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
2021-03-28尹良英
尹良英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实践情感渗透教育,以情感启发学生学习动力,对促进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升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情感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阵地。在中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是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关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初中德育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一、情感渗透的简要概述
情感渗透,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和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触动学生的心弦,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活动高效化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导,是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催化剂。情感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情感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的原因分析
1.现状分析
在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普遍出现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注重考试而轻视情感教育的问题。灌输式的教学削弱了学生探究法治知识与道德情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还会引发学生的反感。若是为了应对考试,只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在某种情况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许多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参与,使得学生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
2.必要性分析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情感渗透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相对于传统教学将知识作为主要目标,更加能体现新时期教育对学生情感的重视度。
情感生活是初中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领域。初中生大多处于12~15岁,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性格和情感逐渐开始萌发和建立,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人生目标开始有了认知。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学习受情感影响很大。但是这个阶段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较浅,逻辑思维能力弱。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逐渐丰富,审美、道德及理智方面的情感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个人对情感的掌控度还不够,其思想的培养及可塑性还是极强的,因此在教学时要进行一定的情感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一个道德与法治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如果缺乏情感艺术,枯燥乏味地进行理论说教,又怎能激起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呢?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又怎能使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呢,更不用说去触及学生的灵魂了。所以注重情感渗透,实现道德与法治課堂教学的“情理交融”至关重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必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倘若教学中忽视情感渗透,只是一味空洞地说教理论,就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真正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坚持不懈、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素质。
三、情感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情感
将情感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便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讲《享受学习》时,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并且想想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什么、不喜欢干什么事情,把它写下来。如此慢慢引导学生分析,对于这两件事,开始的时候有什么感受,遇到困难时、有人反对时、事情完成后又是什么感受。对比两件事情完成的心理感受,进一步思考学习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吗?那怎么样让学习成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呢?这个过程,教师只是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从而体会到经历困苦之后收获到成果,是一种美妙的情感体验。一堂新课,教师要重视最开始的导入环节,这可以奠定一整节课的情感基调,把握得好,学生情感得到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唤起,会使整节课变得更加顺畅,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2.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里的课堂氛围主要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谐相处,这样师生在教学互动中就会感到轻松、愉悦,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良性的竞争环境,同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开展情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投入情感,保持个人情感的饱满和充沛,结合教学实际,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引导学生表达相应的情感,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到《爱在家人间》的内容时,设计“爱要大胆来表达”的环节,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设计具体的做法,并鼓励学生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表达中体验对家人的情感。当然要想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3.在朗读中陶冶学生情感
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地渗透情感,加强学生的情感体会,促进学生思想提升。比如,教师在讲《法律为我们护航》中“我们需要特殊保护”时,采用“临沧虐童案”激发学生对案例中青少年的同情,并为下一步讲解奠定情感基础,然后跟学生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少年中国说》,再引用1957年,毛泽东同志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学生从中深深体会到身为未来建设者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在讲《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时,我给学生在课件上投放近几年我国海外撤侨的新闻,如利比亚撤侨、也门撤侨、新西兰撤侨。当同学们读到“中国领事馆接到中国游客受困的报告随即启动撤离计划,同时包下了当地所有可用的直升机,经过40个小时125名中国游客全部运送出来。而其他国家的大使馆却丝毫没有回应”时,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学生脸上洋溢着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朗读本身就是情感表达的过程,因此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恰当地朗读、齐读,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4.在体验中体会真情实感
事实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生活,越能提高学习效果。学生亲自参与情感体验,能够加深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法律保障生活时》,让学生先徒手画一个矩形和圆,然后再用尺子、圆规画矩形和圆,观察对比看看哪一个更规范,让学生体验“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在讲《我与集体共成长》时,组织学生设计班徽,最后集思广益确定我们班的班徽,增强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在讲《节奏与旋律》中的角色冲突时,运用班里学生去体校还是留在本校的例子,让他们现身说法,并且给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交流、感悟、升华生活中的情感。情感渗透不能单凭理论的宣讲,要靠学生亲自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流露。
5.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渗透
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初中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真正掌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加深理解。在讲授《青春的情緒》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例如,收到心仪已久的礼物;下课了老师拖堂;和朋友去郊游;提醒同学不要喝凉水,遭同学白眼,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喜、怒、哀、乐”四种不同的情绪,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个在情境中的感受过程,就大大缩短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促进了情感在课堂的渗透,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兴趣。
6.注重对学生的感性评价
初中生处于自我意识成长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尤其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评价,特别是情感性评价。课堂中的感性评价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感性评价,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更多地给予学生赞赏和鼓励,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巩固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讲《我们的情感世界》时,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你最希望从亲人、朋友、老师等身上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不止一个同学表示渴望老师、父母可以多表扬、夸赞他们。恰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丰富学生的情感感受。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教学的基本内容,重视课堂的情感渗透,对于初中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既要从理论的高度整合情感教育资源,又要让情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建忠.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情感教育研究[J].新课程,2017(7):230.
[2]许成全.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时代教育,2017(8):157.
[3]郑士国.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0):52.
[4]郭爱美.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3):34.
[5]刘艳芳.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亚太教育,2019(6):45.
[6]梁玉云.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文理导航,2018(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