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胃石症的临床分析
2021-03-28吕宜光
张 阳* 姜 瑾 吕宜光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辽宁 大连 116000)
胃石症是由于摄入不能消化的物质在胃内形成团块状物质潴留,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生活质量提高,我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胃石症的老年患者人数不断增加[1]。老年人的胃石症并发症多且更为严重,病死率更高,同时也存在其相应的临床特点。本研究旨在总结老年性胃石症的临床特点,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胃镜诊断胃石症患者36例。排除年龄未达到60岁的中青年患者、未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不全的胃石症患者、影像等其他方式可疑胃石症、未经胃镜确诊患者及出现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患者。最终选取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胃石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11例(36.67%),女性19例(63.33%),平均年龄为(67.82±8.81)岁。发病季节在秋冬季为24例(80.00%),在春夏季为6例(20.00%)。16例(53.33%)患者在发病前进食易形成胃石的食物,其中11例为进食山楂,4例为进食柿子或柿饼子,1例为进食生枣;余14例患者无明确进食易形成胃石的食物及药物病史。16例曾进食山楂或柿子等食物的患者发病时间分别出现在进食上述食物的2 d~3周。
30例患者除1例在无任何症状情况下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胃石存在外,余29例(96.67%)均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其中腹胀21例、腹痛24例、恶心17例、呕吐4例、贫血4例,黑便2例,入院后的便隐血试验无一例表现阳性结果。
胃镜结果:胃镜下所见胃石数量:单发胃石为24例(80.00%),2块胃石为3例(10.00%),3块及以上胃石为3例(10.00%)。胃石大小为3~13 cm,平均为(5.34±1.90)cm。在胃镜下观察,1例为胃部糜烂,22例为胃部溃疡,7例无胃部糜烂及溃疡。在22例存在胃部溃疡的患者中,其中8例为单发溃疡,5例为2处溃疡,9例为3处及3处以上溃疡。溃疡创面大小为3.6~0.6 cm,平均大小为1.66 cm。在22例合并溃疡患者中,溃疡部位分别为胃窦6例,胃角7例,胃窦及胃角7例,吻合口1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
既往病史:在30例患者中,高血压8例、冠心病5例、残胃4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3例、胃息肉2例、脑梗死1例、肾病1例、肠梗阻1例、甲亢1例、胆囊炎1例、食管炎1例、胆道肿瘤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肺结核1例;3例胃镜病理提示存在异型增生,13例患者既往无任何疾病史。
1.2 治疗方式 入院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禁食水或半流饮食,并予碳酸氢钠液每次60~80 mL日3次口服,配合以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抑制胃酸,铝镁加混悬液及(或)康复新液保护胃黏膜。内镜下碎石治疗的患者应用圈套器切割胃石;对于坚固胃石需多次碎石时,1例患者辅助应用鳄嘴型异物钳将其夹碎,再应用圈套器切割胃石,使其碎裂成小块,取出及自行排出体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统计描述()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进行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方式及预后 在30例患者中,11例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成功碎石,19例患者应用内镜下碎石治疗成功碎石。在19例经内镜下碎石患者中,内镜下治疗的次数分别为16例1次(占84.21%),1例2次(占5.26%),1例3次(占5.26%),1例4次(占5.26%)。在碎石器械使用上,除1例4次治疗患者在最后一次碎石时使用圈套器和鳄嘴型异物钳外,其余患者均使用圈套器将大块胃石碎成小块胃石,少数患者将小块坚硬胃石经口取出,多数患者需将碎裂后的小胃石自行排出。药物治疗时间平均为(6.82±2.08)d,胃镜下碎石治疗平均时间为(6.79±3.75)d,统计分析显示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55)。同时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临床特征发现,两种治疗方式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胃石数量、胃石大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30例患者中有11例通过药物成功碎石,药物碎石成功率为36.67%;19例药物治疗失败患者均通过1次或多次碎石治疗成功,内镜下治疗成功率为100.00%。对两种治疗方式成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 30例患者中,有1例在第1次胃镜检查时发现因存在十二指肠球部不全狭窄而导致胃石在十二指肠球的嵌顿,在碎石过程中将胃石脱至胃腔内进行碎石。另有1例在碎石约1 h后出现腹痛绞痛症状,当日腹部立位片提示不全肠梗阻,第2天自行缓解。余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出现。
3 讨 论
胃石症人群发病率为0.07%~0.40%,属于少见病。根据摄入物质不同分为四类:植物性胃石、动物性胃石、乳酸性胃石和药物性胃石[2-4],我国临床以植物性胃石最为常见。胃石的形成目前认为与胃正常生理结构被破坏、胃排空延迟和胃酸分泌减少等多种因素有关[5],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既往胃部手术史的老年人被认为是胃石症的高危人群。本研究4例(13.33%)为接受过胃部手术的患者。发病患者中以女性为主,好发时间为秋冬季,多为植物性胃石[6-7]。分析原因考虑为秋冬季是山楂、柿子成熟上市时节,每年此时期我院均可见因进食此类高鞣酸食物而导致的植物性胃石症的就诊患者。在胃石症患者中以老年人多见,因为老年患者本身易存在多种基础疾病,更易出现胃蠕动下降,胃排空延迟及胃部解剖结构破坏等情况,成为胃石症的高危人群[8-9]。同时,老年人感觉敏感性减退,可表现为无症状性胃石症,容易导致延误诊治。在老年性胃石症患者中多数的不适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及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临床表现难以与其他疾病鉴别,需借助胃镜等相关辅助检查确诊。由于胃石形成后在胃内对于胃黏膜的反复摩擦会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及出血,长期作用甚至会癌变。
胃石症目前治疗方式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包括开腹或腹腔镜手术)[10-11],如药物治疗中的抑酸剂及抗酸剂、促动力药、中药、消化酶治疗、发泡剂、可口可乐,内镜下碎石包括机械碎石、激光碎石、微波碎石法、高频电流碎石、电力液压碎石、热探头碎石法以及Dual-knife联合电圈套器[12-17]。本研究发现,对于老年性胃石症应强调早诊早治,当胃石在胃内并未出现肠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治疗效果好,治愈率近乎100%,使患者免于手术。同时,在胃镜下碎石中发现,胃石的硬度是决定治疗方式选择的一种重要因素,也与治疗次数相关。在胃镜下碎石发现,部分坚固胃石需要多次治疗,或其他器械辅助。在本研究的3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通过4次碎石治疗,最终获得治愈。第4次治疗时应用鳄嘴型异物钳将其夹碎,再应用圈套器切割胃石,最终将胃石粉碎取出。因为胃石症属于少见病,各医疗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选取适合器械。鳄嘴型异物钳对于圈套器不能成功分割的胃石,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在内镜下治疗的患者中,仅1例在碎石约1 h后出现不全肠梗阻,第2天自行缓解。考虑与碎石大小、胃石的粉碎程度相关。目前胃石粉碎的程度暂无相关标准,我们经验建议在碎石过程中尽量将胃石粉碎到直径小于2 cm,以防较大胃石排出时造成肠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综上所述,对于老年性胃石症患者应早诊早治,对于药物溶石失败者,内镜下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必要时可选择合适的器械辅助碎石,均可取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