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改善农村牧区支付环境 振兴乡村经济

2021-03-28吴敏南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牧区农牧民金融服务

吴敏南

(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内蒙古积极响应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略号召,加大农村牧区基础金融服务力度,全力改善农村牧区的支付环境,以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基础,构建层次丰富、方式多样和快捷便利的支付服务体系。

1 内蒙古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1 实现农村牧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全面覆盖

内蒙古落实 “助农金融服务点嘎查村全覆盖工程”,全区建立起2万余个助农金融服务点;在全国率先实行4‰的助农取款交易费率,将费用全部返还给农牧民;实现助农金融服务点村级行政区全覆盖。现代化支付清算网络全面接入农村牧区,全区共有2826个银行网点接入支付系统,覆盖比率达98.30%;农村牧区人均账户持有率大幅度提升,农牧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6941.65万户,人均4.13户;银行卡发行量累计6202.09万张,人均持卡量达3.69张。

1.2 拓宽交易渠道,新型支付产品下沉农村牧区

农牧民移动账户及网络账户开户率持续攀升。目前,全区农村牧区网上银行开通数量累计达739.28万户,同比增加196.02万户,同比增长36.08%。移动支付开户量累计834.18万户,同比增加264.46万户,同比增长46.42%。2020年农村牧区居民网络支付交易量达1.10亿笔,交易金额6147.55亿元;移动支付交易量达1.05亿笔,交易金额7393.47亿元,两项支付方式交易量均实现首次破亿。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下沉农村牧区,金融机构建设完成全区76个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示范旗县建设,新增拓展农村牧区移动支付受理商户4.3万户,“云闪付”APP绑卡用户73.1万,打造移动支付“升级版”助农金融服务点3700余个。进一步丰富了农牧民定制化支付产品,已面向农牧民群体发行“乡村振兴”主题卡36.75万张,提供免收开卡手续费、卡年费和跨行取款手续费等优惠支付服务;发放“惠农一卡通”721.94万张,开通177.39万张,为农牧民提供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和循环使用的便捷贷款服务。

1.3 提供特色服务,优化农村牧区支付功能

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积极开发具有地区特色及民族特色的支付产品,在贫困地区增配蒙汉双语自由切换的超级柜台、自助服务终端及现金自助设备,为农牧民办理业务提供便利。开通支付工具与产业特色有效结合。小米旗下的支付服务平台法人支付机构捷付睿通,充分发挥商品配送和物流运输优势,在国家级贫困县四子王旗打造集小米线下商城、商品配送和助农服务于一体的“电销助农金融服务点”,帮助贫困地区农牧民快速适应现代化支付模式。内蒙古银行与赛诺草原羊业公司合作发行“杜蒙联名卡”,帮助养殖户享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将支付服务费用让利于民。鄂尔多斯银行增加“普惠金融服务站”积分兑换功能,并引进人脸识别技术加强支付安全性,让农牧民享受新型支付工具带来的便利。呼和浩特金谷农商银行自出资金补贴助农金融服务点,免除农村牧区小微企业商户扫码支付资金的交易手续费,助推农村牧区支付服务持续发展。

1.4 全力营造立体化的宣传氛围

金融机构制作与支付结算相关的 “金融乌兰牧骑”宣传节目,广播电视台播出支付知识类节目,建成“金融知识与诚信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在农村牧区公交线路张贴支付题材宣传材料,银行网点循环播放防诈骗题材金融微电影。内蒙古人民银行系统组织开展农村牧区支付结算现场宣传活动,通过电视传媒、微电影和微课堂进行线上宣传。

2 内蒙古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边远农村牧区金融资源稀缺,支付结算业务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网点主要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人流相对密集的县域地区,地广人稀的乡镇及村的银行网点少,也不具备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能力。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牧民的特色支付产品,因农村牧区地广人稀和金融资源匮乏,导致支付交易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了资源利用率,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1]。

2.2 牧民的迁徙性使支付需求难以精准服务

农牧民“季节性迁徙”较为普遍,助农金融服务点等物理机具多数也仅能在生产旺季服务到周边的农牧民,其他时段很难精准地为农牧民服务。部分嘎查位于戈壁荒漠地区或者国境线附近,气候条件及通讯环境较差,金融机构人员配备有限,部分助农金融服务机具出现长期低交易和无交易的情况,还存在机具被盗用和非法移机的风险。

2.3 农村牧区金融结构单一,支付结算质效低

偏远农村牧区涉农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成员机构及村镇银行为主,受网络、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因素制约,支付结算软硬件投入少,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牧区覆盖面窄。苏木嘎查金融机构网点多位于经济较为落后、人口较为稀少的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部分农村牧区金融机构网点仅具有现金存取和转账汇款业务,金融结构缺乏多样性和活力,支付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以及科技意识淡薄。

2.4 农牧民金融意识淡薄,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缺乏信心

由于地处偏远,现代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信息服务不发达,农牧民客观上难以接触支付结算相关知识,而且居住在县域以下农村牧区的居民大多为年纪较大的农牧民,金融意识淡薄,即使在宣传人员入乡入户讲解支付结算知识的情况下,他们对新兴支付方式和支付产品的接受能力仍然较低,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缺乏信心,影响了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牧区的推广应用。

3 内蒙古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面临的机遇

3.1 政策推动农村牧区金融支付环境的改善

土地确权流转和乡村产业振兴等政策将推动农村市场更加开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支付产品和服务发展的生态圈持续优化。新的信贷机遇为社会资金流入乡镇以下地区创造新的路径,带动研发更多适合农牧民生产生活的金融产品,焕发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新生机[2]。

3.2 区域发展改变农牧民传统金融支付意识

在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形成强大消费市场的工作方案、内蒙古自治区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和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多重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农村牧区的普惠金融服务创新环境将不断优化,县域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移动支付综合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支付产品和服务将更适合老年人及农牧民使用,农村牧区居民接受和使用移动支付产品能力将增强。

3.3 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优质便捷的支付服务

数字货币、区块链和电子钱包等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支付产品蓬勃发展。目前全区有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94家、村镇银行73家,为农村牧区支付服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微信、支付宝和云闪付为代表的支付服务商深耕农村牧区的支付市场,各项金融服务不断升级、创新,可为农村牧区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支付服务。

3.4 返乡人才改变农牧民的传统支付习惯

“农牧民工返乡创业”等返乡人才政策的实施将持续吸引较高素质农牧民回流乡村,激活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思想和认识的转变[3]。新型智能手机的使用,也改变了农牧民传统的支付习惯。

4 改善农村牧区结算环境的政策建议

4.1 完善农村牧区多层次支付服务体系

在做好传统支付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需求,拓展线上和线下支付服务渠道,扩大移动支付服务覆盖面,引导农牧民逐步向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过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完善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的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

4.2 科学构建农村牧区支付政策环境

联合银保监、金融办、社保、工商和网信等部门,合理布局农村牧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提供减费让利助农金融服务,搭建互利共赢的支付服务外部环境,合作消除支付领域数字鸿沟[1]。多渠道拓展适合农牧民生产生活发展的支付服务产品,促进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3 健全农村牧区支付风险防范机制

强化农村牧区支付市场风险管理规范,提升农村牧区支付交易前、中、后期风险监测和处置能力,健全支付风险防范机制。杜绝出现非法集资、洗钱和诈骗风险的助农金融服务点,一经发现及时向公安部门移交相关线索。加强农村牧区金融从业人员终端使用、支付安全、假币识别、反洗钱和防范电信诈骗等业务知识培训,灵活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向农村牧区居民开展支付方式和支付安全的宣传,从源头遏制支付风险。

4.4 提升农村牧区支付服务方式智能化水平

学习借鉴并主动参与数字货币、区块链和数字钱包等新型支付工具的研发应用,在农村牧区试点推广本地化支付产品,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在客户服务、身份识别、风险防控和运营保障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农村牧区支付服务从实物化到数字化的升级。

猜你喜欢

牧区农牧民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