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疗纠纷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
2021-07-08廖细梅
鲁 杰 廖细梅
(孝感市社会福利和医疗康复中心精神科,湖北 孝感 432000)
医疗纠纷指的是在医疗服务期间,医疗机构和患者间所发生的各种矛盾总称。精神科是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与其他科室相比,其治疗方法及管理模式均有一定差异性,如不留陪护、封闭式管理等,加之精神科所接收的患者因受病症特殊性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1]。医疗纠纷的发生严重影响医患关系,从而给医疗机构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医院的声誉。本研究旨在探析精神科医疗纠纷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05年1月至2019年4月。其中,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精神科在未开展相关防范措施前的医疗纠纷事件有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9~59岁,平均(36.64±2.32)岁;有16例死亡。2014年7月至2019年4月我院精神科在开展相关防范措施后的医疗纠纷事件有8例,男4例,女4例;年龄21~68岁,平均(46.45±2.43)岁;有5例死亡。
1.2 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根据投诉对象与发生投诉原因开展统计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干预前后意外事件和责任心不强、诊疗技术和服务态度不满意及费用不合理等医疗纠纷原因类型发生率,以及对防范措施的制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疗纠纷原因分类 干预前意外事件和责任心不强、诊疗技术和服务态度不满意及费用不合理等医疗纠纷原因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医疗纠纷原因分类[n(%)]
2.2 防范措施 经对上述医疗纠纷原因类型的归纳整理,将医疗纠纷发生原因阐明,并从强化法律意识、责任心、相关专业技能及知识学习、服务态度、各项告知工作和相关科室安全措施完善等方面开展防范措施。
3 讨 论
3.1 精神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3.1.1 患者因素 ①从社会因素角度分析,因新闻媒体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医疗队伍和其影响力,当发生纠纷时患者不愿走法律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从患者及其家属角度分析,部分患者家属认为,把患者交给医院,医院便成为事实上的监护人,一旦有伤人、自杀和逃跑等问题出现,医院需全权负责,从而易导致医疗纠纷情况发生。②从病症本身因素分析,部分患者因受妄想幻觉支配以及对自身病症无自知力而发生跳楼情况,或部分患者由于抑郁情绪而自杀,部分患者由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发生猝死。
3.1.2 医院因素 ①因缺乏责任心而导致纠纷情况发生。由于当班护士缺乏对患者病情的了解,或巡视工作开展不及时,导致患者晚上自杀。部分患者在保护性约束时,自行解开约束带自缢而死;部分患者则因外出活动时护士未对患者认真看管而走失。②服务态度不佳,因未能详细告知或服务态度较差而引发医疗纠纷事件。③诊疗技术原因:部分医疗纠纷情况的发生是由于诊疗技术存在问题而导致,包括药物未能进行及时调整、诊断不明确等,未能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未向上级医师及时请示会诊[2]。④由于不合理收费而导致的纠纷:住院费用与患者切身利益具有一定关联性,其也是患者和其家属重点关心的问题。患者家属投诉医师开具不必要的检查项目,未进行心理治疗便收费,患者家属不理解对各种评定量表的收费制度。⑤医院设施问题:部分患者跳楼主要是由于安全设施不到位所致,或者窗户护栏受损未能及时予以维修,以及未安装防盗门等。
3.1.3 护理人员年龄因素 患者投诉医疗人员比例失衡,低年资医护人员所占人数较多,其原因是由于低年龄医疗人员缺乏经验,且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差;部分医疗人员由于年龄因素,易与患者及其家属发生冲突情况,从而提高医疗纠纷情况的发生率。
3.2 具体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开展
3.2.1 加强培训,提高质控意识 ①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包括《医疗质量考核质控分析会暨病历书写规范化培训》与《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要求全员参加。通过学习能进一步了解质控工作要求,在工作期间加强对照检查,规范诊疗行为,对医疗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科室应定期进行课内业务学习,每日1次,要求“人人参与、人人知晓”质控工作[3]。②健全三级质控组织:三级质控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科室质控小组、医务科与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病区质控小组由护士长和主任担任组长,护士与医师各1名任质控员。每周科内质控员应定期开展1次医疗质量检查,每个月医务科进行1次医疗质量考核,做好痕迹管理工作,保证质控工作落到实处。
3.2.2 加强医疗质量考核,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严格管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科室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由科主任担任,不断加强医疗核心制度的考核及落实。细化与修改《临床医疗质量考核评分标准》,保证考核的可行性、导向性与针对性。每个月三级质控组织开展医疗质量考核,以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每个月通报1次,科主任在例会上向科室进行反馈,科室负责人应对原因认真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由医务科予以追踪评价。每个月进行1次处方点评,综合分析不合理处方、不合格处方与大处方,根据考核对结果进行排名,并公示在医师群,从而有效提高处方质量[4]。加强医疗药占比管理,各临床科室应在规定范围内有效控制门诊、住院药占比。科室绩效考核应与药占比考核结果、处方点评和医疗质量考核相挂钩。
3.2.3 多措并举,保证医疗安全 ①严格执行急危重日报告制度,规避医疗风险。各临床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应于第一时间向医务科报送危重或疑难患者信息。对于危重患者,医务科可予以跟踪式管理,对诊疗经过与患者病情进行掌握,及时协调处理存在的问题与疑难病例,积极消除安全隐患,使医疗安全得到保障。②深入临床,加强夜间值守力量。每周“中心”领导都要参加≥2次的临床查房与交班工作,对临床工作动态全面掌握,为相关科室及时排忧解难。构建4级值班制度,包括值班医师和职能科室中层干部、行政总值班和住院总医师,每日有住院总医师和行政总值班医师对病房巡查,每周科主任夜查房,及时发现隐患,确保医疗安全。③风险意识加强,紧绷安全弦。由科主任担任临床科室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积极组织院内外专家会诊。另外,医院应定期组织讨论疑难病例的会议,对急危重和疑难患者的督导、管理与协调处理进行加强,从而使医疗安全得到保证[5-6]。④医疗安全大检查常态化,排除安全隐患。通过对《孝感市康复医院医疗安全大检查实施方案》的印发,各科室应设专人开展科内自查,医务科开展了1次拉网式安全大检查,对各临床科室核心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同时还检查了抗精神病类药品、急救药品与急救器械的保管情况以及急救设备应用情况,了解执行急危重症日报告制度情况,以及危急值的落实和管理情况,设问题清单整理存在的问题,敦促相关科室立行立改,开展销号管理,保证不留死角,使医疗安全得到保证。医疗安全大检查的开展主要结合了医疗安全大检查活动小组季度检查和科内月自查,确保工作机制的开展更具长效性[7-8]。⑤大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进一步促进临床路径的开展,经临床路径管理进行规范。通过设立临床路径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针对临床路径管理患者,应将信息登记工作做好,同时每季度定期总结临床路径管理情况,将痕迹管理工作做好[9-11]。⑥加强“三基”考核,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开展临床医师“三基三严”培训工作,每个月考核1次,并做好痕迹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临床医师体格检查技能考核活动,目的在于强化临床医师基本功,加强临床医师能力建设,对医疗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12-15]。
总而言之,经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与管理对策,从而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还能使各种护理差错发生率降低,对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出现纠纷情况,建议马上开展相应措施,将矛盾问题设法化解,使患者的伤害及痛苦减轻;同时,还要将对患者和其家属的思想工作做好,认真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便于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