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分析
2021-03-28卢美红肖嗣标
卢美红 肖嗣标
(1 三明市卫生健康药具服务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0;2 三明市康复疗养院,福建 三明 365000)
精神科是精神疾病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研究的重要场所,在精神病患健康维护、安全保障、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卫生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维权意识、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科护理及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因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使患者在入院治疗时,易受临床表现、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封闭式住院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潜逃、毁物、纵火、伤人、自残等行为,为科室临床护理带来诸多不安全隐患,威胁患者、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安全,降低科室护理及管理质量[1]。因此,有必要加强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在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应用下,排除安全隐患,尽可能减少护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我们从患者方面、护理人员方面、护理管理方面对精神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探究,针对性提出住院环境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健康宣教、院内资源合理配置、护理流程规范、护理制度完善、护理安全体系完善、护理人员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等措施,旨在有效排除护理安全隐患,降低精神科护理风险,维护护患双方权益,促进科室护理质量与管理水平提升。
1 精神科临床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分析
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影响因素进行归结,大致可分为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管理因素3个部分,具体表现如下。
1.1 科室收治患者因素
1.1.1 精神科收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等,在发病状态下常出现幻觉、妄想、多疑、烦躁、愤怒、狂躁等心理问题,产生自伤、自杀、损毁、潜逃、伤人、杀人等危险行为[2]。杨瑞芳[3]以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探究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结果显示16.25%患者存在自杀、伤人隐患,17.50%患者存在外走隐患,21.25%患者存在与病友、护理人员冲突隐患,45.00%患者存在坠床、跌倒隐患等。
1.1.2 多数精神病患者自制力缺陷,对精神症状缺乏正确认知,面对治疗与护理,容易产生抗拒,出现绝食、误吸、异物吞食、外逃、毁物、伤人等行为[4]。
1.1.3 精神病患者病情复杂,住院治疗时间长,诱发因素多,治疗效果缓慢,患者及其家属因缺乏认知,在长时间治疗中很容易对医院、科室护理人员产生怀疑、抱怨等情绪,严重者故意违反医院规定,挑剔护理人员行为与态度,为科室护理工作组织开展增加困难与安全隐患。
1.1.4 部分精神病患者由于社会的偏见,担忧住院治疗对自身形象、声誉、事业等产生不利影响,故对住院治疗依从性较差,常寻找各种机会外逃,不仅增加护理难度,也容易带来诸多护理安全隐患。部分精神患者面对自身发病时的不良行为,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担忧出院后被他人歧视,出现自伤、自杀等消极行为。
1.2 科室护理人员因素
1.2.1 护理人员短缺,工作负担重。面对近些年精神疾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病区收治患者数量增加,我院某病区常住患者每日可达到50~60人,但护理人员不足10人,导致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严重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降低护理人员工作热情,增加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加之,随着社会对医护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加,精神科医护人员流失率高,导致精神科出现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少的局面,不利于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贯彻落实,增加护理风险。
1.2.2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质量与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存在直接关系。精神科收治患者的特殊性决定护理人员不仅需具备输液、穿刺、服药等护理基本技能,也需掌握精神疾病症状处理办法、护患沟通技巧,具备应急处理能力、医护配合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等。从而能够有效解决患者冲突、自伤、伤人、外逃、拒绝治疗等问题。但当前多数精神科一线护士多为低年资护士,临床经验有限,综合能力欠缺,尚不能及时、科学、正确处理精神科患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护理风险[4]。
1.3 科室护理管理因素
1.3.1 为及时掌握患者健康状况,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实施精确个体化治疗,同时避免患者发病对自身或他人安全的威胁,精神科多采用封闭式管理办法进行患者管控。在该模式下应高度重视医院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如门窗不牢为患者潜逃创造条件;地面光滑导致患者摔倒;餐具、长毛巾、长窗帘等为患者自伤、伤人提供条件等[5]。
1.3.2 药物治疗是精神科治疗重要方法,但因患者不同,对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的敏感程度也不同,需加强患者药物安全管理力度。如对患者镇静需求缺乏了解,易出现过度镇静问题;如未及时区分患者用药不良反应与患者发病症状,易增加患者治疗痛苦,耽误治疗时机。此外,除药物治疗外,也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治疗、饮食治疗等,这就需要各部门有效沟通,如缺乏科学完善沟通机制,将引发部门支持冲突,增加护理难度与风险。
2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分析
2.1 改善住院环境,丰富患者生活,提高环境安全性、舒适性 在当前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积极发展康复医疗强国的背景下,精神病专业医院应抓住机遇,根据自身情况与发展需求,积极争取建设项目,不断改善精神病患者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合理封闭式治疗空间。如根据精神患者特征科学设计病房空间布局,合理安排检查室、治疗室、抢救室、监护室、病房位置,科学配置洗漱间、卫生间,安装精神科患者活动区域的门、窗、墙等,尽可能排除各种环境隐患[6]。根据病情,结合患者的体力,兴趣与专长,安排适宜的工娱活动,在活动中随时给予精神鼓励,热情辅导,以提高其兴趣。对一般患者宜安排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和简易的手工劳作。如观看电视、电影、文艺演出,散步、养护花草、清洁环境卫生等,使患者转移病态思维和放松思想情绪,感到自己有胜任工作的能力。
2.2 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健康宣教,提高依从性 健康宣教是提高患者及其家属依从性、配合度的重要方法,对患者及其家属方面的安全隐患规避与减少存在重要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之初,应秉承尊重、热情、真挚、诚信、关怀、理解态度对待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根据患者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心理状况、接受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育宣教方法(健康手册发放、知识讲座、多媒体讲解、微信推送等),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规章制度、精神卫生知识、安全管理模式等具有一定认知,使患者家属对患者病情状况、药物治疗方案、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危险等级等具有全面掌握,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患者家属护理配合度。必要时需要求家属陪护,使其能够理解、支持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约束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及投诉[7]。
2.3 合理配置院内资源,保证护理无缝隙衔接 医院面对工作量大与工作人员少的矛盾,应从降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保障护理人员身心安全角度出发,科学规划与配置院内资源。在此过程中,一要根据医院各科室实际情况、护理人员数量、护理人员年龄、护理人员工作经验、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合理调整护理人员岗位,安排精神科护理人员班次,满足病区24 h护理需求的同时,保证护理人员休息充足;二要促进其他工作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积极参与,通过工作人员彼此配合协作,分担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提高精神科患者突发事件处理质量和效率。
2.4 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建立完善有效的制度 精神科护理工作涉及内容众多,为保证各项护理制度、要求、措施落实准确到位,需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加强精神科护理及其管理制度建设[8-9]。如规范交接班流程,要求交接班时准确清点人数、仔细检查病房环境危险因素、认真检查各项抢救设备、准确记录患者病情变化等;规范病房巡视流程,要求在巡视过程中了解患者表现、用药后反应等,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上报医师处理;规范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流程,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遵循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与要求,对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价,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从而防止患者高风险行为、消极行为产生,提高患者护理安全水平[10]。对有消极和自杀行为的患者,应严加防范,安排在工作人员的监护下活动。加强巡视。巡视时要机智灵活的进行,巡视时间不要固定,以免患者掌握了巡视的时间而有计划地进行自杀、伤人等准备。
2.5 构建完善安全体系,加强细节监督与管理 明确各层护理人员职责,构建“护理部门+病区护士长+所有护理人员”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对精神科患者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精益性的安全防护。如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服药、活动、饮食、洗浴、家属探视等监管力度,避免患者出现藏药、冲突、潜逃、拒食、滑倒等问题[11-13]。
2.6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要保证各项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需加强护理人员教育培训,以丰富护理人员工作经验,提高患者安全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培养护理人员敬业精神,增强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根据不同时期患者特征运用科学护理方法进行护理风险预防。
3 小 结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较多,如何做好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和水平,最大程度排除临床护理不确定安全因素,是精神科工作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护理工作贯穿精神科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医院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分析,且在日常工作中,重视风险管控与质量管理,解决精神科护理安全问题。护理安全与风险的因果关系决定有效规避、消除、降低护理风险,需不断提高护理安全水平,故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中,应加强护理风险评价与管控体系建立,确保防范措施与精神科护理风险程度相匹配,甚至高于护理风险等级,从而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护理安全防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