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撷要

2021-03-28刘瑞华刘绍能

江苏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水谷气机功能性

刘瑞华 刘绍能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胀满、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常伴有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并且没有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临床上可以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及上腹疼痛综合征2个亚型[1]。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精神压力增加,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症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据其症状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痞”“胃脘痛”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无外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之类:(1)若外感六淫,表邪入里客胃或误下伤中,邪气乘虚内陷,致使胃脘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间故痛而呕。”(2)若饮食不节,过饱过饥,损伤脾胃,纳运失司,饮食内积,气机壅滞,失于和降,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言:“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3)若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如《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皆有呕证。”总而言之,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伤及脾胃,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发为本病,其病机关键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而疾病发生后又常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并引起寒热虚实的病机变化。针对上述病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治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 调节脏腑功能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又涉及肺、大肠,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时需调理相关脏腑的功能。

1.1 调脾胃以助消化脾主运化,转输精微;胃主降浊,受纳腐熟水谷。二者相互配合,则水谷受纳与运化才能协调,完成水谷的消化过程。正如《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云:“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一运一纳,化生精气。”功能性消化不良多有脾胃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治疗需要调理脾胃功能。依据脾胃生理特性,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胃为阳明,易实易热,故临床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调理脾胃功能应侧重补益脾胃、清泄胃热。脾胃虚弱者当健运脾胃,常用健脾益气之药,如太子参、茯苓、山药、白术、炙甘草等;脾胃虚寒者用黄芪、桂枝、干姜、肉豆蔻;伤及气阴者用百合、北沙参、石斛、麦冬、玉竹、乌梅等益胃养阴。脾以运为健,常于方中加运脾之药,湿重者加石菖蒲、白豆蔻化湿浊、醒脾开胃;气滞者加紫苏梗、荷梗、藿梗理气行滞。消化是脾胃的主要功能,常配伍鸡内金、麦芽、神曲、焦山楂等药以加强助消化之力。清泄胃热可用黄连、黄芩、石膏等。

1.2 调肝木以助脾胃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一方面可调畅气机,肝之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如《读医随笔·卷四》所说:“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故而可知肝气条达,可调节脾胃气机,使脾升胃降,气机顺畅,为脾胃正常受纳与运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则可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既可影响脾气升清,致使脾失健运而清气下陷,可见泄泻、腹部坠胀等症,又可影响胃气降浊,使胃气失于通降而上逆,可见恶心呕吐、脘痞纳呆、嗳气等症。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症,在所不免。”功能性消化不良多有情绪改变,说明有肝气郁结的存在,因此,治疗本病需要调节肝之功能,以疏肝气养肝阴为常用方法,其中疏肝可用柴胡、郁金、香附、香橼、佛手等药物,养肝柔肝可用当归、白芍等药物。

1.3 宣肺气以通腑气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维护脾胃的正常功能,除了调理脾胃与肝之外,调节肺及肠的功能也很重要。肺为华盖,主气而司呼吸,具有宣发肃降的功能。肺与脾胃关系密切,一方面肺可使通过脾化生之水谷精微之气输布全身,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另一方面肺之肃降功能可助胃之降浊。故调节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可促进水谷精微的输布、胃气的和降,恢复中焦运化功能。临床上可用桔梗、紫苏叶、枇杷叶等药物宣发肺气,杏仁、紫苏子、瓜蒌等药物肃降肺气。《素问·五脏别论》指出:“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胃在肠上,肠在胃下,胃受纳腐熟水谷,大肠传化糟粕,二者不论是从解剖还是从功能上来说都联系密切。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之降浊功能的延伸,若肠腑之气不通,则必然影响胃之和降,故应通过理气通腑来助胃和降,临床上可选用莱菔子、枳实、大黄、虎杖等药物。

2 调升降以利枢机

脾主升而胃主降,二者同居中焦,相反相成,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如《医碥·卷之一·杂症·五脏配五行八卦说》曰:“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将水谷精微向上输布,有助于胃气之通降;胃气主降,将饮食糟粕通降下行,亦有助于脾气之升清。二者升降相因,互为因果,如《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言:“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若胃气不降,可影响脾气升清;而脾气不升,可致胃失和降。临床上可出现脘腹坠胀、泄泻不止、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症状,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因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要重视调节气机的升降,注意脾之升清、胃之和降。对于脾胃气虚而下陷者,以补脾益气为主,同时要注意不宜升提太过,或适当佐以和降之药;对于胃胀、便秘、腑气不通而采用和胃降逆、理气通腑之治时,应佐以升提之药,以达脾升胃降之统一。从用药上,升补宜轻,可选用柴胡、升麻、黄芪、桔梗等,用量一般较轻;降逆宜重,可选用旋覆花、赭石、紫苏梗、枳实、厚朴、制半夏等。

3 调寒热以求平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复杂,临床上易出现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复杂情况,其原因有三:(1)依据脾胃生理特性,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易实,实则易热。脾胃同病则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2)脾胃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受损。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滞,可郁而化热;肝郁乘犯脾胃,胃腑受损,中气不足,日久可伤及阳气;或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辛辣,直接损伤脾胃,易寒易热。上述情况最终均可能形成寒热错杂之证。(3)脾胃受损易产生多种病理因素,如脾失于运化,水湿内滞,或胃失于受纳腐熟,食积不化,或腑气不通而致便秘,均可导致郁久化热,寒热并见,使得病情复杂。

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的寒热错杂证候有:脾寒胃热、脾(胃)寒肝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脾寒胃热者可见胃脘部烧灼感,脘腹痞闷疼痛,怕凉喜热饮,反酸嘈杂,或咯吐清稀痰涎,大便时干时溏,手足不温,齿龈肿痛,舌淡红或淡白、边有齿痕、苔薄黄或黄白相间等。对此可用寒热平调之法治疗,药用辛热之干姜合甘温之人参、大枣、甘草以温中散寒、补益脾气,用苦寒之黄连、黄芩以清热泻火,法取半夏泻心汤之意,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虚实兼顾。脾(胃)寒肝热者临床可见胁肋、胃脘胀痛不适,口苦咽干,泛吐清稀痰涎,畏寒喜温,纳呆,大便溏薄,舌淡红或淡白、边有齿痕、苔黄或黄白相间,脉弦数。治疗应温中阳清肝热,温中可用理中汤,清肝热可用左金丸、栀子、龙胆草、菊花等。上热下寒临床上多为胃热肠寒,可见口中异味,口腔溃疡,牙龈红肿热痛,肠鸣矢气频,腹中畏寒,粪质稀薄,舌淡胖、舌苔黄,脉沉迟或弱。治疗应清上温下,可用乌梅丸治疗,用蜀椒、细辛、附子、干姜、桂枝等温脏祛寒,黄连、黄柏清泻胃热。上寒下热主要指脾胃虚寒,大肠有(湿)热,临床上可表现为胃脘痞闷疼痛,受凉后加重,喜热饮,呕恶清涎,嗳气,大便干结难出或黏腻不爽、气味臭秽,舌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舌苔黄(腻)等。治疗当温上清下,温上可用党参、黄芪、干姜等药物;清下,若肠道实热,大便干结难出者,用瓜蒌、虎杖、枳实等药物,若肠道湿热大便黏腻不爽者,用苦参、黄连、黄柏、黄芩等药物。

4 中西汇通新思路

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主要与胃肠动力下降、胃酸分泌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肠道激素失调、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不良等因素相关[2-3],主要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胃底舒张药、消化酶、抗生素等药物治疗[4]。为提高临床疗效,可将中医、西医理论结合应用,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患者出现消化功能下降,如食欲欠佳、食少、难以消化等,西医常用消化酶辅助治疗,取其理念,中医治疗可选用山楂、神曲、莱菔子、鸡内金等药物助消化。西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胃肠动力下降密切相关,从中医学来认识,这与脾胃气虚或气滞有关。若因气虚无力运行而见纳呆食少、食后胃胀、气短乏力、舌质淡等表现,治疗上可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药物补脾气以助运;若因气滞而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疼痛、便秘、舌苔厚腻等表现,可用半夏、陈皮、厚朴、木香、藿香、砂仁等药物理气助运。胃酸分泌过多常出现嘈杂、烧心等症状,西医治疗常用抑酸药,而中医学认为此类症状的出现多与肝胃郁热有关,可采用左金丸、乌贝散、夏枯草、生石膏等药物清热制酸和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对此可从心、肝论治。从心肝的生理功能来看,心主神志,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肝主疏泄,可调节精神情志。若心肝二脏功能失调,则易引起精神情志等方面的问题,临床上可采用镇心安神、疏肝解郁之法治疗,镇心安神可用茯苓、龙骨、牡蛎、珍珠等药物,疏肝解郁可用柴胡、白芍、郁金、香附等药物。

5 验案举隅

谷某某,男,34岁。2018年7月30日初诊。

患者因间断胃胀1年就诊。自述1年前饮食不慎后出现胃胀、嗳气、时有反酸烧心,就诊于当地社区门诊,口服莫沙必利、奥美拉唑等西药后症状缓解。其后上述症状偶有出现,服药则缓解,未予重视。半年前患者自觉病情加重,查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继续服用前药,自觉疗效不如以前,停药之后症状反复。刻诊:胃脘胀满,食后为甚,无胃痛,嗳气频,流涎,时有反酸烧心,自觉胃凉,偶有胁肋胀满不适,纳少眠可,排便欠畅,质可,2日一行,舌淡、苔薄微黄,脉细。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胃痞病(寒热错杂,肝胃不和证)。治法:调和寒热,疏肝和胃。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

党参15 g,麸炒白术15 g,干姜6 g,黄芩10 g,黄连6 g,茯苓15 g,姜半夏9 g,陈皮10 g,醋香附10 g,麸炒枳实20 g,炒莱菔子10 g,醋鸡内金20 g,麸炒神曲10 g,海螵蛸15 g,浙贝母10 g,蜜甘草6 g。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8月6日二诊:胃胀、嗳气减轻,偶有流涎,反酸烧心减轻,胃凉感稍减,纳少眠可,胁肋胀满不适不显,排便仍欠畅,2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患者诸症悉减,黄苔已去而大便仍有不畅,故前方去黄芩,加虎杖15 g,7剂。

8月13日三诊:仅饮食不慎后偶有胃胀,嗳气基本缓解,流涎不多,反酸烧心未见发作,纳好转眠可,胃凉感不明显,胁肋胀满不适未见发作,排便通畅,2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二诊方稍作调整以善其后。

9月3日复诊:自诉胃胀未见复发,其余症状亦不明显。

按语:患者主因间断胃胀就诊,当属中医学“胃痞病”范畴,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因饮食不慎伤及脾胃,脾胃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故见胃脘胀满,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䐜满闭塞。”患者时有反酸烧心,又见胃凉,舌淡苔薄微黄,提示寒热错杂;嗳气频繁、偶有胁肋胀满不适,乃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郁滞,胃失和降所致;脾胃受损,水湿不化,脾虚不摄,故见流涎。综合舌脉,辨为寒热错杂、肝胃不和证,治宜调和寒热、疏肝和胃,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姜半夏、陈皮理气散结消痞;炒莱菔子消食除胀;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与干姜合用调和寒热;醋香附、麸炒枳实疏肝理气,枳实亦可疏通大便;党参、麸炒白术、蜜甘草健脾益气;患者流涎,故予麸炒白术、陈皮、茯苓健脾祛湿;患者反酸,故予海螵蛸、浙贝母制酸;患者纳少,故予醋鸡内金、麸炒神曲消食和胃。二诊患者诸症均有减轻,黄苔已去说明热已清,仅大便仍不通畅,故去苦寒之黄芩,加虎杖,可合枳实通便。三诊时则见大便好转,如此调治半月余,诸症未见反复。全方在辨证的基础上,调肝、脾、胃、肠之功能,调寒热以健脾,制酸和胃并助消化,多方兼顾,终获疗效。

6 结语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在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主,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有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及寒热错杂证等。除此之外,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还应注重整体辨证,可以发现本病除最基本的病机变化,还常出现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寒热虚实变化。故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从调节脏腑功能、调节气机升降、调节寒热虚实等方面进行论治,并且可将中医、西医理论相结合,汇通中西,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水谷气机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性格情绪对于气机的影响——C、D型性格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便携电子打气机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