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危害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
2021-03-28张海新
张海新
(北京市顺义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01300)
禽流感病毒能够感染不同种类的鸟类、各种家禽、哺乳动物以及水生动物,禽流感病毒具有感染范围广的特点。随着禽流感病毒的重组、变异,禽流感更是发展为一种人畜禽共患传染病。强化禽流感危害风险因素分析,探究其防控策略对于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禽流感流行的危害
禽流感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一旦发生会迅速向周围进行传播,出现禽类大量死亡的现状。禽流感控制难度较大,随着禽流感病毒的重组和变异,产生了多种血清型禽流感病毒,如H5N1、H9N2,且研究发现随着宿主和环境的变化,病毒会出现进一步的变异,控制难度进一步提升。家禽、鸟类在感染禽流感病毒后会有一定的潜伏期,但是仍具备传染性,导致病毒扩散,感染其他禽类、鸟类甚至是引发人员的感染,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2 禽流感风险因素分析
2.1 生产方式落后
我国养殖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未形成完整的免疫、消毒、隔离、检测等标准化养殖体系。我国养殖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禽类养殖多是采用地面养殖大棚养殖,饲养条件十分简陋,消杀设备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感染隐患。养殖中以散养为主,饲养中饲料配比不科学,饲养禽类抵抗力差。散养密度大,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2.2 活禽调运频繁
我国活禽交易跨省、跨地区频繁,活禽频繁调运增加了感染的风险。长途运输中,受天气影响,部分家禽会出现死亡。死亡的禽类携带一定的病原微生物进入到输入地,可能会引起输入地的疫情。
2.3 病原污染严重
除养殖场外,活禽市场也是禽流感高发的危险地带。活禽市场病原污染严重,在活禽市场存在着大量的活禽交易。饲养主来自不同地方,由于我国养殖业生产管理方式落后,一些家禽可能处于疾病潜伏期,活禽市场缺乏有效的检验监督管理机制,导致病原交叉感染。当前活禽市场病原污染突出,尤其以活禽屠宰点最为严重,无法对器具、场地进行及时消杀,多是蚊虫滋生,交叉感染风险高[1]。
3 禽流感防控策略
禽流感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致死率高等特点,强化禽流感防控至关重要,防控中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3.1 做好检疫工作
做好检疫工作,阻止病毒进入养殖场。在养殖中,推进自繁自养模式,减少从外界养殖场进行引种,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养殖场确实需要引种时,需要对种苗进行科学的检疫。在引种时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引种时不购买无检疫合格证明的种苗。入场时要进行再检疫,确保种苗不携带致病菌和病原体。对于引进的种苗在引入养殖场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隔离观察,待隔离观察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养。
3.2 加强饲养管理
强化饲养管理,科学确定养殖密度,笼养肉鸡约18~20只/m2,按照上述养殖密度科学计算棚舍养殖密度。养殖中饲料科学配比,提升饲料中能量、高蛋白饲料的占比,提高养殖禽类的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温度、湿度对禽类、畜类的健康影响较大,养殖中保持科学的温度、湿度,结合禽类、畜类等所处生长周期科学地调节温度、湿度,完善通风换气措施,将饲养棚中的有害气体释放出去[2]。
3.3 强化卫生消毒
加强卫生管理,定期就棚舍以及周围环境进行杀菌消毒。饲养中制定严格、科学的消毒制度,对饲养环境、饲养器具进行消毒。饲养人员在进出养殖棚时要严格进行消杀,进入养殖棚进行消毒,出养殖棚时再进行全面消毒。定期舍内外消毒,防止环境中的病毒、细菌引发感染。饲养过程中若发现可疑病例,需要将其进行及时隔离,对可疑病例所在棚舍,所使用的器皿等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以控制病情。
3.4 及时免疫接种
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禽流感,做好疫苗免疫严把最后一道防线。养殖户在养殖中要及时对禽类、畜类进行疫苗接种,如肉鸡禽流感疫苗接种时间为7~10日龄。蛋鸡产蛋之前需要免疫3针,首次免疫在第7d皮下或肌肉注射0.3mL,1个月后进行二次免疫皮下或肌肉注射0.5mL,产蛋前免疫第三针皮下或肌肉注射0.5~0.75mL[3]。选择疫苗时要科学选择,准确把握接种时机,以此来预防禽流感。
4 结语
禽流感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加强禽流感防控至关重要,做好生物安全工作防止病毒传入鸡场、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做好疫苗免疫严把最后一道防线、加强饲养管理。科学防控禽流感,促进养殖业稳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