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四维参与模式对降低急诊骨关节创伤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的效果
2021-08-10李民萍
李民萍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9)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因意外发生事故较多。急诊科接诊骨关节创伤患者以多发伤、复合伤等严重创伤较多,病情急重且复杂,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患者的护理同样重要。因骨关节创伤患者多有活动不便,容易发生跌倒事件,进而对患者产生二次伤害,影响后期康复进程[1]。传统的预防跌倒措施多以“护士-患者”的模式进行,而此方法在急诊科患者较多、护理任务重的情况下难免有所疏漏,容易发生跌倒意外。本研究采取“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四维参与模式预防患者跌倒,获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西院急诊科收治的90例骨关节创伤患者,以患者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53~62岁,平均(57.9±1.6)岁;疾病类型:高处坠落腰骶部着地致腰椎压缩性骨折8例,车祸致多发肋骨骨折11例,踝关节扭伤13例,上肢骨折9例,车祸致骨盆骨折4例。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52~63岁,平均(58.1±1.3)岁;疾病类型:高处坠落腰骶部着地致腰椎压缩性骨折9例,车祸致多发肋骨骨折13例,踝关节扭伤9例,上肢骨折11例,车祸致骨盆骨折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诊创伤骨折患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配合随访调查问卷者:患者意识清醒,认知功能正常。
1.3 排除标准 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者;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创伤者;原有高血压病或体质性低血压者;原有运动系统或肌肉疾病者;近半个月使用过镇静催眠类药物者。
2 干预方法
2.1 对照组 护理措施如下。①急诊入院后进行健康宣教。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根据患者风险等级制订个性化跌倒预防管理方案,采用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2]进行风险评估,分Ⅰ、Ⅱ、Ⅲ级,分级越高表明跌倒风险越大,依分级制定相应的等级干预措施。Ⅰ级:在病室醒目处粘贴防跌倒图文式标识,让患者及家属能直观地掌握防跌倒知识;护理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防跌倒知识。Ⅱ级:在醒目位置粘贴橙色防跌倒图文式标识,保障药物、饮用水可送到床边,指导患者尽快适应局部运动功能减弱后的状态;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拐杖、手杖的正确使用方法,预防跌倒发生。Ⅲ级:粘贴红色防跌倒图文式标识,床边安装坐便器并指导患者掌握床上排二便的方法;嘱家属给予患者精心的照料,患者下床及床上翻身活动时均全程看护,责任护士也需增加巡视频率以防跌倒事件发生。向患者发放预防跌倒宣传知识手册,提高患者对跌倒的重视程度。②病房管理。护士叮嘱患者一定要穿防滑鞋,不穿高跟鞋及塑料泡沫拖鞋;保持病房和走廊地面干燥,在病房内的卫生间地面放置防滑垫。在病床前悬挂“防跌倒”的红色警示牌以提醒患者及家属防跌倒,护士在病床两边安装床栏保护,将手机等日常用品摆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③心理护理。患者因遭受突然创伤对身体及心理产生双重打击,有不安、焦虑及对创伤可能采取手术治疗产生恐惧等负面情绪[3],针对上述情况,护士对不同患者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为必须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疏导,降低手术麻醉意外,提高手术成功率。护理2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医生-家属”参与到“护士-患者”预防跌倒事件中,具体措施如下。①实行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联合查房。每日晨间医护交接班时,值班医生和护士对跌倒事件高危患者进行交接并实行医护联合查房制,医生和护士共同到病房查看每位患者,医生仔细对患者进行查体,对其住院后创伤局部症状、体征与入院时进行比较,针对不同创伤部位适时调整治疗方案,若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即转入骨科进行外科治疗。医生对需要行手术内固定的患者和家属告知其行内固定治疗的必要性,向其告知我院骨科的技术实力以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减少家属对患者病情的担忧,以更好的身心状态陪护患者。②“护士-患者”防跌倒指导。护士叮嘱患者在起床时需做到防跌倒“三步曲”,即起床前平躺30 s后再坐30 s,坐30 s后再站30 s,无眩晕、眼花等不适方可行走,若出现眩晕应寻求家属帮助。平时在病房步行或入厕时不穿高跟鞋、橡胶鞋,鞋带不应系过长以免误踩致摔倒。入厕完毕洗手后,双手应用毛巾擦拭干净,以防造成地面湿滑,容易导致跌倒发生。③护士对家属防跌倒指导。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叮嘱其在陪护患者时也应注意预防跌倒事件的发生,同时告知患者家属,若患者在起床“三步曲”过程中有不适症状,立即协助其完成动作。另外,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饮食以加快创伤恢复;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当对患者腹部进行按摩,以防止长时间卧床后出现便秘;进食高钙饮食,以补充住院期间因未接受阳光照射导致的钙质不足,当钙摄入不足时可造成峰值骨量下降,血钙低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及跌倒的风险更高[4],故补充钙质对防跌倒有利,且能促进患者创伤后康复。护理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跌倒事件发生率=跌倒事件发生例数/总例数×100%;平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总例数;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100分制)评价,由患者和家属共同完成问卷,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跌倒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为(11.2±1.1)d,短于对照组的(14.5±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关节创伤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4 讨论
骨关节创伤患者除身体受到伤害外,其精神和心理状态也受到一定影响,若在治疗期间发生意外跌倒事件,更是给患者带来二次打击,延长住院时间,影响后期康复。跌倒属于我国护理不良事件原因之一[5]。据研究报道,平均每年每例住院患者会发生1.4次跌倒,其中1/3会导致不良伤害事件,约6%的伤害严重影响生理功能[6]。而我科采取“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四维参与模式预防意外跌倒事件发生,获得理想的结局。
在传统医护模式中,医护之间常是主导-从属关系,而随着现代临床护理模式的不断革新,医护关系已经转变为并列-互动关系,通过医生与护士各自的专业理论知识、理念与护理技术整合,从而促使患者疗与护的提升[7]。查房时,“医生-护士-患者-家属”联合一体化对意外跌倒进行认知强化,紧紧围绕“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切入点展开相关护理工作,医生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而护理人员也对医生的诊疗计划了然于心,患者也能认识到跌倒对骨关节创伤的负面影响,患者家属能听取医生和护士的建议,在照护患者时能规避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从而实现“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四维体系共同参与互动协作的闭环式团队。从治疗角度来说,医生和护士之间有着可靠的合作目标;从亲情关系角度来说,患者和家属有血缘亲属关系,家属通过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理抚慰和生活照料,能让这种关系变得更紧密[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跌倒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四维参与模式对降低急诊骨关节创伤患者跌倒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效果。彭金莲[9]采取医护联合查房骨科病区患者,结果显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7.4%。张蕊[10]对8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常规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44例用医护-家属协同方式进行护理,结果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术后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应用“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四维参与模式对降低急诊骨关节创伤患者意外跌倒事件发生有积极的作用,且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的亮点在于:一是整合了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4个方面的资源以预防跌倒事件发生,充分体现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二是患者家属通过此次研究切身体会到跌倒事件对患者康复的影响,也收获了疾病照顾获益感;三是医护联合查房时进行防跌倒知识教育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温馨感。虽然通过“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的努力,但观察组仍有2例患者发生了跌倒事件,说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不足或疏漏之处,其发生跌倒事件原因与患者及家属接受教育层次及在具体执行防跌倒过程中不严格有关,下一步应继续改进预防跌倒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