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护理对粘连性肠梗阻术后恢复进程及疼痛改善的影响分析
2021-03-28张虹
张虹
粘连性肠梗阻为常见外科疾病之一,多因损伤、腹腔炎症及异物、出血等所致,须经手术予以治疗,但术后较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术后疼痛,疼痛可导致患者极度焦虑、紧张,极大影响患者预后效果,导致患者术后恢复延长[1]。因此,须临床强化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护理措施,以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基于此,本文以本院收治的76 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例,经分组护理探究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手术同时行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以供参考,现予以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76 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 例。其中,实验组男20 例,女18 例;年龄21~75 岁,平均年龄(46.84±9.39)岁;病程13 d~6 个月,平均病程(4.11±1.03)个月;体质量指数18.77~25.12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0.36±2.07)kg/m2;肠粘连分级:18 例2 级,20 例3 级。对照组男22 例,女16 例;年龄22~74 岁,平均年龄(47.13±8.96)岁;病程14 d~6 个月,平均病程(4.24±1.03)个月;体质量指数18.93~24.91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0.44±1.98)kg/m2;肠粘连分级:16 例2 级,22 例3 级。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均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粘连性肠梗阻反复发作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意识清醒患者;符合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患者。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意识不清、认知障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重要脏器受损患者;放射性肠炎、肠结核、肠瘘等胃肠道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且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予以两组患者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即行神经阻滞联合麻醉,于原切口4~8 cm 处进气针或于直视下行套管放置以建立气腹,确保二氧化碳气腹压维持在10~13 mm Hg(1 mm Hg=0.133 kPa),并结合梗阻部位、患者实际病情于粘连处5 cm 以上行第一穿刺点做观察孔,于腹腔镜下行操作孔于无粘连处,再于腹腔镜直视下行小肠至结肠探查至十二指肠悬韧带为止,并行肠管探查,明确具体病变位置及具体情况,经无损伤肠钳行一定张力牵引后经超声刀予以粘连分离,切除网膜或束带引发小肠粘连的粘连组织,经电刀钝性分离肠管与原切口粘连紧贴腹壁者;若患者肠壁浆肌层受损,可于腹腔镜下经带针长线予以间断缝合;若粘连密且广须行辅助切口予以分离,再以生理盐水行腹腔反复冲洗,并将透明质酸钠或生物蛋白胶注入粘连处,并再次确认肠管受损情况及粘连情况等即可。同时,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病情监护、遵医嘱护理、异常情况处理及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基础并发症护理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快速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疼痛护理:术后持续3 d 予以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的患者止痛药,以缓解患者疼痛,并可采取播放轻缓音乐、阅读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疼痛。②管道护理:为确保胃肠减压持续有效及畅通,应告知患者切勿随意拔管,术后2~4 h 内应监测并做好胃管引流物量、色、味及性状等,针对异常予以及时处理;行腹腔引流管者,应确保引流管畅通,并增加巡视以确保引流管固定;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腹胀、呕吐或腹肌紧张情况,若患者术后4~5 d 无法自行排气且存在腹胀、腹痛情况,应告知医生予以处理。③饮食护理:术后3~4 d 待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后可行胃管拔除,并告知患者先行饮用30~50 ml 温开水,若未有腹部不适症状,方可于2~3 h 后行流食,10 d 后方可行软食,食物应易消化、不产气;术后14 d 方可进食蛋白、维生素等丰富的易消化普食,且应保持规律饮食、排便习惯,以免便秘。④并发症防护:协助患者翻身,并指导患者家属做好皮肤护理,以往压疮;术后7 d 内密切监测患者腹部症状、切口愈合情况,避免肠瘘;术后还需鼓励患者咳嗽,若痰液粘稠,应予以雾化吸入,以防肺部感染;术后2~3 d 若患者仍未排气、排便且腹胀,应协助换则会更换体位,行床上活动,以防便秘。⑤早期活动护理: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指导患者于半卧位下行床上翻身、拍背、四肢活动等适宜于床上进行的活动,术后1 d 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予以患者床边站立、扶床行走等指导,3~4 次/d,以患者不疲乏为宜;术后2 d 可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及时间。若患者体质过差无法行床下活动,可增加床上活动量及时间,以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缓解粘连情况,避免术后肠梗阻发生。⑥出院指导:叮嘱患者院后应保持营养均衡,且保持规律饮食,多食用易消化食物;饭后不可剧烈活动,发现不适立即复诊。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相关指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康复相关指标包括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采用VAS 评定,共评定患者术后3 h、12 h、1 d、2 d、3 d 时患者疼痛情况,随分数升高表明患者疼痛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相关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56±2.46)h、(15.59±2.65)h、(36.30±4.22)h、(2.83±1.58)d、(5.83±2.57)d,均短于对照组的(24.29±5.55)h、(23.60±2.47)h、(48.23±5.67)h、(3.55±1.22)d、(7.66±3.6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3 h、12 h、1 d、2 d、3 d 时VAS 评分分别为(3.10±0.68)、(2.93±0.73)、(2.77±0.63)、(2.02±0.74)、(1.51±0.7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80±0.72)、(3.72±0.69)、(3.55±0.71)、(2.48±0.81)、(1.88±0.8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中发生1 例腹腔感染,1 例切口感染,1 例肠梗阻复发,1 例腹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4/38);对照组中发生3 例腹腔感染,1 例切口感染,4 例肠梗阻复发,4 例腹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12/38)。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53%低于对照组的3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为外科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之一,70%~80%为腹部手术所致,是指肠袢间粘连或肠管被粘连带压迫引发的肠梗阻,随患者手术次数增多,其粘连情况可越来越严重[2]。发病时患者可出现腹痛、呕吐、腹胀、便秘等情况,且病情多危急重,进展快,须予以及时治疗,以免患者体内电解质、体液严重不足而引发脱水、休克乃至肾衰竭等症状,甚至引发抽搐、昏迷等[3]。目前,临床可经保守疗法或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但保守疗法效果并不理想,多数须行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临床已开始广泛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其中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等而为临床广泛应用,且效果颇佳[4]。但研究发现,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后患者较易出现程度不一的疼痛,进而影响患者心理,致使患者术后康复受到影响。因此临床认为,须予以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患者适当的护理干预,以减轻疼痛等因素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快速康复护理是基础微创外科手术、循证医学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可有效结合外科学与护理学相关知识,予以患者术期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手术所致应激反应,加快患者术后各症状改善,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5]。本文研究中,作者予以了实验组患者快速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3 h、12 h、1 d、2 d、3 d时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53%低于对照组的3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并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且可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予以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