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设计中流行色发展的历史情境、叙事主体及模式研究(1960—1985年)
2021-03-28龚建培
摘要: 文章以历史文献和设计档案为主要依据,以叙事学为研究视域,分析和综述了20世纪60—80年代流行色在中国丝绸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情境,以及发展过程的参与主体和多元的叙事模式。从对国际流行色发展的感知与关注,逐渐发展到自发、自觉的尝试与探索,直至以叙事主体的身份与多种叙事模式积极参与到国际流行色的叙事体系与进程之中。此过程既是中国丝绸设计界对流行色概念、作用的认知、探索阶段,也是色彩设计观念的不断转换、发展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 流行色;丝绸设计;历史情境;叙事主体;叙事模式
Abstract: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design archives, and with narratology as the research field,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popular colors in Chinese silk design from the 1960s to 1980s, as well as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the diverse narrative modes. The study is conducted from perception of and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popular colors, to spontaneous and conscious attempts and explorations, and to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narrative system and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popular colors with as narrative subject in multiple narrative modes. This process relates to both cogni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silk design circles on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popular color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continuous convers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or design concepts.
Key words: popular colors; silk design; historical context; narrative subject; narrative mode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丝绸设计一直在艰难曲折的发展中摸索前行,设计文化、流行趋势等方面的交流基本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逐渐走向开放、融合。而国内丝绸设计界对国际流行色趋势了解、参与、融入的发展进程,呈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变迁特点。此时尚叙事的变迁首先是从展会、杂志等媒介间接、被动的关注中感知流行色的世界格局;再从自发到自觉地通过各种渠道尝试、探索流行色的信息与市场运用;最终,通过各种媒介、展会、产品,多元化的叙事主体主动、积极地展开了流行色的设计、探讨,使中国丝绸设计与国际流行色趋势逐步获得了时尚叙事的相对同步,为中国丝绸设计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如今的设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丝绸设计的色彩及流行色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就見诸各类杂志,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探讨的繁盛期。本文以上述文献和作者收藏的设计档案为依据,以叙事学为研究的主要视域,从中国丝绸设计发展的历史情境中,对流行色引进、发展的历程和成果进行了反思性、系统性的综合论述和探讨,为现代丝绸设计史的研究和当代丝绸色彩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视角。
1 作为时尚设计叙事的热点——流行色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态的回升、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时尚设计与商业销售资本开始把色彩的变化作为刺激商品消费的一种途径,色彩的流行性逐渐显露出来,并渗透到国际经济贸易之中,国际性的流行色彩趋势受到各国设计界的重视。1962年,法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等国的时尚界人士在巴黎组建了国际流行色委员会,作为预测和发布国际流行色的机构,定期发布国际流行色的共享信息,开创了国际流行色叙事的滥觞。
1982年中国丝绸流行色协会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流行色研究、预测、发布和应用普及的机构,也成为中国流行色叙事的首位倡导者。同年4月,《丝绸流行色》创刊(后更名为《流行色》),与此同时,中国开始派代表出席每年一度的国际流行色委员会(简称IC)会议,并于1983年正式成为IC成员国。自此中国丝绸产品的色彩设计,开始突破自我封闭的格局,融入国际流行色研究的体系之中。由于当时丝绸产品与国际市场密切的关联度,丝绸业内设计人员成为最早意识到色彩重要性的群体。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流行色叙事的发展,与丝绸设计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
流行色是一种社会心理的产物,它是某个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人们对某几种色彩或某几种色彩系列所产生的共同美感之心理反应。流行色一般定义为:合乎时尚的颜色,也即在一定时期内最受相关人群欢迎的色彩、色调。流行色叙事的产生,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变迁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心理、消费者心理变化的一种表达途径。流行色的立意和传播,是对色彩时尚认识、预测的一种引导性叙事,并且具有较强的时限性、地域性、导向性和大众性。
如果从后经典叙事学的角度来说,流行色的预测和发表,实质就是叙事者(流行色发布的某些机构、团体、企业),为了公益、商业等目的,向受叙者(商品生产者、消费者)讲述一个在不久将要发生(或并没有发生)的色彩时尚故事。而不同的叙事者、叙事角度、叙事模式,书写、创造了诸多不同版本的流行叙事的时尚故事和商业盛宴。而流行色时尚的受叙者,有时也会成为流行色叙事的积极参与者、拥戴者。
在中国流行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丝绸设计师们从国际流行色趋势的受叙者、转叙者、追随者,逐渐转变成为解读者、参与者和积极的叙事者。在这种历史的过往中,不管是处于被动或主动状态,不管是作为受叙者、转叙者或叙事者的身份,他们无疑都为流行色和中国丝绸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和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
2 流行色发展的历史情境
对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通常需要将某些事件放置在特定历史情境之中,方能获得客观的勾勒和解读。能否“设构背景”,能否“注察背景”,是衡量研究丝绸设计发展历史是否具有的学术观察力的重要标尺。
2.1 迷茫的感知者、关注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丝绸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苏联和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且遵循的是计划经济下“民族风格为主”的设计策略,对外来风格及色彩的关注度有限。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丝绸产品出口贸易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开始受到重视,这一改变使丝绸产品的设计和对丝绸流行色彩的关注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流行”“时尚”这一类概念开始影响到丝绸色彩的设计,丝绸设计的主管部门及设计师们对国外流行色抵触和排斥的观念开始得到扭转。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丝绸生产的各级主管部门和设计师们逐渐成为了国际流行色彩叙事的关注者、感知者。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尝试运用国际流行色的方法于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之中。
1963年上海丝绸工业公司在开展第一季度产品质量分析评比的基础上,举办了产品实物展览会。展览会展出了一些国外样品供业内设计人员观摩。同年8月,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和上海对外贸易局在上海联合举办国外纺织样品展览会,展出了当时国际市场上较流行的各种新原料、新工艺、新花色品种的各种纺织样品。通过这些展示和观摩,国内的设计师开启了直接了解国外丝绸产品的肇端,也使设计师们对国外的色彩流行有了朦胧的感知。
然而,由于“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在部分设计师的观念中,认为西方国家的所谓流行色彩是资产阶级思想在丝绸设计中的反映,流行和时尚是资产阶级强加给消费者,带有很大的欺骗性的消费手段。同时,由于当时信息交流不畅和流行色彩特殊的时效性等原因,国内的设计很难跟上西方色彩流行的节奏,也导致有些尝试追随国外流行色彩的设计,也并未达到预期的市场效应。因此,对是否需要吸收国外流行色彩,怎么利用流行色彩,成为不少设计师为之迷茫的难题。
在当时流行色信息交流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丝绸设计人员通过“听”的途径,从外贸部门、专家到国外考察回来传达的信息和意见;以“看”的途径,从国外的丝绸实样入手,认真分析国际流行趋势;再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研究各国接受中国绸缎品种花色的不同情况,努力掌握其爱好与色彩流行规律。在上述基础上设计的不少符合流行色趋势的优秀产品,受到西方客户的喜爱,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从苏新国家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转移。
2.2 尝试与探索的自发、自觉
在流行色的尝试、探索和运用的案例方面,笔者收集到的一册由上海市染织公司花布图案设计研究室在1963年刊印的《外销花布流行色(宇宙色)参考色谱》(图1)。这个流行色参考色谱虽然只是对国际流行色趋势的一种转叙形态,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设计师们已经开始关注当时国际流行色的发展趋势。这本流行色色谱共有133种颜色,“分为红、棕、绿、蓝、紫五个基调,计红调四乎,棕调四种,绿调三种,蓝调二种,紫调二种,共十五种配色主调;另附有蓝、绿、棕、红四种灰调”,并且在说明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主色调与陪衬色及点缀色的使用方法。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于1965年4月刊印的一本流行色谱(图2)。《流行色》是根据法国样本上所列的1965—1966年印花流行色而翻印的,共两册,计190种颜色,由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印染厂印制,作为《新品种》样本的附册发行。这本《流行色》的转叙和发行,对国内生产企业进一步了解、研究、运用国际流行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流行色》的说明中介绍到:“在资本主义市场上每年有各种不同的流行色吸引着消费者。前几年所谓‘宇宙色被使用在各种纺织品上流行着一个时期就是一个例子。为了使中国的出口绸缎,特别是印花绸的色彩能密切适合市场需要,除了我们自己的创造调配(色调、色彩组合)以外,吸收和运用外来的流行色调,对我们的配色工作,当有一定的幫助。”[1-2]
在20世纪70年代对流行色的认识和运用还很不成熟,但对色彩配色方法运用已获得相当的共识。1973年广交会以后,相关专家就提出了印花色彩搭配的要求。如:一花五色深浅统一,以姐妹色为佳,配色比例一般为五彩色占50%,姐妹色30%,双色、三色20%[3]。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加速,与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障碍逐渐消除。各省、市丝绸公司等机构也加大了对国外流行趋势及相关产品的介绍。1979年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在浙江省召开江、浙、沪三地区印花设计的评选交流会。会议期间,观摩了设计的纸样和成交的丝绸样品,上海外贸相关人员介绍和分析了目前印花绸流行情况及发展趋势,还介绍了日本客户对中国生产的花色品种的反映。
1983年,中国丝绸流行色协会在上海锦江饭店举办了首次丝绸时装表演,引起极大轰动,甚至美国、日本等国外新闻媒体也纷纷予以报道,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在时尚叙事上的鲜明标志。
3 多元的叙事主体与叙事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丝绸设计界已经意识到丝绸色彩设计及配色工作的重要性。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在1960年就提出在丝绸设计上“必须加强配色工作的领导,以及配色工作力量的配备和培养,加强对国外市场色彩风尚的调查研究工作,力争掌握色彩时行的趋势和我们配色工作的主动权”[4]。此中提到的“国外市场色彩风尚”及“色彩时行的趋势”应该是中国丝绸设计界对“流行色”概念的最初理解和叙事。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不少设计师获得了可以走出国门参观法兰克福的“INTERSTOFF”、巴黎的“PREMIERE VISION”、意大利的“IDEAL COMO”等国际面料博览会,以及开展流行色信息交流与花色研究工作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融入国际流行潮流的必要性。此阶段,对流行色展开探索和研究的叙事主体较为多元,就丝绸设计的流行色研究而言,主要的叙事者包括了轻工部、纺工部、中国流行色协会、各省市丝绸纺织公司、丝绸生产企业及设计师群体和个人等。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为主线,对四个叙事主体在流行色方面的探索、研究进行扼要的梳理和综述。
3.1 国家层面相关机构的宏观叙事
20世纪70年代起,当时的领导人王震、钱之光、姚依林等十分重视丝绸的产品的出口及发展,轻工部、纺工部、外贸部及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等机构在不同层面的会议、展览中,都十分注重对国外流行花色和发展趋势的介绍和交流。如在1978年全国出口绸缎花色品种评比交流会上,展出了驻港调研组对国内外真丝印花绸配色的研究与分析,以及上海分公司就目前国外流行花色的介绍。
1981年,纺织工业部委托上海丝绸工业公司、上海丝绸研究所组建“中国丝绸流行色研究中心”,以及其后成立的中国丝绸流行色协会,根据世界流行色的趋势,结合中国市场情况和敦煌民族特色,拟定了1983年春夏季流行色二十四种的提案。开启了中国流行色发布的先河,也结束了中国30多年的孤独跋涉,积极参与国际流行色的研究、颁布等国际设计界的学术交流之中。中国流行色协会每年的流行色发布,以及专家们对流行色的概念、预测方法、发展动向等从宏观的角度做出了诸多指导性叙述。
当时纺织部驻港调研组的范作云[5]就香港市场的调研指出:在国际纺织品市场每年都有各种流行色卡推出,在应用这些色卡时一定要加以分析。因为市场上所宣传的东西,都具有某些商业企图,往往宣传的成分很大,与实际市场消费所能接受的情况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结合具体品种及款式、穿着特点,以及不同市场和季节变化等因素加以选择。同时,对常年适销色和流行色也要有恰当的比例搭配。此观点既体现了对国际流行色的重视,又客观表达对不同流行色宣传的理性分析。
全国丝绸工业科技情报站的童年[6]著文认为“流行”不是绝对的,花、色的流行取决于派路的类型及服用效果。各国、各地区对流行色的概念、发表各有不同,其对流行色的叙事模式和途径也各相异。所以,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是不可能有绝对统一的流行色的,此观点与上述范作云的观点基本一致。
3.2 各省市机构的市场调研叙事
各省、市丝绸与纺织机构在流行色的发展、运用的叙事中可以说厥功甚伟,特别是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的行业协会的调研,为正确使用流行色提出了适当的观点。
江苏丝绸调研组[7]在对香港真丝绸市场情况调研后,提出1981年春夏香港市场主要适销颜色为皎月,翠绿、金黄、黑、白、紫浆,枣红、土红等暗红色,麻黄、象牙色、沙黄、含绿的深铁灰、中深绿灰、藕色、米色、浅银灰、中浅暗蓝灰等颜色。对于苹果绿、嫩王、纯正色相的中浅蓝和中浅绿等颜色,市场适销性较差,应少采用。并且针对中国真丝印花绸颜色鲜艳度较差的现状,提出虽然市场适销的色调较多,配色方面仍应适当注意色相冷暖和明度上的对比,使花样色调既柔和又醒目。
天津纺织品进出口分公司蔡毅[8]根据丝绸花色品种的适销对路情况,丝绸产品色彩的变异一般按“先锋色”“流行色”“常用色”三个阶段逐步推移变化。先锋色——在某时某地区起着标新立异作用的颜色;流行色——从先锋色中转移过来,为某时某地区人们普遍采用的颜色;常用色——从流行色中转移过来,为广大消费者普遍采用的稳定颜色。蔡毅还进一步提出:在国际贸易的色彩运用中,着眼点应放在流行色的研究和使用上,也要做先锋色的探索,保留一定比例的稳定色,同时还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某些颜色的禁忌。
3.3 设计师群体和个人的评述叙事
在流行色的传播中,不可忽视的是设计师们从群体、个人角度的研究性、推介性叙事。在各种媒介中发表的诸多论文,不仅介绍了参与各种丝绸交易会、展会获得流行色信息、国外相关资料的流行色资讯,更是从设计的角度展开了对流行色概念和运用的探讨叙述。
对国际展会所做的描述性、综述性叙事——范存良[9]在其44届“INTERSTOFF”国际衣料博览会的调研报告中指出:“国际色彩权威”预测1981—1982年秋冬季流行色,女装的色调主要是酱色,枣红,红棕色,偏灰的粉红;浅奶黄,驼色,米色,浅黄加深咖啡,奶黄,灰,中绿,秋香,暗绿,米黄;浅钻蓝,中钻蓝,灰蓝,香灰,黛色。而44屆“INTERSTOFF”国际衣料博览会的展品与上述预测基本相符,说明“国际色彩权威”对欧洲纺织品的产、销影响很大。杨丹等[10]在对西德纺织品市场进行调研后,认为流行色在纺织产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过去人们对流行色的认识不足,通过对历届国际衣料博览会的多次调研,逐步加强了对流行色的研究和分析,认识也不断深化。目前西德纺织品市场进行调研显示:在博览会上各种机构推出的流行色卡很多,都自称是“82/83年秋冬季流行色”,可说是集流行色之大成。其中包括国际性机构、大公司,甚至个体户。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如棉、毛、合纤、运动衣等),以及自己的见解发布流行色。国际羊毛局流行色卡的色彩比较沉着,男装有米色、驼色、深色、草绿、酱色、宝蓝;女装有姜黄、锈黄、酱红、浅蓝、灰、草绿、莲。美国杜邦公司流行色卡预测的林地自然色、炉边鲜明色、木炭深色等。国际运动衣研究所流行色卡色彩鲜明,有柠檬黄、大红、翠绿、天蓝、玫红、橘红、藏青、紫色等。国际棉布中心流行色卡彩度较高,有姜黄、橘红、大红、石绿、天蓝、熟褐、深紫酱等。法国里昂流行色卡(较多是丝绸织物)推出海岸色、古典色、舞台效果色等,色泽比较鲜明[10]。
国内的广交会、丝绸交易会等,也是设计师们了解和掌握国际流行色的重要渠道。屠醒霞[11]对广州五十届出口商品交易会进行调研后,提出在流行色在1981年以来纺织品流行中不再强调标新立异,都以平实温和为基调,注重于实用。这一特点预计将持续到1982年上半年。而色彩则将由大自然气息转为戏剧舞台的表演色,即为夸张、跳跃、对比的流行色调。根据国际上一些纺织品流行色卡预报,预计1981年下半年到1982年上半年,香港市场适销的主要颜色除常用色中浅米色、灰、藏蓝、大红、黑、白等以外,将流行咖啡、酱红、酒红、锈红、卡其色(即含灰的各类军装色),中深湖蓝、湖绿、中深蓝灰等;紫色虽已退居次位,有可能再趋流行,金黄色趋下坡,只宜少量点缀。武良炬等[12]三位设计师根据1982年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丝印花绸成交情况,总结了各国(地区)的流行色彩,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澳门)、科威特的流行用色和忌用色彩。
国外资料的流行色评述叙事——江苏省丝绸公司设计师丁伟[13]依据法国《倍倍尔》及《巴黎纺织回声》样本介绍,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1982年夏季印花绸流行趋向加以预测性叙述。提出1982年配色将是新鲜明亮,有时略为鲜艳,但不过分。原来盛行的派斯妥(Pastel)配色风格,色彩犹如蒙上一层雾纱,彩度降低;现存这一层雾纱逐步消散,彩度色相明朗。浅地上配深色或深地上配浅色皆可。戴立群[14]根据荷兰《国际纷织》的信息,翻译了1982年夏季丝绸流行色的趋势:热烈的充满光感的色彩——淡黄和蓝色,吊金钟红、翠绿、橘黄;半透明的冰淇淋色调,用于浪漫夜礼服;白,珍珠灰,沙色,带粉红的沙岩色和海狸皮色,再配上明亮的颜色。上述设计师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鲜明表达了对国际流行色认识的叙说,对中国流行色水平的整体提高及相关产品的出口创汇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流行色及应用问题的评述叙事——关于流行色的概念、运用方法等也是此阶段设计师设计叙事的重要关注点。广东佛山丝绸印染厂蔡国棠设计师[15],对流行色如何结合销售地区不同客商要求,应有区别地运用流行色;并对流行色运用方法进行了探讨。江苏设计师范存良[16]也就流行色及其运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掌握流行色的时间特点;2)不同地区区别对待;3)不同的品种区别对待;4)不同的花样需要选择不同的流行色。金韭姮[17]在介绍流行色的使用时,介绍了西德伊斯拜脱公司哈力克女士对中国的设计人员运用流行色的中肯建议。哈力克女士希望在运用流行色的过程中,要消化成自己的财富,再设计出具有国际流行和中国风格的花色,而不是生搬硬套。她还指出人们在使用流行色时,一定要考虑与常用色的结合问题。如果是展品,可以多用些流行色;如果是新花色小額生产,那么在一花几色中,可以用一、二只流行色作底色,也可以用上述流行色作花色,但大部分应使用常用色或者常用色与流行色结合。以上评述叙事,从多方面反映了设计师们对流行色及应用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也反映了中国丝绸设计管理者和设计师们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的色彩观念。
4 结 语
中国对国际流行色关注、探索、参与的过程呈现出一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跨越特征,是特定历史情景下时尚叙事的典型缩影。在此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和设计师作为不同的参与者、叙事者从不同的叙事立场,以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对流行色与丝绸发展策略、设计范式、消费对象、国际贸易等的关系的认知,以及在流行色叙事中的观念变迁、设计实践。此过程不仅促进了当时中国丝绸设计的国际化进程和中国流行色的发展及进步,对中国丝绸设计在全球化的社会语境中,在文化自觉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上,如何吸收、借鉴国外设计文化资源,亦提供了诸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龚建培. 20世纪中期江浙沪丝绸设计、开发特征概说(1)[J]. 丝绸, 2006(4): 46-47.
GONG Jianpei. Summary of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silk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1)[J]. Journal of Silk, 2006(4): 46-47.
[2]龚建培. 20世纪中期江浙沪丝绸设计、开发特征概说(2)[J]. 丝绸, 2006(5): 49-52.
GONG Jianpei. Summary of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silk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2)[J]. Journal of Silk, 2006(5): 49-52.
[3]佚名. 港澳丝绸花色动向[J]. 丝绸通讯, 1973(5): 10.
Anon. Trends of silk design and color in Hong Kong and Macau[J]. Silk Newsletter, 1973(5): 10.
[4]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 新品种(1960年12月25日, 绸缎新品种样本)[G]//上海: 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 1961.
Shanghai Branch of China silk company. New varieties(sample of new varieties of satin dated December 25, 1960)[G]//Shanghai: Shanghai Branch of China Silk Company, 1961.
[5]范作云. 真丝绸对港成交情况及市场对品种花色的反映[J]. 丝绸, 1981(10): 20-23.
FAN Zuoyun. Real silk transactions in Hong Kong and the markets response to varieties and colors[J]. Journal of Silk, 1981(10): 20-23.
[6]童年. 从客户的反映浅谈品种花色的“流行”[J]. 丝绸, 1980(4): 11, 41.
TONG Nian. Talking about the "popularity" of varieties and colors from the customers feedback[J]. Journal of Silk, 1980(4): 11, 41.
[7]江苏丝绸调研组. 香港真丝绸市场情况与品种花色流行趋向[J]. 江苏丝绸, 1981(2): 35-37.
Jiangsu Silk Research Group. The real silk market in Hong Kong and the trend of varieties and colors[J]. Jiangsu Silk, 1981(2): 35-37.
[8]蔡毅. 丝绸花色品种的适销对路[J]. 丝绸. 1981(11): 7-10.
CAI Yi. The marketable ways of silk varieties[J]. Journal of Silk, 1981(11): 7-10.
[9]范存良. 44届“INTERSTOFF”国际衣料博览会花色调研报告[J]. 江苏丝绸, 1981(1): 26-30.
FAN Cunliang. The 44th "INTERSTOFF" international clothing fair design and color research report[J]. Jiangsu Silk, 1981(1): 26-30.
[10]杨丹, 茅明华, 王法林. 西德纺织品市场见闻[J]. 丝绸, 1982(5): 3-6.
YANG Dan, MAO Minghua, WANG Falin. The west German textile market[J]. Journal of Silk, 1982(5): 3-6.
[11]屠醒霞. 五十屆出口商品交易会: 丝绸品种花色概况[J]. 丝绸, 1981(12): 19-20.
TU Xingxia. The 50th export commodity fair: overview of silk varieties and colors[J]. Journal of Silk, 1981(12): 19-20.
[12]武良炬, 秦尚信, 范存良. 一九八二年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丝绸品种调研情况[J]. 江苏丝绸, 1982(20): 11-29.
WU Liangju, QIN Shangxin, FAN Cunliang. Investigation of silk varieties in the China silk spring fair in 1982[J]. Jiangsu Silk, 1982(20): 11-29.
[13]丁伟. 1982年夏季印花绸流行趋向[J]. 丝绸, 1981(6): 29-30.
DING Wei. The popular trend of printed silk in the summer of 1982[J]. Journal of Silk, 1981(6): 29-30.
[14]戴立群. 1982年夏季丝绸流行色[J]. 丝绸, 1981(6): 29.
DAI Liqun. Popular colors of silk in the summer of 1982[J]. Journal of Silk, 1981(6): 29.
[15]蔡国棠. 关于流行色的应用[J]. 丝绸, 1981(11): 11-14.
CAI Guota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popular colors[J]. Journal of Silk, 1981(11): 11-14.
[16]范存良. 流行色及其运用[J]. 江苏丝绸, 1981(11): 28-31.
FAN Cunliang. Popular colors and their use[J]. Jiangsu Silk, 1981(11): 28-31.
[17]金斐姮. 备货·品种·花派·色彩[J]. 丝绸, 1982(9): 22-23.
JIN Feiheng. Stocking, variety, flower pie, color[J]. Journal of Silk, 1982(9):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