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急性或亚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2021-03-28刘晶晶
刘晶晶
(锦州何氏眼科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视力降低、视野范围缩小,其多数患者同时存在偏头痛以及恶心等症状。相关研究显示,该疾病主要是由机体前房角突发性关闭,房水进出失衡,眼压快速升高而导致,如果未及时治疗调整,则可能损伤视神经,出现短期内失明的现象[1-2]。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通过抗青光眼药物进行降眼压治疗。在房角关闭超过270°的患者中药物治疗是无效的,必须要采取手术干预[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多同时存在白内障情况,白内障手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已被证明是治疗急性或亚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个很好的手术选择[4]。基于此,本院以50例急性或亚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程6~12个月)合并白内障患者为对象,观察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我院2020年1~12月间接收的急性或亚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程6~12个月)合并白内障患者,选取5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25例男女比14∶11,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8.63±2.17)岁;观察组25例男女比13∶12,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8.80±2.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内容如下:首先进行局部降眼压、抗感染以及抗炎处理,要求将眼压控制在30 mm Hg以下,检查身体条件符合手术要求。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制作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电凝法止血,再确定膜缘位置,制作以角膜缘为基底巩膜瓣,大小控制在3 mm×4 mm范围内,然后进行常规白内障手术,透明角膜切口,前房内注入黏弹剂,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及水分层处理,促使核悬浮,再进行超声乳化处理,注吸残余皮质,注入黏弹剂,植入人工晶体,切除小梁组织1 mm×3 mm,缝合巩膜瓣及结膜瓣,吸除黏弹剂,确保人工晶体光学区位于视轴中央,术毕。
给予观察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内容如下:身体检查、准备以及摘除白内障的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在超声乳化晶状体后,要求将残留皮质冲洗干净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而后清除黏弹剂,进行缩瞳处理,确定前房以及房角位置后注入黏弹剂,将前房角钝性分离,并应用I/A头在灌注下进行机械性进行房角分离,分离范围达270°,可进行加宽前房角,分离房角粘连以及加深前房等处理确认其分离良好无粘连后,最后再将黏弹剂清除,水密切口,术毕。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以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患者视力水平,以非接触眼压计检查患者眼压水平,以眼AB超声仪测量检查患者的前方深度数值,以UBM房角镜检测患者的房角开放程度;本研究中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高眼压例数+瞳孔散大例数+前房出血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用χ2进行计数资料(n,%)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以及眼压水平改善情况 手术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视力、眼压分别为(0.21±0.09)、(28.36±3.07)mm Hg,对照组为(0.22±0.07)、(27.96±3.26)mm Hg。
术后1 周时,观察组的视力与眼压分别显示为(0.39±0.18)、(18.36±2.66)mm Hg,对照组分别为(0.43±0.17)、(17.51±2.70)mm Hg。观察组、对照组各自与术前对比发现,眼压明显降低,视力水平明显提高,t=4.472、12.309、5.711、12.344,P=0.001、0.001、0.001、0.001,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经t值检验有:t=0.808、1.121,P=0.423、0.268,即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 个月时,观察组视力与眼压水平分别显示为(0.73±0.15)、(13.70±2.01)mm Hg,对照组则为(0.64±0.20)、(14.54±2.13)mm Hg,对比经t值检验有:t=1.800、1.434,P=0.078、0.158,即观察组的眼压略低于对照组,视力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P>0.05,即二者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房角开放程度、前房深度改善情况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房角开放程度、前房深度分别为(352.04±28.26)、(3.69±0.26)mm;对照组分别为(329.76±46.88)、(3.05±0.29)mm。对比用t检验计量资料()有:t=2.035、8.216,P=0.047、0.001,即观察组的房角开放程度、前房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发现,对照组25例患者中,高眼压2例,瞳孔散大与前房出血各有1例,并发症发生率16%;观察组中则无前方出血以及瞳孔散大的现象,仅1例高眼压,并发症发生率4%。对比用χ2检验计数资料(n,%)有:χ2=8.000,P=0.005,即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眼科临床上较为常见,前房、房角、晶体厚度以及位置等均为该疾病的影响因素,其多合并出现白内障情况,二者共同影响下患者视力受较大影响,如治疗不及时或效果不理想可能导致盲眼,降低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水平。近年来,受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的影响,该疾病的发病率一定程度上增加[5]。
相关研究显示,治疗急性或亚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既往临床上常常联合应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以及小梁切除手术,其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前房深度、一定程度上解除瞳孔阻滞,还可以降低眼压水平,促进患者康复[6-7]。黏弹剂的合理使用,加之I/A注吸头的机械钝性分离可以分开周边虹膜前粘连,使得房角重新开放,进一步保证周边房角结构正常,恢复小梁网滤过功能,增加房水流出量,进一步平衡眼内压,改善视力水平[8-9]。与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相比,房角分离术的操作更为简单,对机体损伤更小,避免了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术后随访次数,通过分离粘连的房角恢复了房水流出的通道,而联合小梁切除术可能会增加虹膜周边前粘连的机会。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或亚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程在6~12个月)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而言,白内障手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均能有效缓解眼压,提高视力,但前者操作更为简单,手术安全性更高,可有效改善房角结构,在急性或亚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效果更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