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28查晓慧林月娟曾秀仁
查晓慧 林月娟 曾秀仁*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烧伤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强应激源,在创伤的极早期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巨大的创伤应激反应,患者会出现多种不适,导致循环和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如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心率加速、疼痛难忍等,这些情况一般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剧烈的持续性疼痛以及患者对于治疗以及后续的担忧,种种因素会导致烧伤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医学界一般认为心理状态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循环情况,因此烧伤患者的心理干预一直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既往临床对于烧伤患者多进行传统护理干预,此类干预多基于患者的自身能力进行,最终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受制于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问题,患者的心理问题大多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基于此,本文对比分析常规护理干预与心理护理干预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接收的烧伤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共计90例,依据患者入院编号的奇偶性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3∶22,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67岁,平均年龄为(39.63±7.63)岁。试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5∶20,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39.46±8.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详细内容,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经相关审批予以批准。②所有患者对本研究治疗方法均耐受。③所有患者均符合烧伤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伴有心理问题。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处于高危阶段者。④存在精神类疾病者,如精神意识障碍、交流不畅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基础的术前检查护理、术前准备干预、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试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后,对其基本情况予以细致的观察评估,向其介绍相关医护人员,拉近双方的距离,缓解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抵触心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喜好、社会关系、文化水平、脾气秉性、家庭经济状况、自身挫折耐受力、家庭支持状况、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结合患者自身病情以及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级,使用《烧伤患者心理评估表》进行评定,每3 h评估1次,每次评估后根据评定结果调整心理干预措施。②术前健康教育与情志支持,烧伤患者往往缺乏对烧伤这一疾病的了解,再加上烧伤带来的严重疼痛感,患者一般存在较为强烈的恐惧感,为改善这一情况需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烧伤的相关知识、治疗过程,明确自身处于治疗的阶段以及知晓治疗的预期,从而消除恐惧。③Ⅱ级烧伤患者需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指导患者通过减压方式进行自我减压,向患者展示手术的图册,提升信心,予以我院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辅导。④Ⅲ级烧伤患者需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家属和护理工作人员24 h陪伴在患者身边,随时与其进行交流,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予以患者适当的镇定剂,在清醒阶段向其不间断灌输正向情绪。⑤术后基础护理,术后患者清醒后,需对患者实施必要的镇痛护理,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若手术顺利则告知患者相关结果,并指导患者在术后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以转移其注意力,降低疼痛感。⑥术后对患者实施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Ⅰ级烧伤患者予以常规的心理安慰与疏导;Ⅱ级烧伤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护理工作人员需了解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依据原因进行开导,要求家属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干预;Ⅲ级烧伤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仅需要上述心理干预,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理情况,要求患者家属和护理工作人员必须随时陪伴患者,予以患者必要的镇定剂,放大宣传患者的恢复效果,促使其明显感知到自身的恢复情况,树立治疗信心[2-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定患者的心理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选取SF-36量表中的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社会功能、躯干功能为观察指标,单维度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比较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AS 评分为(51.37±4.27)分,低于对照组的(58.32±3.21)分(t=8.228,P=0.000);试验组患者的SDS评分为(51.39±3.93)分,低于对照组的(59.37±4.06)分(t=8.932,P=0.000)。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为(91.31±6.6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29±5.67)分(t=5.824,P=0.000);试验组患者的情绪状态评分为(80.31±6.1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3±5.99)分(t=7.589,P=0.000);试验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为(77.39±5.9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9±5.49)分(t=5.220,P=0.000);试验组患者的躯干功能评分为(79.64±3.6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69±3.51)分(t=8.656,P=0.000)。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中有20 例(44.44%)对护理表示满意,有23例(51.11%)对护理表示基本满意,总满意度为95.56%(43/45);对照组中有15例(33.33%)对护理表示满意,有21例(46.67%)对护理表示基本满意,总满意度为82.22%(37/45)(χ2=10.593,P=0.001)。
3 讨 论
现代医学一致认为烧伤患者的心理问题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的重点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烧伤患者的治疗往往包含心理护理干预,以充分的调节患者的负面情绪[5]。护理效果一般会受到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家属配合情况的影响。就烧伤患者而言,巨大的疼痛感再加上烧伤的应激反应导致此类患者的心理干预很难满足患者的需求[6-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术前心理干预可尽可能的使患者情绪趋于平稳,从而稳定患者的分泌和循环情况,为手术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术前情志支持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患者巨大创伤后的恐惧感;术后护理中,强化的心理干预可明显稳定患者的情绪,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恢复,以达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从而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9-12]。
综上所述,在烧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烧伤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的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