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结合寿氏脉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述要

2021-03-28裴兴虹李成蹊

江苏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患侧腰椎下肢

裴兴虹 李成蹊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指导:赵建新 田元祥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椎间盘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从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无力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LDH起病急,症状重,易复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目前,保守治疗是LDH的首选治疗手段。赵建新教授临床使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结合寿氏脉学治疗LDH,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的方法与机理

1.1 腰突五穴定位“腰突五穴”是指大肠俞、关元俞以及L4、L5、S1的华佗夹脊穴这五组特定腧穴。具体定位:大肠俞、关元俞分别在第4、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L4、L5华佗夹脊穴分别在第4、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0.8寸;S1华佗夹脊穴位于骶区,正对第1骶后孔。

1.2 电针深刺法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根 据 患 者 体 形,选 用0.40 mm×100 mm或0.35 mm×75 mm的无菌针灸针。大肠俞、关元俞,直刺2.5~3寸,针入60~70 mm,针尖达腰椎横突之间;L4、L5华佗夹脊穴,针尖略朝内(椎体方向)直刺60~70 mm,针尖可达椎间孔附近;S1华佗夹脊穴,针刺时针体与皮肤成15°~30°角,针尖朝向腰骶方向,针入60~70 mm。诸穴操作时强调“务必得气”,即针入60~70 mm,医者感针下“沉、涩、紧”,针体滞涩下沉,此时患者会出现明显针感,局部产生酸胀麻感并形成从腰部到下肢的“放射感”,此得气感为操作的关键。得气后可连接电针,施以连续波,强度以患者局部肌肉轻微跳动且耐受为宜,一般取频率2~5 Hz。

1.3 机理分析LDH多因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刺激神经根,引起神经根内血流障碍、缺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进而产生腰腿痛的症状[2]。本病病位在腰,集中于腰部深处的腰骶神经根。《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LDH病位较深,深刺“腰突五穴”可至L4、L5、S1神经根处,直达病所,疏通局部经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炎性水肿,修复神经损伤。前期研究已表明,该疗法可明显降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升高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说明其镇痛效果显著,且能改善腰椎功能[3]。在分子层面上,该疗法的分子疗效机制与LDH的分子发病机制相关,可通过下调CCL2、IFI27基因表达等方面,延缓腰椎退行性变,减轻免疫炎症反应,缓解疼痛[4]。

2 结合寿氏脉学辅助LDH分期

LDH不同分期在脉学上的表现各有不同,临床应用寿氏脉学可辅助指导该病的诊断。寿氏脉学以卫行脉外、《素问·脉要精微论》寸口脉和脏腑器官对应、脉象独动等理论为基础,以寸口脉血管周围局部形态学改变、脉象振动觉、血液流变学改变、脉象信息学等变化为识别特征,通过脉诊直接认知人类疾病和心理,将中医脉诊从辅助辨证拓展到诊断西医疾病、心理疾病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5-6]。

2.1 LDH急性期临床表现为腰腿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7]。寿氏脉学认为,腰部疾病总体表现在寸口脉尺部正中带。LDH急性期脉象具体表现为:(1)尺部正中带应指即感到点状电刺感,并向周围发散。LDH急性期常有神经根炎性水肿,疼痛明显,故脉上有一放电刺手的小点。(2)患侧尺下1区、尺下2区(寿氏脉学在传统的寸关尺三部脉基础上,从尺脉向近心端方向延伸出尺下1区、尺下2区,即以传统方法将三指定于寸关尺三部脉后,将食指平移到尺部,中指、无名指依次布于尺下1区、尺下2区)对应区域感电麻波。尺下1区、尺下2区对应下肢部位,突出的髓核机械压迫、炎性刺激腰骶部神经根产生下肢对应区域放射性疼痛,若患者伴有下肢放射痛,可在对应部位感电麻波,提示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因而产生下肢症状。(3)患侧尺部脉管壁及周围组织强实顶手,健侧则柔软如常。急性期常伴有肌肉痉挛,功能活动受限,故脉象上对应区域可感知其肌肉痉挛状态。若患者伴有下肢功能活动受限,亦会在寸口脉尺下1区、尺下2区出现该表现。(4)在硬度正常的一侧尺部正中带浮、中取,可触及瓦楞状隆起。“善者无形,恶者有形”,病变状态下腰椎显形,呈瓦楞状。(5)尺部覆有一沉滞脉气层,或有隐隐麻手感。急性期患者疼痛明显,极大影响生活水平,患者极易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心理,故脉上可感到沉滞麻手的脉气层,身心相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2 LDH缓解期临床表现为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功能好转,不耐劳。LDH缓解期脉象具体表现:(1)寸口脉尺部电刺感及尺下1区、尺下2区电麻波逐渐消失,提示局部炎症逐渐消退,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患侧尺部脉管壁及周围组织强实感逐渐柔和,恢复正常。(3)若突出的椎间盘仍存在,未行手术等处理,在硬度正常的一侧尺部正中带浮、中取,仍可触及瓦楞状隆起(腰椎显形)。(4)尺部沉滞脉气层多已消失。(5)尺部脉多有无力感,脉气不足,患者此时多伴有腰腿无力、不耐劳。

3 验案举隅

徐某,男,34岁。2020年7月8日初诊。

主诉:腰痛5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3 d。患者5年前劳累后腰痛,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中医治疗后症状减轻。近5年来劳累后腰痛反复发作,3 d前受凉劳累后出现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活动受限,夜间腰痛明显,难以入睡。刻下:腰痛伴左下肢后侧放射痛,步行小于100 m即出现腿痛无力,弯腰受限,翻身困难,阴雨天及夜间左下肢疼痛加重,小腿后侧发凉,纳差,眠差,舌淡黯、苔白腻,脉滑数。寿氏脉学表现:左侧寸口脉尺部正中区应指即感电刺点,向四周放射的刺手感;左侧尺脉、尺下1区、尺下2区脉管壁及周围肌肉层强实顶手,右侧尺脉正中带浮、中取,可触及瓦楞状隆起;尺下1区、尺下2区均有电麻波感;尺部脉有凉感,从深层骨骼层透出;尺部覆有沉滞脉气层;寸脉上1/3区有较小细颤波。体格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大致正常,L5、S1椎体棘突及椎旁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左侧40°,右侧70°。双下肢股四头肌肌力:左侧5-级,右侧5级。腰椎MRI示:腰椎退行性变,L5序列不稳,L4/L5椎间盘膨出,L5/S1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中医诊断:腰痛,证属寒湿痹阻。治法:散寒祛湿,通络止痛。取穴:

患侧腰突五穴、腰阳关、患侧委阳、患侧昆仑。

操作:患者俯卧位,腰突五穴行深刺法,得气为要,患者觉针下局部酸胀感并产生向左下肢放射的麻电感,余穴均常规针刺,平补平泻。得气后L5、S1华佗夹脊穴两穴连接电针,选择连续波,频率5 Hz,强度以患者局部肌肉轻微跳动且耐受为宜。留针25 min,每周治疗3次。

第一次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疼痛明显减轻(治疗前疼痛VAS评分为6.5分,治疗结束即刻疼痛VAS评分为3.7分),夜间疼痛略加重(疼痛VAS评分为5分)。治疗后偶有腿部肌肉跳动感,2 d后消失。

7月17日诊:患者治疗5次后腰腿部症状明显减轻,腰椎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夜间疼痛改善,睡眠明显好转,久站久坐(>1 h)后腰部仍有酸痛不适感。寿氏脉诊表现:寸口脉电刺感、电麻波、沉滞脉气层等均消失,尺部、尺下1区、尺下2区脉管壁及周围组织已无强实感,但脉气较弱,略有发凉感。在硬度正常的一侧尺部正中带浮、中取,可触及瓦楞状隆起。针刺取穴:

患侧腰突五穴、腰阳关、患侧委阳、患侧昆仑、双侧肾俞。操作同前。

此后患者继续巩固治疗6次后诸症消失,工作生活恢复正常。

按语:患者初诊见腰痛伴左下肢后侧放射痛,弯腰受限,翻身困难,脉诊提示病位在腰在骨,局部炎症明显,且腰腿部肌肉痉挛。尺下1区、尺下2区均有电麻波感,提示存在神经受压或刺激状态,进而出现下肢症状。脉症对应,结合辅助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因受凉或遇阴雨天症状加重,尺部脉发凉感,为寒湿邪气阻滞经脉,气血失养,致筋脉拘急而发病,证属寒湿痹阻,治宜散寒祛湿、通络止痛。深刺腰突五穴,直达病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炎性水肿;配穴腰阳关以助散寒除湿,循经取穴委阳、昆仑以舒筋通络止痛。患者尺部脉上有沉滞脉气层提示患者因本病焦虑烦躁,存在较大精神压力,应注意疏导安抚,让其正确认识该病,同时治疗时谨守针刺治神,得气为要,达到通经止痛、调气安神之效。治疗5次后,患者脉象发生明显变化,电刺感、电麻波、沉滞脉气层均消失,提示病情好转,进入缓解期,患者症状亦与此相应。脉上仅感尺部及尺下区域脉气沉弱,提示患者以肾虚为本,筋肉骨脉失于温煦濡养,故见腰痛不耐劳,此时应以调补肾气、通经止痛为主,故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用肾俞穴以补肾助阳、通利腰脊。

本案通过中医理论及寿氏脉学指导疾病分期诊治,以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LDH,疗效突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希望本文可引起大家对针脉结合的重视,进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患侧腰椎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更 正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