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派金氏儿科学术思想浅析
2021-03-28潘晨
潘 晨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6
金氏儿科起源于苏州阊门西街,是名震一方的儿科世家,在苏州享有美誉,历来有“小儿有病,就去西街”的传颂。据记载,金氏高祖孝文为避战乱于咸丰年间从安徽迁徙至吴中[1],悬壶于阊门,开始书写金氏传奇。其子耀文承父业,以治痧痘幼科见长。后辈金昭文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名家,在其领导下创立了苏州市中医院儿科[2],昭文之子金士喜亦从事儿科。第六代传人金传相虽已年迈,但仍济世于姑苏。现在的苏州市中医院儿科,虽无金姓成员,但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思路,无一不受金氏的影响。
金氏儿科继承了吴门医派的一系列学术特点。针对小儿起病迅速、禀赋稚嫩的特点,其用药轻灵,药味精炼,颇受当地老百姓推崇。集金氏儿科特色思想的中成药“咳可合剂”作为苏州市中医院的院内制剂,因其疗效佳,口感好,更是成为当地小儿肺热咳嗽的首选之品。文章以金氏验案三则为切入点,分析总结金氏儿科的部分学术思想特点。
1 案例一
方某,男,8岁。因“反复眨眼、歪嘴一年余”,于2005年8月12日初诊。患儿反复不自主挤眼、嗅鼻、歪嘴,喉中时发出“吭吭”声响,急躁易怒,寐中惊惕,大便干结,舌质红,脉弦数。处方:柴胡6 g,郁金10 g,天麻10 g,钩藤10 g,蜈蚣2 g,决明子10 g,野菊花10 g,白芍20 g,赤芍10 g,鸡血藤20 g。药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去蜈蚣,加玄参、青果各10 g。药21剂后,诸症皆去,偶挤眼。
此案属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肝郁化火证型。当清肝泻火,通络熄风。选方为金氏儿科代表方“通络熄风汤”加减。金氏认为:小儿肝常有余,易伤情志而化火。木失调达则肝风内动,故见挤眼等风动之证,理当抑木,用药却守“平肝而非伐肝”的原则。金氏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素体不耐攻伐,伐肝过度易耗气伤阴,过犹不及。因此,治疗时应疏肝适度,避免过度攻伐,当少用龙骨、牡蛎等镇肝之品。再如方中柴胡性苦寒,有劫肝阴之嫌,故用量相对要小,仅用6 g。同时配伍白芍,有酸甘敛阴、柔肝平肝的作用,且加大用量至20 g,以避余药伐肝之弊。
金氏传承了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所完善的“久病入络”理论。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3]。”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除短暂抽动以外多数病程较长,常见幼儿时期起病,反复至青春期者。久病多瘀,久病必瘀。瘀血阻络,筋脉挛急,故导致抽动症状缠绵反复、久治难愈。针对“瘀”的特点,金氏常采用平肝通络、活血化瘀法治疗抽动症,疗效甚佳。此方中郁金既入气分,又入血分。赤芍、鸡血藤均入血分,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三药合用,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经络得通,则抽动自止。金氏还善用叶氏的“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4]法则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叶氏认为唯有辛香走窜之性的药物才能深达络脉,以宣壅闭。方中蜈蚣即具有辛咸搜风通络的作用。此外,如全蝎、僵蚕、地龙、鳖甲等虫类药亦经常出现于金氏儿科治疗具有“瘀”之病理特征的医案中,此法亦是叶天士“虫蚁通络”法的具体应用。
2 案例二
杨某,男,2岁,因“大便次数增多3天”,于1993年9月3日初诊。患儿粪色黄褐味臭秽,夹黏液,日行10余次,口渴喜饮,纳谷不香,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处方:黄芩6 g,黄连2 g,葛根10 g,炮姜3 g,煨木香6 g,白术10 g,砂仁5 g,厚朴3 g,马齿苋10 g。服三剂后大便次数减少为每日2~4次,纳仍差,舌红苔白微腻。上方去黄芩、黄连、马齿苋,加茯苓10 g,炒谷麦芽15 g。二剂后愈。
此案为泄泻病湿热证。湿热内蕴,阻滞气机,治当清热化湿止泻,以葛根芩连汤为基本方。黄芩、黄连、葛根、马齿苋清热利湿,白术砂仁、厚朴健脾燥湿理气,木香行气止痛,炮姜温中止泻。叶天士受明代吴门名家薛己治疗脾胃病“善用甘温,远避苦寒”[5]的学术思想影响颇深。金氏儿科与其一脉相承。金氏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吴地地处江南,气候常年温润而潮湿,脾脏常为湿所困。而脾健之功在于温振脾阳,脾阳得振,湿气易除。金氏坚持祛湿宜温燥[6],此为本案即使是湿热证,用药亦偏温燥之故也。回顾金氏儿科医案之卷宗,笔者发现金氏在其他脾系疾病,如小儿厌食、腹痛临证方中也不乏苍术、煨木香、香附、川朴、炮姜、陈皮等温燥之品。
金氏在治疗儿科疾病中,尤其注重调脾安中,顾护后天之本。且脾为生痰之源,金氏在治疗许多肺系疾病或者有“痰”的病理特征的疾病时,即使非脾虚为本,亦常加入一两味健脾药,以助化痰之功。临证常见金氏儿科中应用白术、云苓、云豆、炒谷、麦芽等健脾助运的药物。
3 案例三
浦某,女,7岁,因“下肢皮疹5天”,于1995年5月25日初诊。患儿5天前进食黄鳝后,下肢出现皮疹,疹色暗红,压之不褪色,有轻微痒感,伴下肢关节疼痛。大便干结,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处方:金银花10 g,防风10 g,水牛角3 g,生地10 g,玄参10 g,赤芍10 g,丹皮10 g,茜草10 g,小蓟10 g。连服7日,皮疹渐退。
此案为过敏性紫癜热伤血络之证。邪热炽盛,入营血分,治当清热凉营止血。方中水牛角、小蓟、生地黄、丹皮、赤芍、茜草均能入营入血,共奏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除了血分药之外,此案在清营凉血药味的基础上加入清解透热的金银花、防风,有将热邪由营血分引至气分,因势利导,透邪外出之意。该案例实为叶天士所创“透热转气”的具体应用。透热转气[7]是指邪热入营分时,在凉营清热的同时,佐以轻清宣透之品,引邪外达,使营分之热转出至气分而解。此法是在运用温病学中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施以“入营犹可转气”法。
4 小结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重要学术流派之一[8],但吴门医派儿科鲜有报道。金氏儿科为吴门医派儿科中颇具特色的一个支流,其在继承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络病学说及温病学术思想等重要学术观点的同时,结合小儿的生理及病理特点,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特色鲜明,为后世沿用至今。总结金氏的学术思想并灵活应用于临床,对吴门医派儿科的发展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