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在创伤性骨折治疗中的有效性
2021-03-28方波应凯宗刚
方波 应凯 宗刚
创伤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在临床上主要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法,但是由于患者骨折程度不同,在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时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痛苦,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一定的治疗,但是由于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导致在治疗期间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后期恢复[1]。为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骨折程度,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引入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2]。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2015 年1 月~2019 年1 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创伤性骨折治疗的6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计算机单双数配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比组,各30 例。其中,对比组年龄38~66 岁,平均年龄(42.36±7.89)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6∶14;间接性暴力引发骨折17 例,直接暴力引发骨折13 例。观察组年龄36~65 岁,平均年龄(41.23±7.93)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7∶13;间接性暴力引发骨折16 例,直接暴力引发骨折1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上述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创伤性骨折;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字确认;③本研究经伦理研究委员会讨论通过。排除标准:①资料不全;②患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以及器官异常者;③精神异常、不配合患者;④手术、药物禁忌证患者。
1.2方法
1.2.1对比组 患者采取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前先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检测,并告知患者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在手术过程中帮助患者调整合适的手术体位,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的患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针,利用C 型壁X 线机,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观察,并做相关的复位治疗,根据患者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进行扩髓,并插入髓内钉,利用C 型壁X 线机确认骨折复位情况,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
1.2.2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基础上进行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方法治疗法相关方法与对比组相同,在术后4 周以内,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的复位情况给予患者相关的髓内钉动力化处理。在进行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时,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并取出患者的近端锁钉,确保患者骨折端的稳定性不受影响,并进行动力固定。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恢复程度、疼痛评分、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骨折恢复程度:通过观察和记录患者治疗后骨密度、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Cobb 角恢复程度以及骨折恢复时间。②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满分为10 分,分值越大,疼痛感越强烈,10 分为剧烈疼痛,0 分为无疼痛感。③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 量表)评定,生活质量良好>85 分、85分≥生活质量较好>75 分、75分≥生活质量一般≥ 60 分、<60分生活质量差。④并发症主要包括静脉血栓、切口感染、骨不连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恢复程度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0.99±0.17)g/cm2、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22.66±2.12)分、Cobb 角(11.20±1.36)°、骨折愈合时间(7.42±0.63)d,均优于对比组的(0.91±0.12)g/cm2、(36.23±4.23) 分、(16.59±2.36) °、(11.36±0.8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06、15.709、10.839、20.553,P=0.040、0.000、0.000、0.000<0.05)。
2.2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疼痛评分(6.93±1.23)分、生活质量评分(68.34±3.92)分与对比组的(6.91±1.24)、(67.40±2.98) 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3、1.046,P=0.950、0.300>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2.63±0.32)分低于对比组的(4.63±1.02)分,生活质量评分(90.36±2.63)分高于对比组的(82.36±2.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47、13.189,P=0.000、0.000<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其中静脉血栓占3.33%(1/30)、切口感染占3.33%(1/30);对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8/30),其中静脉血栓占10.00(3/30)、切口感染占6.67%(2/30)、骨不连占10.00%(3/3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0.05)。
3 讨论
在临床创伤性骨折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稳定骨折部位和软组织保护等方式进行治疗,一般采用常规的交锁髓内钉复位治疗法,该方法在临床上具有稳定性好、出血少等优点,但是由于愈合时间较长,容易在预后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3]。
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治疗是目前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治疗方法,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治疗法主要是利用人体生理学特点,通过结合人体骨折部位对患者进行治疗,该方法也被称为生物性内固定技术。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治疗术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优点较为明显,具体如下:①该治疗方法采用的是轴心固定法,在骨干中轴线上钉髓内钉,能够有效避免应力遮挡导致患者骨骼强度下降,从而引发骨折,通过采用轴心固定法能够加速患者骨折愈合程度,降低或者骨骼负重程度,有利于患者在治疗早期进行简单的运动,同时能够有效刺激患者创伤部位快速愈合,有效促进骨痂生长;②该方法主要采用的材料为交锁髓内钉,该钉具有较好的弹性,在受力变形后能够自动恢复原状,尽量减少髓内滑动频率和幅度,通过采用两端锁钉固定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止骨位移,具有一定的抗分离能力和抗旋转能力;③采用髓内钉进行内固定能够有效强化固定效率,满足生物力学的要求,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的关节活动,提高患者骨骼功能恢复能力;④通过采用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法能够降低感染几率,减少患者皮肤坏死症状,避免固定物出现外露现象[4]。但是,在采用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方法进行治疗时,由于愈合时间较长,患者的恢复期较长,在治疗期间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例如静脉血栓、切口感染、骨不连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的治疗时间延长,不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为有效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并发症,在对患者进行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治疗时可以优化相关治疗方法,通过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能够尽可能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骨折愈合效率。早期动力化治疗是在常规交锁髓内钉治疗法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采用应力分享的方式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通过该固定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骨骼血供对患者骨折部位的影响[6]。通过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法能够有效增强患者骨折端的应力,减少骨折部位对患者的刺激,有效促进外骨痂的形成,提高患者骨折愈合程度,促进骨折的愈合。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骨折恢复程度,使患者骨密度、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Cobb 角恢复程度以及骨折恢复时间得到改进,相比于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治疗而言,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方法效率更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尽可能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7-9]。
综上所述,相比起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治疗而言,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骨折愈合度有积极影响,能够提高患者骨折愈合程度,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该治疗方法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