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六经辨证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形成机制和治疗策略*
2021-03-28彭晓洪黄亚秀张远杰
彭晓洪 黄亚秀 张远杰 王 评 刘 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广东 深圳 518000]
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笔者团队有幸被分配到医院发热门诊筛查、隔离病房治疗疑诊患者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病房支援。我们采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普通型和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将从《伤寒论》角度对新冠肺炎发病机制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治法,并附医案1则。
1 三阳经病与肺脏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病是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1]。六经病变时均可出现经病和腑病,与之相关孔窍、肢体和脏腑出现相应的临床证候。三阳经同肺脏关系尤为密切。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主表,太阳受邪,营卫失衡,可出现恶寒发热症状。营卫之气的生成离不开肺的宣发,而肺主皮毛,太阳受邪,邪气可皮毛而入内舍于肺。邪气从口鼻而入影响肺的宣发,影响卫气生成,亦可出现太阳病症状。手阳明经循行属大肠络肺,足阳明循行过胸部,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大肠邪热可传于肺。足少阳胆经循行过胸胁。足少阳经病可出现胸胁满闷的症状。肺属上焦,手少阳三焦受邪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2]。经方大师胡希恕更认为少阳属半表半里即胸腹二大腔间,若邪气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可归入少阳范畴[3]。因此三阳经与肺脏关系十分密切。
2 太阳受邪,部分传阳明
根据《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4条“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第63条“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太阳病出现气喘主要有两种证候,一种是恶寒而喘为表闭,一种是有汗而喘为邪气内传阳明化热。但两者的共同病因均有“表不解”。太阳受邪,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诱发咳嗽气促。深圳地区部分确诊患者早期有不同程度恶寒,伴或不伴发热,全身困重酸痛,脉象偏浮。根据《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太阳受邪情况。而对于大多数脉浮患者,还伴有口渴、舌苔偏干,是邪气内传阳明的表现。
3 少阳受邪,部分传阳明
根据《伤寒论》太阳病篇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部分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有口苦、口干、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的临床症状,为少阳受邪情况。这部分患者中舌苔有黄有白,考虑一种情况是少阳邪热传阳明,一种是少阳邪气阻遏上焦,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少阳邪热传阳明导致气喘,《伤寒论》大柴胡汤已有描述,在此不赘述[4]。而少阳经脉和三焦腑有密切联系[5-6]。三焦是水气运行通道。手少阳三焦经脉受邪,邪在上焦可出现咳喘、心悸、胸闷;邪在中焦可出现纳差、呕吐;邪在下焦可出现小便不利。根据我们临床观察,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有口苦、口干欲饮、纳差、便干、舌苔偏干、脉象偏滑数者,为少阳受邪热化。而部分患者表现为口苦、口干、不欲饮水、纳差、大便稀烂者,为少阳三焦受邪湿化。需要我们临床区分。
4 太阴受邪,部分热化转输阳明
经赴武汉的刘清泉教授[7-8]、仝小林教授[9-11]临床观察,本次疫情以“湿毒”为主要特点。笔者也同样观察到部分门诊确诊患者早期就有纳差、腹泻、舌苔厚腻等湿阻表现。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衰竭插管患者尤其是老年危重症患者,多伴有心肺衰竭的基础疾病。从中医角度看,如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失代偿期均有喘促、腹部胀满、纳差的水湿病证[12-13],因此部分患者为太阴脾虚感邪而发。另一方面,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夹湿患者舌苔有黄有白,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干。“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太阴脾经受病或邪气中太阴,湿化热化,转输阳明,阳明经气不通,久之可化热而出现肺气闭郁。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相表里,大肠燥热可上攻于肺,导致邪热壅肺作喘[14-16]。有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以发热、腹泻为主,疾病加重出现喘粗、腹胀、大便不通的情况,我们推测这部分患者存在太阴湿热从阳明燥化,大肠邪热上攻于肺的情况。
综上所述,从确诊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六经辨证,我们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太阳经、少阳经、太阴经脉、阳明经脉受邪有关。尤其是对于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多有少阳、阳明病存在。大部分患者多为合病或并病,在早中期需注意辨以上经病,随证治之。
5 治疗策略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临证时根据“辨六经、方证对应”的治疗原则,提出以宣肺解表、和解少阳、辛散水湿、清热润燥为治法进行治疗。
5.1 宣肺解表 代表处方:大青龙汤。药物:麻黄15 g,桂枝 15 g,杏仁 10 g,炙甘草 10 g,生石膏 30 g,大枣10 g,生姜10 g。1剂。煎服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加入余药,武火煮沸,文火10~15 min,服用150~200 mL,服后喝热水或热粥一碗,覆被取汗,若汗出,不必尽剂,若无汗,证仍在,续服上药,用法同前。兼证及加减:若患者高龄,脉沉细或微,当于上药中加附子15 g,同煎,服用法同前;若除太阳证之外,并见咳吐稀泡沫痰,可考虑使用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15 g,桂枝15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干姜10 g,细辛10 g,五味子15 g,生石膏30 g);若有汗而喘,使用麻杏石甘汤(麻黄10 g,杏仁10 g,生石膏30~45 g,炙甘草5 g);伴有咽痛者,合用桔梗甘草汤。
邪在太阳,宜以表解。无汗而喘方选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有汗而喘予麻杏石甘汤。有无伴随汗出,是选方的关键。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表邪未解,内传阳明的情况。但若无汗,仍应坚持解表发汗为主,少辅清热即可,防止过用寒凉而引起邪气内传。笔者曾在治疗2例新冠肺炎时深有体会。2例患者肺渗出严重,气管插管后未见汗出,气道可吸出大量水性痰,均使用宣肺解表,汗出后气道痰液顿减,肺部渗出得以控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还合并有下利情况,临床需加以区分到底是葛根汤证还是葛根芩连汤证,后者气喘、下利时伴有汗出、里急后重感。从此次患者临床症状来看,多为葛根汤证。
5.2 和解少阳 代表处方:北柴胡30 g,黄芩15 g,法半夏15 g,党参30 g,炙甘草10 g,大枣10 g,生姜10 g。2剂。煎服法:先以武火煮沸,再文火15 min即可,服用150~200 mL,服后啜粥一碗,覆被取汗,若服后汗出,2 h后再服第2次,第2次不必再啜粥,若服后无汗出,服如前法。兼证及加减:乏力汗出,加桂枝15 g,白芍15 g;口干甚者,加生石膏30 g;若咳者,加五味子15 g;口干不欲饮水或饮不解渴、苔腻者为津液不化,苔白合用五苓散或苔黄合用猪苓汤;腹胀、大便不通者,改为大柴胡汤[北柴胡30 g,黄芩15 g,法半夏15 g,党参30 g,生大黄10 g(后下),大枣10 g,生姜10 g,白芍15 g,枳实15 g];若女性适逢月经期或者产褥期,脉滑数或浮数,舌苔白或厚,无阳明证合用桂枝茯苓丸,有阳明腑实证合用桃核承气汤。
观察到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有少阳经病存在。根据《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咳喘患者兼有少阳下利,舌苔为白,邪热不重可使用小柴胡汤,伴口干不欲饮,腹泻者可合用五苓散。对于合并有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时,予使用下法,中病即止。重型患者邪热一去,虚象显露,应防止过度泻下导致中焦脾胃进一步受损,出现上热下寒证,增加邪气传厥阴的风险,此刻使用大柴胡汤较为稳妥。
5.3 辛散水湿 代表方剂:麻杏苡甘汤加减。药物:麻黄10 g,杏仁10 g,薏苡仁60 g,炙甘草10 g,藿香10 g(后下),厚朴10 g,茯苓10 g,半夏10 g。水煎30 min后取汁服用。兼证及加减:若水湿偏重,苔白者合用五苓散,苔黄者合用猪苓汤;腹胀、大便不通者,合用大柴胡汤。
患者临床可见反复发热、酸痛乏力、纳差、大便稀烂、苔腻等症状。《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云“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部分患者口干饮水不解渴,是水湿不化,可根据偏寒偏热合用五苓散或猪苓汤。随着疾病发展,患者腹泻症状缓解后,反而出现口干、口苦、腹胀、大便不通、苔黄腻,是合并少阳病和阳明病,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用大小柴胡汤。
5.4 清热润燥 代表处方:人参白虎汤。药物:石膏50 g,知母15 g,生晒参10 g,粳米10 g,甘草10 g。煎服法:上药加大米1把同煎,米熟汤成。每日3次,饭后服。发热不退者,每2小时1次。兼证及加减:伴恶寒、关节疼痛加桂枝10 g;伴口苦、口干加小柴胡汤;舌苔黄腻者加苍术15 g;痰热明显者合用千金苇茎汤、排脓散或小陷胸汤;腹胀、大便不通者选用承气汤类。
阳明病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程的中后期出现。阳明主燥,易伤津液,因此患者虽然有舌苔厚腻,但都偏干。而部分出现内闭外脱证患者,舌象可出现舌红少苔,需顾护津液,方用人参白虎汤以益气清热、生津止渴。肺炎情况较轻者,可根据有汗无汗,加减石膏剂量甚至合用栀子豆豉汤清热。而对于内闭外脱者,其本因是邪热郁闭于肺,仍须以清热泻肺为主,防脱为次。气虚明显者,可加用竹叶石膏汤、参麦饮益气清热养阴;伤津明显者,可联用黄连鸡子阿胶汤、猪苓汤以清热养阴,适当兼顾下法急下存阴。疾病发展,由阳入阴,阳气暴脱者,可参考李可的破格救心汤加减治疗[17]。
6 病案举例
患某,女性,44岁,因“发热咳嗽4 d”入院。患者2020年1月23日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伴头痛、肌肉酸痛,少许咳嗽、咯痰。门诊查白细胞计数4.06×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79×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98×109/L,C反应蛋白(CRP)5.61 mg/L。胸部DR示考虑双下肺炎。接触史:2020年1月21日其父母从湖北黄冈来深圳。急诊予静滴舒普深抗感染3 d效果不明显。1月27日收入肺病科。症见:患者神清,精神一般,发热,咳嗽,咯黄痰,头晕,口干口苦,咽干痒有痰,稍恶寒,无胸闷气喘,无尿频尿急尿痛,纳眠一般,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脉滑。适逢经期。查新冠病毒肺炎核酸咽拭子检测阳性。1月28日查胸部CT平扫考虑病毒性肺炎。予暂停所有抗生素。中药予柴胡桂枝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北柴胡30 g,茯苓30 g,法半夏15 g,党参片30 g,炙甘草10 g,大枣10 g,生石膏30 g,桂枝15 g,黄芩片15 g,白芍15 g,燀桃仁15 g,牡丹皮15 g,生姜2袋。共6剂,每6小时1次服用。2020年1月29日体温逐渐恢复正常。2月1日患者神清,精神可,无发热,轻微咳嗽咳痰,纳眠可,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脉滑。调整方药:北柴胡30 g,法半夏15 g,党参片30 g,甘草片20 g,黄芩片10 g,大枣20 g,生石膏30 g。1月31日、2月1日连续2次复查阴性,予办理出院门诊随诊。3月10日复查胸部CT渗出病灶较前明显吸收。
按:根据患者发病症状、核酸阳性以及胸部CT表现,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发病早期有恶寒、发热、肌肉酸痛等太阳表证,理应解表驱邪外出,然初诊予静滴抗生素等苦寒药物,导致邪气内传。入院时患者发热、口干口苦、咳嗽、咯黄痰,微恶寒,舌红苔黄,脉滑。邪气在太阳、阳明、少阳,予和解少阳、清热润燥兼解表,因适逢经期,使用柴胡桂枝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石膏汤取效。
7 结语
根据此次疫情的临床症状,笔者发现六经合病的情况十分常见。我们从《伤寒论》角度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的发病机制,并提出治疗策略。在上述内容中,我们认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受邪均可导致肺炎喘嗽,而阳明病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程的中后期出现。治则上应防止他经邪气传阳明,又要防止阳明燥热伤津,出现内闭外脱,导致病情加重。由此,我们确立了宣肺解表、和解少阳、辛散水湿、清热润燥的治法,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仍需更多的临床案例和数据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