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琴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及经验总结※
2021-03-28王雪婷王鹏琴
王雪婷,王鹏琴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3)
痉挛性斜颈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冲动导致头颈部向一侧扭转或伴痉挛性倾斜震颤的疾病,西医称之为特发性颈肌张力障碍[1-2],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3]。目前西医主要以口服抗胆碱能和抗多巴胺能药物、肉毒素注射及外科手术[4]等方法治疗,但疗程较长且疗效不佳,且存在不良反应。
王鹏琴教授是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工作室负责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病康复二科主任,辽宁省名中医,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学术继承人。王鹏琴教授从医30余年,继承并创新性地提出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擅长运用眼针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针药并用治疗痉挛性斜颈疗效确切[5-8]。笔者有幸跟随导师王鹏琴教授学习,发现其应用眼针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病案举隅
(1)患者,女,64岁,2020年5月27日初诊。主诉:头颈部不自主向右侧倾斜伴有震颤5个月。现病史:患者5个月前劳作时感觉右侧头颈部胀闷,气不下传,随即出现头颈部不自主向右侧倾斜和震颤,自主口服安定、巴氯芬、维生素B1等药物,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症见:头颈部向右侧倾斜近90°,伴有持续性震颤,右侧颈部无力,左侧胸锁乳突肌肥大,左侧颈部及肩部僵硬疼痛,可触及结节,头部无法恢复中立位,晨起及情绪紧张时症状加重,四肢活动自如,伴有眠差,纳可,大便不爽,不易出汗。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滑。运用“观眼识证”的方法观察患者的白睛络脉:双侧肝区、肾区可见络脉根部粗大、分叉增多、曲张,并出现垂露,颜色淡红。既往有甲状腺结节手术史和子宫切除手术史。否认慢性病、精神病史。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诊断:痉证,肝肾阴虚证。治则:滋阴养血,搜风通络。治法如下。①眼针结合体针。眼针取上焦区(双侧)、肝区、肾区;体针取运动区(双侧)、百会、风池(左侧)、筋缩、合谷(双侧)、太冲(双侧)、太溪(双侧)、三阴交(双侧),并在左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疼痛部位快速刺入后出针。②中药汤剂:逐风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黄芪18 g,当归12 g,羌活6 g,独活6 g,全蝎g,蜈蚣2 g,芍药15 g,甘草片10 g),每日1剂,水煎后早晚分服。每周行3次针刺,间隔7 d或14 d调整汤药,症状逐渐改善。现患者颈部震颤及僵硬症状明显减轻,疼痛症状消失,头部可轻微回还,情绪平稳,睡眠良好,二便正常,出汗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患者双眼有神,络脉颜色变浅,分支减少,曲张及延伸减轻。
按语:该例患者为64岁女性,精亏气竭,肾气已衰,又因劳累伤肝,阴虚动风,筋脉失养而发病,结合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滑为阴虚、肝肾不足之象,故四诊合参诊断为痉证,证属肝肾阴虚。选取张锡纯之逐风汤联合芍药甘草汤以滋补肝肾、祛风止颤。逐风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具有祛风、止抽之功,配以芍药甘草汤养血柔肝柔筋。全蝎、蜈蚣走窜通腑,可搜风通络,止痉止痛;羌活、独活相须为用,可散风邪止痹痛,祛新旧风湿;后补以黄芪、当归补摄气血。诸药合用,可补益气血,柔肝祛风,止痉止痛。针刺采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眼针属微针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眼周局部,可调节全身脏腑肌肉,止痛效果显著。根据眼针取穴原则,病位在上焦选取上焦区;辨证属肝肾之病选取肝区、肾区。体针选取合谷、太冲、太溪、三阴交以补肝肾、调气血;运动区、百会、筋缩以通督脉、调经络。结合“观眼识病”理论,查患者白睛络脉,发现肝区、肾区有增粗和分叉的络脉,通过眼针联合常规针药治疗,在症状缓解的同时,白睛络脉症状也有所改善。
(2)患者,女,56岁,2020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头颈部向左侧倾斜1个月。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情绪激动,出现头颈部僵硬疼痛,并略向左侧倾斜,转头疼痛,症状持续加重,难以缓解。现症见:头颈部略向左侧倾斜,可自行回还,但伴有后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右侧胸锁乳突肌略僵硬,情绪紧张及劳累时症状加重,四肢活动自如,伴有头晕、喜悲伤欲哭,入睡困难,纳差,出汗少,怕风怕冷,大便干结,舌质暗,苔白,脉弦细。运用“观眼识病”法观察患者的白睛络脉:双侧肝区出现络脉延伸和垂露,双侧上焦区络脉分叉较多,根部粗大,颜色鲜红。既往史:有颈椎病病史10年,有寰枢椎半脱位史。否认慢性病史、精神病史。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诊断:痉证,肝郁血虚证。治则:养血疏肝,通络止痉。治法如下。①眼针结合体针治疗。眼针取上焦区(双侧)、肝区、肾区;体针取运动区(双侧)、百会、风池(右侧)、筋缩、合谷(双侧)、太冲(双侧)、血海(双侧)、三阴交(双侧),并在右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疼痛部位快速刺入后出针。②中药汤剂:逐风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黄芪18 g,当归12 g,羌活6 g,独活g,全蝎6 g,蜈蚣2 g,桂枝6 g,芍药10 g,甘草片10 g,生姜9 g,葛根20 g,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每周行3次针刺,间隔7 d或14 d调整汤药,症状逐渐改善。1个月后患者颈部僵硬、疼痛症状减轻,神清目明,面露笑颜,眠可,纳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观眼可见患者白睛络脉分叉怒张减少,颜色略变浅。
按语:该患者发病时,节气为白露,正值寒生露凝之际,风寒之邪易客太阳经脉,营卫失和,可导致颈项强而不舒。患者又因情绪激动,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风内动而生痉动之症。此外,患者项强日久,血虚生风,筋脉失养,故痉证难消。结合舌质暗、苔白、脉弦细为阴虚不足之象,故四诊合参为痉证,证属肝郁血虚。«伤寒论»记载:“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故予逐风汤以益气通络止痉,桂枝加葛根汤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桂枝加葛根汤为桂枝汤加葛根而成,方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生姜助桂枝解肌,与大枣合用,可补益脾胃生发之气,甘草调和诸药,加葛根增解肌发表之力,又可润筋脉,止痉痛。根据眼针取穴原则,病位在上焦选取上焦区;辨证有肝肾之虚,取肝区、肾区。体针选取合谷、太冲、血海、三阴交以补肝肾、息风止痉;选取运动区、百会、风池、筋缩以疏肝养血。观察患者的白睛络脉,在肝区和上焦区出现明显的分叉延伸,颜色偏红,说明其病位在肝和上焦,病势初起易变化,故用眼针轻刺该区,以通调脏腑、舒筋活络。
2 讨论
2.1 病因病机 痉挛性斜颈属于中医“痉证”范畴。«景岳全书·痉证»记载:“肝病则血病而筋失所养,筋病则掉眩强直之类无所不至……筋急者,当责其无血……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营养筋脉,以至搐挛僵仆者,皆是此症。”所以,该病病位在筋脉,与肝密切相关。王鹏琴教授认为阴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肾之精为生命之根本,肝主筋,肾主骨。该病的病因病机为肝肾亏虚,血虚生风,阴虚风动,筋脉失养而痉动不止,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故临床多以补益肝肾、息风止痉为基本治则。
2.2 眼针特色疗法 眼针疗法是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根据«黄帝内经»«证治准绳»中对眼的脏腑划分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根据五轮八廓学说和华佗“观眼识病”理论所创,具有调畅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临床中对于痛证[9-12]和神经系统疾病[13-15]有独特的疗效。西医认为,眼与颈部关系密切[16],针刺眼部可间接刺激颈部。“观眼识病”理论是眼针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痉挛性斜颈患者白睛,可见肝区和肾区络脉怒张延伸,分叉增加,颜色偏红,表明病变多集中在肝区和肾区。复诊时观察患者眼睛络脉的变化与病情的好转程度相对应,印证了“观眼识病”的准确性。
2.3 经验总结 王鹏琴教授善用眼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临床应用眼针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时,依据辨证取穴、部位取穴和观眼取穴原则,多选取眼部的上焦区、肝区和肾区。采用0.35 mm×25 mm毫针平刺,选取距眼眶内缘2 mm的穴区部位,进针7~8 mm,留针15~20 min,对于头颈部震颤明显的患者,应注意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减少留针时间,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酸麻重胀、头颈部轻松或温热等得气现象。如未得气,可将针提出1/3后再更换方向刺入,无需以提插捻转等手法行针,若无法得气,多针刺几次亦可生效。
王鹏琴教授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多数痉挛性斜颈患者因外在症状表现,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易受情绪影响,进而导致病情恶化,故治疗应以调理肝肾为主。在临床诊疗中,王鹏琴教授注重疏导患者的情绪,嘱患者寻找自我调解的方法,安慰患者并给予患者信心。
3 小结
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王鹏琴教授作为彭静山教授的亲传弟子,带领眼针疗法传承团队将眼针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有机融合,提出“眼针运动疗法”,并获得“眼针运动疗法针具”的实用新型专利,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和疑难病的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