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2021-04-11田海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8期
关键词:精神病防范措施医护人员

田海燕

(沈阳市安宁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1)

精神病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疾病类型,患者在病情影响下会出现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难以正确判断事物,导致其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减弱,对医护工作的配合度较差[1]。手术属于侵入性治疗方式,可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刺激。而精神病患者精神敏感,对手术的应激反应更严重[2]。因此,在精神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易出现意外事故,给患者自身及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为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与护理质量,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据此给出相关防范措施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8年6月开始对精神病患者围手术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据此调整防范措施。分别于实施防范措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实施防范措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各选取55例患者进行观察。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被确诊精神病,因躯体疾病行手术治疗,无相关禁忌证;患者与家属知情本研究,并愿意配合。排除标准:手术时意识不清的患者。实施前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1∶24;年龄21~63岁,平均(40.58±2.41)岁;手术类型:25例急诊手术,30例择期手术;麻醉方式:29例全身麻醉,9例局部麻醉,17例椎管内麻醉。实施后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0∶25;年龄20~64岁,平均(40.13±2.58)岁;手术类型:27例急诊手术,28例择期手术;麻醉方式:30例全身麻醉,8例局部麻醉,17例椎管内麻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安全隐患分析 ①患者依从性差: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响,其感知和思维相对紊乱,可能出现否认自己患病的情况,并抵抗医疗护理工作,甚至产生被害感,依从性通常较差。②患者突发疾病: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和情绪敏感,对手术室环境陌生,加之奇形怪状的金属手术器械,各种冰冷的仪器以及仪器发出的噪音,都可能会对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发其慌乱、恐惧、焦虑等情绪,导致疾病突发,并引起情绪和行为冲动。③患者暴力行为:患者对医护工作依从性差或精神疾病发作后可能出现暴力行为,而手术室环境开放,各类尖锐的器械、物品均触手可及,随时可能成为患者攻击自己或他人的工具。④意外受伤风险:精神病患者思维和意识较为紊乱,自理能力低于正常患者,在接送过程中、麻醉苏醒过程中,均有一定的意外受伤风险。

1.2.2 防范措施 ①术前应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向家属发放健康手册,并进行口头健康知识宣教,以获取家属的配合。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协同专业精神科医师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于疾病、手术的认知情况。与患者交流时应注意态度友好,语气温和,适时给予患者关爱的眼神和足够的尊重,接纳患者的不同之处,不讥笑嘲讽,以减少患者的抵抗情绪,并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做好防范措施。②术前准备:与患者保持沟通,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语言,技巧性地采用语言、目光、动作、肢体接触安抚患者情绪,予以精神支持。在沟通时,选择患者喜爱的话题,可从其体貌优点、学历优点、学识才干等方面切入,诱导患者积极沟通,转移其注意力,增进护患关系,减少陌生环境、人物、事物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刺激。在沟通时,应避免提到疼痛、手术、通电等可对患者产生刺激的话题,并注意尊重患者的看法,不以自身观点来评判患者的言语正确与否,以免引起患者的抵触情绪。③加强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培训,讲解防爆知识、精神病患者护理知识、各项操作注意事项等,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与能力。为避免患者情绪冲动,造成伤人、自伤等不良事件,手术室应尽量精简物品,除必要器械与设备外,避免摆放其他物品,准备好保护性约束设备,以便在患者行为无法自控时予以干预。调节室内温湿度和光线,提高舒适度。术前进行输液、麻醉等工作时,应选择经验丰富、穿刺技术好的人员进行,提高穿刺质量,以尽可能地减少护理不规范、操作不成熟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刺激。在输液时,注意对患者穿刺部位的护理,对液体进行加温,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从而减轻其身心应激反应。④麻醉时应关注患者生命体征,防止患者突然乱动、坐起,导致坠床、摔伤等不良事件。若患者在各种因素刺激下,出现情绪激动、撞墙等无法控制的行为时,应立即予以保护性约束,并以温柔缓和的语言安抚患者,解释医护人员的操作,告知约束的目的,以稳定其情绪。在保护性约束期间,应注意调整约束带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术后麻醉苏醒及送患者回病房时应妥善固定引流管,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肢体动作,避免患者出现触摸切口、撕脱敷料等行为,在搬动患者时应做好意外防护,以免患者乱动导致坠床。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实施防范措施前后对精神病患者的手术依从性进行评估。若患者情绪稳定,能够遵从医护人员的指导配合术前准备与麻醉工作,则为依从;若患者对手术存在抵触情绪,但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安抚、劝说和解释后,基本能够配合术前准备与麻醉工作,则为基本依从;若患者抵触情绪强烈,在医护人员与家属安抚下仍拒绝配合,或中途出现反抗行为,伤人毁物,则为不依从[4]。依从性=(依从例数+基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记录围手术期两组患者伤人、毁物、自伤、坠床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防范措施前后患者的手术依从性比较 实施后患者的手术依从性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施防范措施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实施后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实施防范措施前后患者的手术依从性比较[n(%)]

表2 实施防范措施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是一种特殊的患者群体,在疾病影响下,其行为、情绪、认知、智力等方面出现异常,导致接受手术治疗时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更高,这使得传统手术室护理干预已不适用[5]。因此,医护人员应明确精神病患者的手术护理安全隐患,并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予以患者适宜的、个性化的护理工作,以确保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6]。此次研究对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患者依从性差、患者突发疾病、患者暴力行为、意外受伤风险均为围手术期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护理防范[7]。手术操作以及穿刺输液均可给患者心理、生理造成一定创伤,使其出现疼痛和不适感,在应激反应影响下,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更易发作,使其易产生被害妄想、幻觉、躁动等症状,进而对医护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出现拒绝配合、逃跑、自伤、伤人等激烈反应[8]。因此,在精神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明确相关安全隐患,并提高防范意识与责任心,制订并仔细落实相关防范措施,以保护患者安全与自身安全。精神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关键在于接纳患者,尊重患者,不以异样的眼光和态度对待患者,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有效提升护理质量[9]。术前与患者积极交流沟通,进行心理状态评估,结合精神科医师予以专业的心理干预,可改善其对疾病、手术的认知,提升手术依从性[10]。在进行术前准备时,与患者保持交流,予以心理安抚,可减轻患者的抵抗情绪和恐慌情绪,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室环境及手术准备操作给患者带来的刺激。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防范措施后患者的手术依从性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说明在术前对患者予以相应的防范措施十分重要,能够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其恐惧感和被害感,从而提升患者的手术依从性。而良好的依从性有利于各项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减少其情绪波动,对于减少术中出血量也具有一定作用,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针对精神病患者心理和情绪敏感、行为不可控等特点,对手术室环境进行调节,可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情绪和行为失控时对手术室器械、设备造成破坏,同时能避免患者将危险物品作为工具伤害自己或他人。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状态,及时阻止患者乱动、坐起,必要时予以保护性约束,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但在进行保护性约束时需安抚患者情绪,尽可能减少强制操作,获得患者的理解,并注意约束带力度,减轻患者不适感,以免引起更激烈的抵抗情绪和行为,造成患者摔倒、受伤等不良情况。本研究结果可见,实施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可见该防范措施对于保障精神病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有确切的效果。

总而言之,精神病患者思维混乱、精神敏感,对手术及护理的依从性往往较差,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临床通过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可提高其手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精神病防范措施医护人员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都有精神病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