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跨”融合下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
2021-03-28唐衍军蒋尧明
唐衍军 蒋尧明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审计工作及其人才技能需求。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适时应变之举。 高校遵循新文科跨界融合教育理念, 培养“金刚石”型高素质审计人才, 不仅有助于突破审计行业高质量人才匮乏瓶颈, 也对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金刚石”模型, 对新文科审计人才“四跨”融合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实现路径做出探讨。
【关键词】“四跨”融合;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使会计行业面临巨变[1] 。 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发展推动审计工作创新, 审计业务的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特征更加明显。 作为教育一线的高校, 如何突破现有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信息化时代下高素质审计人才培养需求, 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议题[2] 。
当前, 新文科建设正成为新工科之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又一战略举措。 坊间讨论的“新商科”事实上也包含在“新文科”之内, 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以及信息化技能的经管类优秀人才。 经济管理的世界有多大, 会计审计的世界便有多大, 基于新文科建设倡导的跨界融合教育理念, 培养德才兼备、素质全面及拥有跨学科融合能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对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因此, 本文提出跨学科界、跨文化界、跨技术界和跨组织界“四跨”融合培养模式, 探讨新时代新文科下的审计人才培养。
一、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目标模型
对于新文科建设, 高校不仅要在理论建设、知识更新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更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知识结构及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3] 。 基于此, 本文构建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金刚石”模型, 如图1所示。 其中, “底”代表忠诚诚信、守法善制、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修养, “棱”代表人文化、综合化、国际化的人才知识结构, “顶”代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筑牢道德之“底”。 审计行业以专业技能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职业精神立信[4] , 审计人员应坚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承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 注重行业职业道德与精神特质的塑造, 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为筑牢新文科审计人才的道德之“底”,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忠诚诚信、守法善制、廉政自律的思想品格。 诚信是审计行业的本质要求, 也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 审计人员需要以诚信为根本, 秉持对党和国家及审计事业无限忠诚的态度, 切实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守法就是要求做到“有法必依、有规必守”, 善制就是要做到“提升自我, 完善规章”。 审计人员应牢固树立法制意识, 守法善制、自觉为自己树立“高压线”, 正确履行保障投资者权益、维护经济运行秩序的职责。 廉洁自律要求审计人员常怀敬畏之心和戒惧之意, 严格遵照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执业准则等规定开展审计活动, 确保审计业务质量。
2. 塑造知识之“棱”。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会计审计学科不再具有清晰的专属性学科边界[5] 。 在信息技术快速更迭和“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本土化和国际化相协同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应重视知识结构优化, 实现人文化、综合化、国际化的有机结合。 高校首先应开设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类、人文修养类以及理想信念类课程, 以培养未来审计人才人文化的知识结构。 因此, 在课程设计方面要突破专业学科界限、重视多学科交叉, 将审计基础课程与社会学、信息科学等专业课程进行多方位组合, 建立完善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 我国审计教育教学国际化的进程中应更多地体现中国元素, 培养大批既具有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又懂国情、知民意的国际化审计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核心课程、获取必备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具备全球化战略眼光和知识驾驭能力, 立足新时代审计行业的现实需求, 以综合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人文素养筑牢坚守职业道德的心理城墙, 夯实行业诚信文化底蕴。
3. 攀登能力之“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仅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际能力的培养, 这在财经类高校文科专业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新文科建设必须突出人才能力培养, 通过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新文科审计人才能力素质培养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 当前审计工作越来越多地与大数据技术相关联,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数据挖掘、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的大数据应用能力, 运用技术工具高效地查阅、提炼、组织有用信息, 获取有效的审计证据。 第二, 综合管理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审计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数据信息的有效采集、審计证据的有效获取以及职业判断的有效运用等方面。 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会计审计工作的新需求。 第三, 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审计应用越来越普遍, 审计人员亟待创新工作方法, 勇于开拓、勤于创造, 不断提升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新文科审计人才“四跨”融合培养的现实需求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 反映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趋势[6] 。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审计工作, 促进审计教育与学习方式的革命。 新文科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四跨”融合培养模式, 为培养“金刚石”型高素质审计人才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
1. 跨学科界培养综合素质。 当前新学科、新领域层出不穷, 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加速, 知识体系也正在发生改变。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 传统的文科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新文科建设着力推进融合教育, 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015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要求高校提高通识课程的比例, 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一些高校试行的“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也意在通过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 实现学科知识体系的优化重组,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 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应跳出专业的局限, 强化通识课程教学, 使学生打好语言、数学、哲学、信息科学技术等知识基础, 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学生新技术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审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把握“宽口径、厚基础”, 打通专业基础知识壁垒, 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 实行人才大类培养。 同时, 在课程内容方面也要进行相应调整, 在审计专业课程中大量植入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跨文化界培养国际化视野。 新时代背景下, 中国正进一步融入并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响应。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 人是文明交流最好的载体, 人才互通是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人才教育培养则是实现人才互通的基础。 当前会计审计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主要表现为淡化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脱离职业本身的生存环境。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应逐步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学科体系。 跨文化界培养未来审计人才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大批具有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其次要在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在国际教育、跨国交流与合作中更多地发出中国的声音; 最后还要深度参与国际会计与审计准则的制定, 为我国争夺国际制度话语权, 逐步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
3. 跨技术界培养大数据能力。 大数据技术下的新商业模式对人才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盛行的唯专业化价值观导致高等教育丧失了对终极目标和意义的追寻, 导致“全人”素质培养的缺失, 最终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化、思维模式片面化、精神世界单向化。 大数据时代, 通过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数据的关联整合, 传统的审计工作越来越多地被拥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人才所完成。 审计行业对传统审计人员的需求正在减少, 但对兼具审计和大数据分析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却越来越强烈[7] 。 新文科跨界融合教育理念下, 人才培养模式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打破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藩篱,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注重审计技术方法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 提高审计人才在数据挖掘、采集、分析及處理方面的能力, 从而培养拥有大数据能力的审计人才。
4. 跨组织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技能型向复合型过渡,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学生的必备素质。 新文科的意义在于强调专业基础的融通性, 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实现校政企协同育人。 当前技术更新越来越快, 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加, 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及处理难度都随之加大。 面对这样的形势, 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 审计人才培养目标正由单一的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 通过教学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就需要我国加大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新文科审计人才。 新文科审计教育应推行产教融合模式, 高校应与合作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审计职业、充分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四跨”融合培养新文科审计人才的主要路径
致力于培养有“底”、有“棱”、有“顶”的“金刚石”型审计人才, 契合跨界融合教育的理念, 本文认为要立足新时代背景, 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1. 设置文理交融的跨界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要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基因工程等新技术有机地融于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中。 新文科审计人才不仅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 还应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等汲取跨学科知识, 提高技术修养和人文修养, 培养整体性思维。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 保持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 通过开设商业道德、企业伦理等人文素质课程,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辨能力。 要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 对专业教科书以及相应的学习指导参考教材等的编撰进行全面规划, 形成以课程教材为核心, 学习指南、实践指导等为补充的整体性学科教育体系。 在专业拓展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边缘相关学科的协同创新发展, 适当融入计算机、大数据技术、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
2. 探索理实并重的跨界教学模式。 由于审计学科实践性较强,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审计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针对当前审计专业实验课程开设及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本文建议搭建多元化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探索理实并重的跨界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构建。 在理论传授环节主要开展实景式教学活动, 通过组织情景学习方式克服传统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弊端, 并以翻转课堂、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实验、专项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比赛、职业实景操作等。 第一, 学科专业知识实验环节主要针对学科教学所需的审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课程开展实验教学, 包括会计电算化实训、审计虚拟实训、财税一体化虚拟实训等。 第二, 专项技能训练环节主要借助于校内实训平台进行, 针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进行设计, 目的是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 对实操能力进行专项训练。 第三, 专业技能比赛环节力求将枯燥的计算机操作、数学建模等融入教学, 为学生创造参与技能赛事项目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质, 提升专业能力。 第四, 职业实景操作环节是以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际操作岗位为参照进行实景育人, 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快速适应审计工作岗位的能力。
3. 组建校内外衔接的跨界教师队伍。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同时发力, 同时也与职业导师的指引息息相关。 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8] 。 高校教师多数缺乏审计实务工作经验, 因此, 为学生配备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职业导师, 组建内外衔接的跨界教师队伍, 可以解决实践教学中校内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一方面, 校内职业导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应具备较强的审计专业实操能力。 因此, 应鼓励校内职业导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兼职, 以熟悉审计业务工作流程。 另一方面, 基于长期的职业实践和经验积累, 校外职业导师对实践教学中的案例、素材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有效实现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目标任务。 综上, 通过组建内外衔接的跨界教师队伍,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 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还能使学生在职业导师的引领下培养职业情怀、锤炼职业品格。
4. 以“课赛融合”推进跨界素质教育。 新时代下的审计人才应具备爱国、诚信、敬业、守法等优良品质, 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通过“课赛融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的一个必要途径。 第一,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9] 。 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以案例、专题讨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准则意识和底线思维, 养成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树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信念。 第二, 在会计史、审计史、职业道德等基礎课程教学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使学生树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奋发有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第三, 通过举办各类会计职业技能竞赛,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 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 审计工作及其技能要求正在重塑, 社会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快速增多。 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 通过“四跨”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审计人才, 是审计高等教育契合新时代发展背景的适时应变之举, 也是势在必行之策。 “四跨”融合下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的培养路径主要有:设置文理交融的跨界课程体系, 探索理实并重的跨界教学模式, 组建校内外衔接的跨界教师队伍, 以“课赛融合”推进跨界素质教育。 “四跨”融合下的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应遵循跨界融合理念、彰显新时代精神, 本研究对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较大引领作用。
[1] 谢诗蕾.探索信息化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 J].财会月刊,2020(1):81 ~ 85.
[2] 叶文晖,刘国常.对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J].财会月刊,2017(17):95 ~ 100.
[3] 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 J].中国编辑,2019(2):4 ~ 8.
[4] 唐衍军,蒋煦涵.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中工匠精神的协同培育——基于元治理理论视角[ J].江西社会科学,2019(8):217 ~ 224+256.
[5] 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J].会计研究,2019(12):92 ~ 94.
[6] 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 J].当代教育科学,2020(2):71 ~ 74.
[7] 阳杰,应里孟.审计大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及其培养——基于CDIO理念的模式建构[ J].财会月刊,2019(4):108 ~ 119.
[8] 唐运舒,马雯,姚禄仕.从系统视角看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J].财会月刊,2019(14):104 ~ 108.
[9] 胡建,任镕.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其途径[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2 ~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