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喜明从气血阴阳论治下陷病经验❋

2021-03-28孔柄坛付守强焦烁颖刘喜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肾阴血虚阳虚

孔柄坛,冯 慧,付守强,焦烁颖,刘喜明△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下陷病是指包括器官垂废、体液外泄、功能失司的一系列具有下陷病机特点的临床证候。下陷病临床表现十分多样,可为阴挺、脱肛、泄利、崩漏、遗尿、脏器下垂、胸痹、心悸怔忡、眼睑下垂、四肢痿弱等。

目前学界对于下陷病有多种描述。依病位之脏腑来分,有脾虚下陷、肾虚下陷、肺气虚陷等;依据症状特征来分,有元气下陷、大气下陷、中气下陷、宗气下陷等,这些分类多抽象,对下陷病之具体病机并未描述透彻,于其治疗裨益也不大。无论哪种形式的下陷病,审求其机才是治病关键。下陷病的常见证型当属中气下陷,然而就临床具体应用而言,中气下陷不能涵盖下陷病的主要病机,补中益气汤或升陷汤也远远不能解决所有下陷病的症状,因此需要更深层次地挖掘下陷病的病机并据症而治。刘喜明教授认为,气血阴阳的亏虚皆可引起下陷病,非仅气虚一途耳。下陷病也因此可分为气虚下陷、血虚下陷、阴伤下陷、阳虚下陷。其次各虚陷之病机及病位脏腑又有所不同,治疗也各有侧重,现从下陷病的病机、辨证、治法及临床验案具体阐述。

1 下陷病病机

气虚下陷的主要病机为气虚失于固摄。《仁斋直指》曰:“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转运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升降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1]”气是参与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也最直接的物质,发挥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的作用。一旦出现脏腑精微之下陷,“气”乃首责也,“气虚”乃直接病机,“气虚失摄”则为共同环节。

血虚下陷之病机,不过血不荣养、无力维固和血不敛气、气散气陷2种。人一身之气血循环相依,往往血中有气、气中有血,恰似阴阳互根的自然之理。血气相生是以血虚则气少、血失则气陷。临床血虚日久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治疗需要补气与养血同时兼顾。“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虚则所载之气少,敛气之力弱。正如大出血病人往往气无所依附,也随之大量流失,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症,因此唯血能敛气,血失血少则气散气陷。

阴伤下陷之病机包括阴伤气坠,无所依附。气的推动、运行、布散、固摄之功能必依附于有形之阴精而为用,阴伤则气无所依,功用不行,收摄不能发为坠下。阴伤气薄,无所生化。气之化生必以有形之阴精为根基,譬如土地虽有阳光、贫瘠稀薄则作物不长,阴伤则有形之质稀缺,气无以生。

阳虚下陷者随虚处不同下陷之表现亦有不同,阳不温煦、职守失司、精微走泄是阳虚下陷之共同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太阴少阴皆以阳为用,三阴病皆以寒化为主,阳气亏虚、自利益甚或遗或泄、精微走泄是阳虚下陷的典型病机。再者居阳位之脏器,阳气于其尤为重要,阳虚不能温煦则其职守失司,如心肺行血脉。《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有“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心肺阳虚则血凝而脉迟,症犹下陷。

2 下陷病辨证

2.1 气虚下陷

气虚下陷的常见证型包括两类,脾胃中气亏虚之下陷证和肾气不足之下陷证。

脾胃气虚下陷最初在《景岳全书》中被提出,张景岳认为膏淋属精微下泄,究其原因“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2],一语道出气陷证之两大病机。生理上脾胃为“水谷气血”之大海,主运化水谷生成气血;功能上“脾主升清,胃主受降”,脾胃为升降之枢机,而脾又为升气之根本,因此李东垣《脾胃论》言:“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3],强调脾胃在气陷证中的重要性。

肾气虚下陷证相较于中气亏虚下陷则冷门许多。《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性沉下,主蛰主藏,肾阴肾精依靠肾气的固秘而不妄散,同时“精化气”,精满则气足,气足则常能固秘,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发为陷下。另外肾气伤亦可致下陷病,《灵枢·本神》曰: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惊恐、虚劳、房事皆可伤肾,肾气涣散不能固摄则精时自下。“肾主水,司前后二阴”及“肾主藏精”,因此肾气虚下陷以遗精、滑精等失精、二阴脱垂为常见症状。

2.2 血虚下陷

就血虚下陷之证型而言,主要包括肝血虚下陷和心血虚下陷。胎元、二目、筋爪皆仰赖肝血之养护,肝血不足失荣则不免有胎气不固甚或堕坠之虞,以及目失所养、视力下降之患及筋枯萎软、抓握不能之病;再者“肝体阴用阳”,肝赖肝血、肝阴之充足,而后升发疏泄之功用可施,肝血虚则升发疏展之机受限,下陷之病乃存,此血病及气之典型。心血虚下陷多表现为心悸、怔忡、胸中之气惶惶欲堕。“心苦缓”,血虚不能养心,心气不敛,心中之气涣散,则势成“脉结代,心动悸”之状。

2.3 阴伤下陷

阴伤下陷之常见证型包括脾阴伤下陷和肾阴伤下陷。脾阴伤下陷与中气下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论及气陷多谓脾气亏虚,然而众多貌似脾气亏虚证者,实有相当一部分是脾阴亏虚所致。《景岳全书》就曾记载: “犯损脾阴,以致中气亏陷,神魂不宁,大便脱血不止,或妇人无火崩淋等证”[2],因此脾阴虚也是脾气亏虚气陷的常见病因。下陷脱利之症耗伤阴精,脾阴受损、过损及气,脾气亦不能完保无虞,致生脾阴气两亏之气陷证。究其发展过程可归纳为脾气亏虚→泄利阴伤→脾阴亏虚→气陷和脾阴亏虚→阴不生气→脾气亏虚→气阴两虚→气陷[4-5]。前者本已有脾气亏虚之本病出现泄利便血等气不固摄之证,日久阴液、阴精随泄利而走失,出现脾阴亏损之证更加剧气陷,此时虽主证仍为气陷脱利,然而更有脾阴亏损之“口渴、乏力、面赤、四肢烦热、多汗、纳呆、舌红少津、脉细”症状;后者多因嗜食辛辣、温燥或误治伤阴出现脾阴亏损之证,随着病情进展,阴液不足、化气愈少遂生脾气亏虚,至此成气阴两虚证,渐成气陷之果。

下陷之证病位多在中下焦,尤其以下焦、下部之症为常见,而下焦下部多由肾及奇经所主,奇经八脉又源起于下焦,隶属于肝肾,因此下陷病多易累及肾。正如叶天士云:“久痢久泻为肾病,下泻久而阴伤气坠”。陷下之病位在下焦时随势走泄,耗损阴液,多汲肾阴,因此久陷则伤肾。《临证指南医案》中亦有大量描述奇经损伤致下陷病者,如“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刚维跷脉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今者但以冲脉之动而血下,诸脉皆失其司,症固是虚”[6]。经漏日久是奇经损伤,任固统摄失司继而气陷,本质是奇经肾阴受损,表现为气陷证。

2.4 阳虚下陷

阳虚下陷者的常见证型有脾阳亏虚证、肾阳亏虚证和心肺阳虚证。脾阳亏虚、阴寒胁迫津液下注是脾阳虚气陷;肾阳亏虚、阳不固秘、身形酸削、肢冷畏寒,值秋冬或遇寒冷则遗泄是肾阳虚气陷;上焦心肺阳虚、大气不足、胸痹心痛、短气怔忡是心肺阳虚气陷。

3 下陷病治法

下陷病的治疗有三条原则,即首要补气,关键固本,升提亦不可少。

首要补气,阳虚不化气、血虚不载气、阴伤气陷等不论何原因引起下陷者,其直接病机均为气虚失于固摄,因此补气必不可少。应以黄芪为主药,黄芪既擅补气又擅升气,可作为治疗气陷证之主药;二是关键固本。气虚无他,唯补气耳。阳虚固本旨在温阳兼能化气,宜温和不燥之属,脾阳虚时温脾阳常配以补脾气,肾阳虚时宜温润填精佐以涩药;阴伤则当重固阴,脾阴伤宜甘柔合酸敛,肾阴伤时多挟虚热,宜咸甘凉复苦寒;血虚宜气血同补、心肝同补,气血互生则源源无穷也;三是不忘升提。升提在气陷病中可起“四两拨千斤”之效用,当然升提之药也是画龙点睛之笔,量不必大,味数不必多,多则过散,引药至病所即可,如升麻、柴胡、葛根等。这些升药亦具有疏理经络气机的作用,升麻升疏阳明经气,柴胡升疏少阳经气,葛根升疏太阳阳明经气。对于下陷病,“气血阴阳”之本充固,在内之阴经经气充足,在外为用之阳经略加提振疏导,则举陷即如破竹。

4 典型病案

案1:阴虚下陷案。刘某某,女,64岁,2019年6月3日初诊:主诉子宫脱垂7~8年。患者既往患子宫脱垂7~8年,做饭或站立久时即出现子宫脱垂,小便灼热4~5年,现尿频不明显,但时发作不能小便,大便干,摩腹可大便每日一行,口干、上腭痛,舌瘦红苔薄黄干,脉沉弦细,辨证属阴伤气陷。处方:熟地30 g, 石斛10 g, 知母10 g, 白茅根30 g, 盐黄柏6 g, 升麻6 g,14剂水煎服。2019年6月17日二诊:子宫脱垂好转,站立时稳定,仅行走久时出现子宫脱垂,小便通畅,但仍感灼热,大便日行2次微溏,上腭痛减轻,口干,舌瘦红苔薄黄干,脉沉弦细。处方:上方去白茅根加生杜仲10 g、肉桂1 g,14剂水煎服。2019年7月1日三诊:子宫脱垂明显好转,可较长时间行走,久站、做饭更如常人,小便微热,尚通畅,大便溏每日二行,口干咽干,舌瘦嫩红暗,苔薄白,脉沉弦细。处方:熟地30 g, 盐黄柏6 g, 知母6 g, 肉桂1 g,升麻6 g,炒山药30 g,14剂水煎服,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语:该案例有如下几个特点。症状上子宫下垂与二便闭同见,“胞脉系于肾”“肾主司前后二阴”“肾司二便”,因此病位在下焦肾。病机上该案例病属“阴挺”和“便闭”,阴挺之证属阴伤气坠,便闭之证属下焦阴虚、蓄热化燥,两病有内在之联系,以肾阴亏虚为同根,在阴挺为阴虚气陷、胞宫不举,在小便为肾阴虚,膀胱阴分蓄热化燥,小肠火腑不通。治法上应养肾阴与升提并举、标本兼顾,利小便与升提并举、各行其道。方药以补肾阴药合滋肾丸合升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李东垣滋肾丸即擅治此种下焦阴亏、阳气不化所致小便不通;再者肾气不化亦不能升提固摄胞宫,故滋肾丸加升药亦可治疗肾阴虚下陷型子宫脱垂症。

猜你喜欢

肾阴血虚阳虚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血虚体质人群日常调理很重要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