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组态对创新企业绩效的影响

2021-03-28王宁张波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商业模式

王宁 张波

【摘要】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中, 商业模式变革与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 以新三板创新层企业为样本, 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两个层面综合考虑, 利用QCA方法与组态思维探讨技术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条件组合对创新企业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 若干组态都可能对绩效产生相同的效果, 并且影响创新企业绩效的条件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 其中:价值创造主导型、投入与人员结合型、技术与模式联动型三种组合导致了高企业绩效; 非高企业绩效存在四条差异化路径, 与高绩效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性关系。 本研究结论可为创新企业改善绩效、避开绩效误区, 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绩效;QCA方法

一、引言

在动态的不确定性环境中, 商业模式变革和技术创新在提升企业绩效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受到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影响, 产品与服务层出不穷, 创新企业已将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希望借助技术优势来维持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虽是创新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重要源泉, 但创新企业想要实现绩效的持续增长, 所倚重的就不能仅是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同样是影响创新企业盈利能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这清晰地阐明了商业模式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利器。

为剖析创新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对于创新企业绩效的研究主要基于不同研究视角, 如从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高管团队等视角诠释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在众多的绩效影响因素中, 技术创新以及商业模式逐渐作为研究重点受到学者的青睐。 其中, 从技术创新视角, 盛玉雪等[1] 对创新型企业进行研究发现,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 研发人员能够提高创新企业绩效。 倪海江等[2] 研究证实, 科技经费支出和技术研发对新创科技企业绩效存在重大影响。 在商业模式方面, 文亮、何继善[3] 利用243家新创企业的相关数据, 验证了商业模式对创业绩效的作用, 得出商业模式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的结论。 综观已有文献, 目前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如何共同作用于创新企业绩效的机制研究寥寥无几。 其实, 企业绩效往往由多个条件共同影响, 多条路径可能产生相近的绩效效果。 基于集合理论分析的定性比较分析(QCA), 为探究这类组态问题的复杂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4] 。 本文采用QCA方法研究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组态与创新企业绩效的关系, 旨在深入探究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对创新企业绩效的联动效应。

相比已有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首先, 本研究在方法上采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fsQCA), 突破了过去无法进行多条件相互依赖分析的局限性, 基于组态视角, 深入挖掘前因复杂性和因果非对称关系[5] , 充分挖掘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协同组态对创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其次, 通过运用QCA方法对新三板创新层的17家创新企业进行案例分析, 实证检验了创新企业如何战略性嵌入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 为创新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模板。

二、文献综述与模型构建

创新企业绩效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结果, 现有研究多关注影响绩效产出的净效应, 而忽视多重并发因素和机制。 仅考虑单一要素或变量对企业绩效产出的影响并不全面, 本研究結合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理论, 运用QCA方法, 探究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协同联动对创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其中, 技术创新包含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和专利数三个维度, 商业模式包括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与价值获取三个方面, 本文即研究六个前因条件如何联动影响创新企业绩效。

(一)技术创新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 创新使员工有生产动力, 使企业运作有效率, 更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技术创新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创新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来巩固其市场地位,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汤清、陈海燕[6] 在研究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 将技术创新区分为投入与产出两个维度, 采用研发费用、技术人员、专利数三个指标进行衡量, 使技术创新的衡量更趋准确。 本文借鉴此做法, 采用研发投入、研发人员、专利数来测量技术创新。

1. 研发投入。 创新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是指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财物。 资金的注入使企业获取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机会增多, 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使得经济效益流入企业, 从而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以资金投入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对提升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7] 。

2. 研发人员。 研发人员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构件, 研发人员的合理配备有助于创新企业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值反映了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 比值越大, 说明企业对研发人员越重视。 企业研发人员多, 研发能力增强, 研发速度加快, 有关产品的投产时间变短, 益于企业效益提高。 米雯静、任海云[8] 研究认为, 研发人员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企业绩效的提升具有积极效应。

3. 专利数。 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成果往往有助于创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张琴[9] 通过梳理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 专利产出的增加对企业长期绩效有促进作用。 专利带来的新技术或新产品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使企业获得市场先机[10] 。

(二)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自身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许多学者从商业模式的经济视角[11] 、运营视角[12] 、价值视角[13] 以及整合视角[14] 等多个维度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 其中, 基于商业模式价值视角解读的观点较为清晰地说明了其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 Osterwalder和Pigneur[15] 提出商业模式揭示了组织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的原理。 商业模式用来描述价值创造、传递和获取机制的设计或结构[16] , 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以及价值获取是理解商业模式概念的基点[17] 。 本文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与价值获取三个维度选取相应指标来评价商业模式。

1. 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是指创新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及能力进行价值生产的活动。 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来衡量创新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维度, 代表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收入或者开展相关服务活动获取的报酬, 指标值越高, 市场扩张的速度越快, 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 未来的发展趋势越可期。 原磊[18] 提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价值创造的逻辑”。

2. 价值传递。 价值传递是指创新企业通过有效的经营规划, 利用企业资源将价值创造与实现进行联系的能力。 本文使用销售费用率[19,20] 、总资产周转率[21] 指标来衡量企业的价值传递。 销售费用率是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 反映了企业的成本管理及资金使用效率, 指标值越小, 说明企业的营运效率越高。 总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平均总资产之比, 是对资产投入与产出水平的衡量, 企业总体资产的利用率越高, 价值传递也就越有效。

3. 价值获取。 价值获取是价值创造的最终目标, 只有可观的经济利润才能支撑起企业的正常运营。 本文采用营业利润增长率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指标值越大, 说明企业获得的收益越多, 越有利于将来的高質量发展。 魏江等[22] 、罗倩和李东[23] 、翟淑萍等[24] 都认为价值获取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构建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创新企业绩效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 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两个方面的组态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是否商业模式维度与技术创新维度都出现才会使企业绩效提高? 或是两个条件的同时缺失会呈现非高绩效的结果? 在QCA方法中绩效的实现可以有多种条件的组合, 意味着有多条路径都会对绩效产生相同的效果。 同时非对称性的假设在QCA方法中有很好的体现, 有时高绩效的出现或不出现需要商业模式价值维度与技术创新形成的不同组态来解释。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传统的定量分析具有分析大样本和揭示样本间共性规律的优势, 但变量分析只关注部分而非案例整体, 忽视了个案的独特性与深度, 难以揭示复杂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25] 。 QCA方法则有着传统实证研究不具有的优点, 其关注的不是简单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而是解决大样本研究的复杂因果机制问题。 Fiss[26] 指出, QCA在研究因果关系时所应用的基本方法是集合关系与布尔运算, 探讨条件是如何引发结果呈现的多条路径。 QCA研究组态的多样化、整体化使其在创新、创业问题研究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 QCA方法还可以进行广泛的归纳式和演绎式研究, 在检验与细化理论的同时, 还能构建新的理论[27] 。

从整体角度看, QCA方法研究的案例是条件变量的整体, 对条件组态与结果如何产生因果关系进行关注。 通过理论知识分析提炼相关前因条件, 搜集所需数据, 校准变量, 测试子集与超集, 构建真值表, 这是QCA方法研究的基本分析过程。 通过真值表识别案例的条件组态与其结果的对应联系, 利用组态产生的简约解和中间解区分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 用QCA符号汇报结果, 最后讨论研究贡献和意义[5] 。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简称“新三板”)创新层的公司年报, 通过手工搜集并加以整理。 案例选自新三板的原因是:①新三板要求挂牌公司披露其商业模式, 为研究提供了便利。 ②进入创新层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比如对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以及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等有着明确的规定。 ③创新层企业治理结构合理、运作规范, 信息披露质量较高。

在使用QCA方法时, 对案例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即要保证案例总体的充分同质性和案例总体内的最大异质性[28] 。 QCA方法不仅适合小案例研究, 也适合中等样本。

本研究所选择的17家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属于中等样本, 样本规模与QCA方法相匹配,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外部效度的同时, 还可保留案例的独特性与深度。 这些企业属于创新企业, 其“互联网+”的属性也决定了商业模式创新对于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 样本公司的基本信息具体如表1所示。

(三)变量定义

本文对技术创新的衡量采用研发投入、研发人员、专利数三类指标, 以充分反映资金、人员和技术所产生的综合影响。 对于商业模式, 则利用前述指标对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三个维度进行衡量。 对于企业绩效的度量, 国际上较为公认的做法是将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反映企业绩效的指标, 国内许多学者也惯常采用此指标。 本文沿用此种做法, 采用ROE来代表创新企业绩效。 文中衡量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企业绩效的具体变量指标、符号及其说明如表2所示。

根据17家挂牌企业的财务信息, 计算得出样本公司的原始数据和描述性统计结果, 详见表3和表4。

由表4可以看出, 专利数的标准差最大, 为17.16, 说明企业间拥有的专利数量不均衡。 另外, 营业利润增长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标准差仅次于专利数, 为4.29与1.2, 说明企业之间的获利能力以及资产利用程度存在差异, 最终也会体现在企业绩效中。

(四)变量校准

校准是把变量概念转换成集合概念的过程[29] 。 在设置校准锚点时需要依靠理论或实际知识, 这样可以避免依赖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校准时需要找出三个临界值:完全隶属阈值、交叉点阈值、完全不隶属阈值。

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 将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的三个锚点依次设定为样本数据的上四分位数、上下四分位数的均值以及下四分位数[25,26] 。 对于非高绩效表现而言, 其校准的临界值刚好与高绩效表现相反, 取高绩效表现的非集。 具体的变量锚点如表5所示。

四、实证分析

本文实证分析使用的软件为fsQCA 3.0, 遵循软件本身的设置以及相关学者的建议[26] , 将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 PRI的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75, 案例阈值设定为1。 同时, 对中小案例样本条件进行筛选时, 最好的状态是4 ~ 7个条件组合, 以避免条件组合个数超过观察案例数量产生的多样性问题。

(一)必要性分析

在构建真值表之前, 进行必要性分析可以找出条件中的必要条件, 其作为结果的一个超集, 必须在真值表的分析中出现, 但也有可能在简约解中被消除, 不影响其作为结果发生的核心条件[28] 。

表6中, ~ 表示“非”, 即不存在, 如“ ~ YFTR”表示研发投入的缺失。 由表6可以看出, 在各个单项条件均被纳入的情况下, 高绩效或非高绩效的必要性均没有超过0.9, 没有必要条件的出现[30] 。 这表明单个条件的出现都不足以实现绩效目标。 因此, 在此后的分析中, 需将各个条件变量加入相关绩效出现的组态中讨论。

(二)组态分析

在定性比较分析中会得到三种解:复杂解、中间解、简约解。 必要条件有可能在简约解中被消除, 最終的结果在中间解中解读。 如何确定QCA方法中的核心条件与边缘条件? 假设含有必要条件, 那么必要条件就是核心条件之一。 如果没有必要条件, 则对比简约解和中间解, 在两个解中同时出现的条件为核心条件, 在结果中有重要作用, 若条件仅出现在中间解中, 则为边缘条件, 对结果的产生存在辅助作用[5] 。

产生高绩效、非高绩效的组态分析结果见表7。 假如每个条件的出现可以引发高绩效, 通过模糊集分析得出了通往高绩效的四条路径, 四个条件组合的一致性指标分别是0.919、0.848、0.940、0.894, 可以看出四个组态都可以是高绩效的充分条件。 在四条路径中, 解的一致性为0.925, 再一次证明了覆盖大多数案例的四个组合是高绩效的充分条件。 从表7中可以看出, 解的覆盖度为0.675, 4个组态解释了约60%的创新企业获得高绩效的原因。

假如每个条件的缺失会使得绩效降低, 经过分析后得出了4个组态, 模型解的一致性达到了约90%, 大多数案例构成了非高绩效的充分条件。 解的覆盖度达到了70%, 说明4个组态解释了约70%抑制绩效提升的原因。

1. 高绩效的驱动机制分析。 通过进一步归纳总结, 可以得出四条主要的激活创新企业绩效的路径。

(1)H1:YYSRZZL×ZZCZZL×~XSFYL, 此组态表示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维度与部分价值传递维度的存在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绩效提升, 将其命名为价值创造主导型。 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核心条件出现, 说明了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维度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企业利用自有资源开展价值创造活动, 产品与服务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从而市场得到扩张。 另外, 资产整体的有效合理利用, 使得企业获取收益的价值空间更大。 财务绩效所展现的差异是因为企业本身拥有的商业模式不同[31] 。 罗倩等[32] 认为, 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能力在高科技产业中尤为突出, 其通过商业模式与竞争战略相匹配, 促进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此组态典型案例包括国联股份、蓝海骆驼、银橙传媒等。

(2)H2:YFTR×YFRY×YYSRZZL×ZZCZZL×~ZLS和H3:YFTR×YFRY×XSFYL×YYLRZZL×~ZLS, 此组态表示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员的存在对绩效提高有正向影响, 但专利数量的缺乏并未成为绩效提高的阻碍因素, 属于典型的投入与人员结合型。 资金的投入与研究人员的配备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自主研发能力, 增加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机会, 缩短了技术或产品的研发周期。 同时, 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商业模式设计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分配成本、配置资产, 把新产品或技术所带来的价值配置给有需求的组织, 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汤清、陈海燕[6] 研究发现, 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两大能力之一, 其中研发投入的增多、研发人员的增长均能够提升企业绩效。 Ciftci和Cready[33] 的研究就表明研发规模会影响企业未来的收入能力。 此组态典型案例包括汇元科技、点击网络。

(3)H4:YFTR×YFRY×ZLS×YYSRZZL×YYLRZZL×~XSFYL, 此组态为技术与模式联动型, 说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联动结合, 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可以获取和积累相关经验和知识, 在相关行业中形成核心竞争力, 同时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地吸引了关键利益相关者, 两者的合力改善了企业现金流质量, 形成不俗的企业业绩。 Chesbrough和Rosenbloom[34] 认为, 新技术的问世使得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价值, 商业模式在其中扮演着转换机制的角色, 承担着将新技术转换为创造价值并获取价值的工具的重任, 把技术的“新”发挥到淋漓尽致取决于商业模式的设计优化。 在评价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战略时, 要想达到1+1>2的协同效果, 需要这两者合理的结合。 管理者要想最大化提升企业绩效, 应在商业模式设计有效的同时, 加以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 发挥二者协同的效应[35] 。 此组态典型案例是高德信公司。

2. 非高绩效的驱动机制分析。 QCA方法具有因果非对称性的特点, 结果是否出现需要不同的组态来解释。 结合相关案例对非高绩效的路径分析如下:

(1)NH1:~YYSRZZL×~ZZCZZL×~YYLRZZL, 此组态属于商业模式严重缺失型。 说明即便企业拥有非凡的创新能力, 若不重视价值的创造、传递和获取, 也会造成企业绩效的不理想。 这种组态下企业失败的原因是消费者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损害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各项资产的运用不合理成为价值传递的阻碍, 企业的核心经营活动没有成为价值获取的源泉。 企业稳定快速地发展需要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的支撑, 并且企业绩效的提升源自成熟商业模式的保障, 这是企业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的核心要素, 而缺少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是阻碍企业绩效提升的主要因素[36,37] 。 此组态的典型案例是颂大教育。

(2)NH2:ZLS ×XSFYL×~ZZCZZL和NH3:~YFRY×~ZLS×~ZZCZZL×~YYLRZZL, 其中包含了价值传递阻碍型和创新能力落后型两种组态。 组态NH3下的企业拥有相关技术的专利权, 成本控制有效, 但价值传递过程的缺乏使得企业绩效无法得到提升; 也可能是企业拥有技术专利, 价值创造表现尚可, 但是企业没有合理地规划各项资产的使用, 运作过程无效率, 导致企业的绩效处在低位。 组态NH3是企业不注重对研发人员的培养, 未拥有相应的专利, 创新能力存在缺陷, 并且资产未得到有效配置, 造成企业绩效的落后。 此组态的经典案例包括马上游、奥维云网等公司。

(3)NH4:~YFTR×~YFRY×~ZLS×~YYSRZZL×~XSFYL×~ZZCZZL, 属于全面滞后型, 此类创新企业对技术创新要求的降低以及商业模式价值创造与传递维度的缺失, 导致了企业处于非高绩效的状态。 可能的原因是企业缺乏研发投入的意愿及启动资金, 不够重视研发人员的培养, 在专利方面的增量产出过少。 缺少商业模式价值创造与价值传递维度, 往往意味着对市场的定位不准确, 未能很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成本收入控制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有待提高, 导致企业无法获得理想的绩效。 华燕房盟是此组态经典的案例。

3. 创新企业绩效的状况分布讨论。 本文研究的17家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具体绩效状况分布如图2所示, 高绩效公司与非高绩效公司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界。

结合高绩效分布与组态的覆盖度指标可以发现, 价值创造主导型解释了结果变量的50%, 大部分公司通过这条路径激活绩效, 这说明增强创新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是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途径。 细致比较价值创造主导型、投入与人员结合型以及技术与模式联动型组态还可进一步发现, 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抑或是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都有可能实现企业的高绩效, 这些差异化的途径为企业的成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空间。

在非高绩效表现区域, 其中商业模式严重缺失型的覆盖度约为40%, 价值传递阻碍型和创新能力落后型的覆蓋度约为47%, 不难看出绝大多数案例公司因为这两条路径抑制了绩效的提高。 究其原因, 主要是企业对商业模式的关注程度明显偏低, 在创新型产业中, 商业模式创新几乎都是其追求卓越绩效的基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创新企业绩效的各条件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 就技术与人员结合型企业而言, 商业模式的维度在对创新企业绩效进行解释时有替代作用, 即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都能对绩效提升产生促进作用。 虽然这类企业看重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丰厚回报, 但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同样可以使得新技术或新产品产生理想的收益, 有助于提升创新企业绩效。

2. 创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和资源禀赋, 选择差异化路径。 其中价值创造主导型企业注重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投入与人员结合型企业在商业模式的辅助下将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作为绩效提升的核心点, 而技术与模式联动型企业依靠技术能力与商业模式的联动匹配提升企业绩效。

3. 并非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这两个条件的同时缺失才会导致非高绩效的结果。 创新企业非高绩效的形成机制大致有四条路径, 并表现为商业模式严重缺失型、价值传递阻碍型、创新能力落后型和全面滞后型等四种典型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 其与高绩效的形成存在非对称的关系。

(二)建议

1. 创新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 以商业模式价值创造为主导的企业应侧重于商业模式设计, 关注企业资源是否可以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资产整体的利用是否有效率, 从而增大企业的价值获取空间。 如果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进行技术或产品研发, 并注重研发人员的培养, 则往往适合投入与人员结合型的发展战略。

2. 创新企业发展一定要避免陷入非高绩效误区。 步入误区的原因主要有:①缺少创造价值的能力, 未能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 核心活动无法为价值获取注入活力, 阻碍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②忽视对研发人员的培养, 对专利权不够重视, 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③资产配置与利用低效, 造成企业绩效处于落后状态。 ④有些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商业环境中对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变革不闻不问, 也会陷入发展误区。

3. 盲目地进行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变革并不会使企业实现高绩效。 对于创新企业而言, 过于倚重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变革都不太可能带来企业绩效的根本性变化, 两者恰如其分的融合往往会成为企业绩效提升的关键。 因此, 需要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革新同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科学优化各项资源的配置, 使其在企业绩效的提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盛玉雪,周密,丁明磊.二元悖论约束下创新型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基于498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实证分析[ J].财经科学,2013(3):43 ~ 51.

[2] 倪海江,杨鹏鹏,万迪昉.新创科技企业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J].情报杂志,2005(11):6 ~ 9.

[3] 文亮,何继善.创业资源、商业模式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J].东南学术,2012(5):116 ~ 128.

[4] 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Fuzzy sets and beyo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190 ~ 212.

[5] 杜运周,贾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 J].管理世界,2017(6):155 ~ 167.

[6] 汤清,陈海燕.技术創新、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5(9):110 ~ 114.

[7] 胡保亮.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95 ~ 100.

[8] 米雯静,任海云.研发投入内部要素协同匹配对绩效的影响[ J].科技管理研究,2015(12):19 ~ 22+27.

[9] 张琴.技术背景CEO、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基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实证分析[ J].经济问题,2018(5):82 ~ 87.

[10] Gilbert R. J., Newbery M. G.. Preemptive patenting and the persistence of monopol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514 ~ 526.

[11] Afuah A., Tucci C..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M] .Boston:McGraw Hill/ Irwin,2000:32 ~ 33+196 ~ 201.

[12] Timmers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J].Journal of Electronic Markets,1998(2):3 ~ 8.

[13] Dubosson-torbay M.,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E-business model design,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s[ 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5 ~ 23.

[14]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Tucci C. 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5(16):1 ~ 25.

[15]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M].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2010:1 ~ 284.

[16] Teece D. J..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J].Long Range Planning,2010(2/3):172 ~ 194.

[17] 张敬伟,王迎军.基于价值三角形逻辑的商业模式概念模型研究[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6):1 ~ 8.

[18]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 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0 ~ 79.

[19] 乔晗,张靖,郭盛等.银行外部环境、商业模式与绩效间关系研究——基于国内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 J].管理评论,2017(6):252 ~ 263.

[20] 黄艾佳,白冰,张珊珊.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上市医药企业为例[ J].生产力研究,2019(4):145 ~ 153.

[21] 刘正阳,王金鑫,乔晗等.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探究——基于新能源上市企业数据[ J].管理评论,2019(7):264 ~ 273.

[22] 魏江,刘洋,应瑛.商业模式内涵与研究框架建构[ J].科研管理,2012(5):107 ~ 114.

[23] 罗倩,李东.基于价值维度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研究——以战略新兴产业样本数据为例[ J].软科学,2013(7):18 ~ 23.

[24] 翟淑萍,张建宇,杨洁等.环境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企业商业模式与创新投资绩效——基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经验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8):68 ~ 74.

[25] 程建青,罗瑾琏,杜运周,闫佳祺,钟竞.制度环境与心理认知何时激活创业?—— 一个基于QCA方法的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2):114 ~ 131.

[26] Fiss P. C..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2):393 ~ 420.

[27] 张明,杜运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应用:定位、策略和方向[ J].管理学报,2019(9):1312 ~ 1323.

[28] 伯努瓦·里豪克斯,查尔斯·C.拉金著.杜运周,李永发译.QCA设计原理与应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 ~ 151.

[29] Schneider C. Q., Wagemann C.. Set-theoretic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A guide to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12(2):165 ~ 166.

[30] 徐广平,张金山,杜运周.环境与组织因素组态效应对公司创业的影响—— 一项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1):3 ~ 16.

[31] Malone T., Weill P., Lai R., et al.. Do some business models perform better than others[Z]. MIT Sloan Working Paper 4615-06,2006.

[32] 罗倩,李东,蔡玫.商业模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对Zott模型的改进研究[ J].科研管理,2012(7):40 ~ 47.

[33] Ciftci M., Cready W. M.. Scale effects of R&D as reflected in earnings and return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1(1):62 ~ 80.

[34] 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 S..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s pin-off companies[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3):529 ~ 555.

[35] 邹国庆,尹雪婷.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协同效应[ 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4):30 ~ 38+219.

[36] 方忠,张华荣.创意产业生态化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J].现代经济探讨,2014(5):58 ~ 62.

[37] 戴浩,柳剑平.政府补助、技术创新投入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38 ~ 145.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
商业模式那些“坑”!
商业模式考验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
2006-2007年度商业模式未来之星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