舍区等师生人口集中、信息需求量较大的场所设立分馆。分馆工作人员由图书馆分派或对已有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图书馆对分馆资源采购进行指导或统一采购、典藏、分送,纸质资源在总分馆之间通查、通借、通还,网络资源共享。技术缩短了读者与图书馆服务的距离,打破了传统馆舍阵地服务的屏障。总分馆模式通过一平台、一网络、一通卡实施全范围资源服务,不但提高资源利用率,更能有效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实现图书馆延伸到用户身边的服务。

3.2 资源建设实施资源馆藏+信息中介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须重新思考和定位图书馆“藏书”的概念及图书馆的作用。从概念上,“藏书”不仅包括馆内的文献资源,也包括馆外资源,不仅包括实体文献资源,也包括网络数字资源,只要是通过图书馆的收集、采购、传递、共享而提供给读者的资源,都应视为图书馆的“藏书”[4]。从图书馆发挥的作用上,图书馆不再是收集一切所能收集的文献资源放在图书馆来为用户提供资源服务的“储藏室”,图书馆更要发挥信息中介作用。图书馆可根据馆舍空间、学校特色及学科设置等情况,着力进行特色资源、重点资源建设,建设属于自己的必备“馆藏”。同时,充分挖掘自身的技术、知识、人才等资源优势,发挥好信息中介作用,将馆外资源作为馆藏的补充,为用户提供便利获取所需资源的信息服务。整合网络资源,积极参与开放获取项目,最大限度进行网络资源共享;除继续做好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传统服务,更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持在读者与读者之间直接实现互换借阅文献;建设文献漂流平台,支持文献持有者和需求者发布资源信息,在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资源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中介作用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缓解图书馆的储藏和物流压力,节约资金和空间。而且,高校师生集中,读者互换文献的方式可行性很高[5]。

3.3 服务方式上实施空间再造+业务推广

图书馆具有双重的空间作用,一方面图书馆是现实的获取知识的空间,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建立了虚拟的查询知识的网络空间[6]。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已得到认可,其显著的变化就是新馆不断落成,图书馆装修不断上档次,而相对于图书馆面积的增大,读者可用面积不断减少。目前高校图书館基本都是复本采购纸质书,开架管理,书架占据图书馆较大面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将新技术不断应用到读者服务中,比如,RFID、自动分拣等技术都已经在图书馆里有了尝试与应用,加上数字资源的快速发展、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逐步依赖,高校图书馆是时候考虑进行空间再造了。笔者认为,可以将所有图书取单本放在开架阅览区供读者查阅,不外借;将复本全部密集排架,读者需要外借时,到密集库借出,可节约大量空间供读者使用,除设置自主学习区,重点利用新媒介打造智慧空间、创客空间和数据空间,供学习小组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创新、项目开发等创新性学习,鼓励开放和互动为特征的智慧学习。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需要引进市场营销理念,加强业务推广、资源宣传工作;将图书馆的服务嵌入用户需求,与用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用户体验、用户培训,为用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服务;改简单粗放型服务为精细温馨服务。

3.4 人力资源上实现馆员+人工智能相结合

图书馆转型是否成功,并非只是从技术和服务内容上来判断,馆员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标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服务,不仅仅是选择成熟的技术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有具备创新理念、专业能力和素质、服务精神的馆员,包括高层次服务的职业馆员和基础服务的助理馆员。职业馆员是图书馆的在职馆员,具有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要充分发挥他(她)们的积极性、职业性和创新性,不断提高其网络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图书馆专业学科素养等[7]。职业馆员的转型成功,是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实现的必备条件。助理馆员包括学生管理员、志愿者等辅助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他们随机性比较强,人员数量大、工作时间少、变动较频繁,可以将基础工作交给助理馆员去做,使职业馆员有更大精力投入到创新服务中。互联网+带给图书馆的重要机遇就是智能化的逐步实现,比如,自助借还机或APP取代了馆员借还书,智能书架、自动分拣系统取代了馆员人工操作,PC-MT协同服务机制使知识服务具有更高的增值性[8]。各种摄像头、传感器、手机、手持终端、电脑、网络可以忠实地记录用户一切操作和行为,智能系统可将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操作和行为数据化,也可以实现对内评价图书馆服务对读者的满足程度并找到努力的方向。机器取代部分人工,自助服务取代部分人力服务,馆员+人工智能是未来图书馆创新服务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EB/OL].https://baike.haosou.com/doc/7869991-8144086.html.

[2] 习近平: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2015-12-16].https://www.news.sohu.com/20151216/n431543218.shtml.

[3] 张幸格.论“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31-36.

[4] 陈秀华,郑利远,陆桂霞.高校图书馆变革期刊管理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5(8):144-145.

[5] 铜陵市图书馆.铜陵市图书馆开创“图书馆+”新模式[N].图书馆报,2016-10-21.

[6] 宋姬芳,焦皎.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5):8-15.

[7] 田兰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20(19):244-245,248.

[8] 付小平.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内容及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7):59-60.

[9] 过仕明,吕莉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协同服务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9(4):52-58.

猜你喜欢

创新服务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
“互联网+”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加速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与实现创新服务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核心业务与创新服务挖掘研究
基于互联网+行动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