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效果

2021-07-08曹爱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4期
关键词:静脉炎输液部位

曹爱红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临床在治疗新生儿疾病时主要采取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可避免对血管进行反复穿刺,减轻患儿的疼痛感,保护其血管,同时显著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负担[1]。但在留置静脉针期间,如果未能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就很有可能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对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不利影响[2]。为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充分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应及时找出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并认真做好护理干预工作[3]。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女各有35例、25例;日龄为1~17 d,平均(7.48±0.65)d;42例为足月儿,18例为早产儿。观察组中男女各有36例、24例;日龄为1~18 d,平均(7.51±0.67)d;43例为足月儿,17例为早产儿。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均成功留置静脉留置针,家属知晓试验,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危重疾病新生儿以及家属有精神疾病或交流沟通障碍的患儿。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常规穿刺,妥当固定留置针,合理控制输液的速度等。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对护理人员展开教育及培训 医院应对护理人员开展有关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治疗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教育及培训,使其充分了解静脉解剖状况与静脉留置针的结构与特点,能够准确评估静脉输液情况,合理选择穿刺工具,积极控制输液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全面掌握静脉炎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措施等,并熟练掌握穿刺部位的选择、穿刺方法、封管方法、留置针保护以及静脉留置针输液程序等操作技能。在培训结束后,还需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只有考核合格,方可对新生儿展开静脉留置针穿刺、固定及维护等护理操作。

1.2.2 选取合适的穿刺部位 对于新生儿而言,其血管条件通常不是很理想,护理人员应仔细评估其血管条件,尽可能选择回流通畅,弹性较好,便于穿刺及固定的上肢静脉,如股静脉与腋静脉等。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股静脉与腋静脉的管径较大,管壁厚,弹性好,且有着丰富的血流,能够承受持续输液治疗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再加上管壁较粗,在置入留置针后,导管虽然能够漂浮在患儿的血管中,但不会对其活动造成太大的影响,大大减轻了血管受到的机械刺激。如果患儿只能接受下肢静脉穿刺,则需将其下肢抬高30°左右。

1.2.3 采取恰当的穿刺角度 在穿刺时,以15°~30°的角度进针,向血管直接刺入,见回血后将角度降低,沿血管继续进针1~2 cm。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将针翼按压住,右手退出针芯,将针头与输液装置连接起来。

1.2.4 规范护理人员操作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开展静脉针留置、封管以及输液等操作,以有效预防细菌感染。在穿刺前严格洗手,用乙醇及碘酊对穿刺部位的皮肤、针柄等进行常规消毒,在穿刺成功后再次消毒并贴上3 M医用透明防水敷贴,同时将湿润烧伤膏涂抹在穿刺部位及周围。如果首次穿刺失败,则需及时更换留置针,并充分掌握留置针封管技术,减少封管次数。静脉针的留置时间尽量控制在3 d以内,最长不可超过1周。在拔针前,需用无菌敷料将穿刺部位覆盖住,轻压拔针后用胶布进行固定。

1.2.5 加强用药护理 对患儿输液药物的类型、浓度及配伍禁忌等进行充分掌握,并以此为依据,对滴速进行合理调整。另外,在为患儿输注刺激性或高浓度的药物后,需用生理盐水冲管,确保血管壁内无药物沉积;在连续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应向患儿输注非刺激性的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然后再输注刺激性较大的液体。

1.2.6 加大巡视管理力度 在留置静脉针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大巡视管理力度,仔细观察其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或局部反应等情况,一旦发现穿刺部位有液体渗出,并渗入至皮下组织时,应立即拔针,并在另一侧肢体建立新的静脉通路。在为患儿淋浴时,应注意用保鲜膜包住留置针,以免被水沾湿。在用留置针对患儿展开输液治疗时,可用小型热毛巾热敷穿刺部位,通过热疗的方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加强新陈代谢功能,进而有效增加患儿的局部抗感染能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可分为3个标准:如果穿刺部位未出现红肿、水肿或疼痛的情况,无硬结,静脉也未发生条索样变化,为Ⅰ级;如果穿刺部位存在局部红肿、水肿或疼痛的情况,无硬结,静脉出现条索样变化,为Ⅱ级;如果穿刺部位出现明显的红肿、水肿或疼痛的情况,有硬结,静脉出现条索样变化,则为Ⅲ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Ⅰ度、Ⅱ度及Ⅲ度静脉炎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15.47±3.4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52±5.08)d(t=6.854,P<0.05)。

表1 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的患儿家属分别有42例、16例、2例,护理满意度为96.67%(58/60);对照组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的患儿家属分别有32例、17例、11例,护理满意度为81.67%(49/60)(χ2=8.570,P<0.05)。

3 讨 论

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及使用均比较简便,可避免对静脉进行反复穿刺,有效保护了患者的血管,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因而被广泛应用在长期住院治疗及持续静脉输液治疗中[4]。静脉留置针的导管是由特殊生物材料制成的,光滑且柔软,不容易打结,且会随着血管而弯曲,不会对患者的活动造成太大的限制。但随着静脉留置针的推广,静脉炎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了不利影响[5-6]。

对于新生儿而言,其机体免疫力较低,对外界物质的敏感性非常高,静脉壁修复能力比较低下,抗感染能力不高,因而在接受静脉留置针治疗的过程中发生静脉炎的风险也更高。由于新生儿头皮静脉以及颞部血管较为细短,因而更易发生炎性反应。此外,低体质量儿以及早产儿等新生儿,其机体免疫力更低,再加上表皮痛感反应较差,当发生炎性反应时,往往难以及时察觉到,因而易被医护人员及家属忽视,进而加重了静脉炎症状,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患儿家属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在综合护理干预过程中,通过对护理人员展开教育及培训,能够使其充分掌握静脉留置针治疗的相关理论知识,促进其留置针穿刺、固定及维护能力的提高,确保选取合适的穿刺部位,采取恰当的穿刺角度,在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反复穿刺对血管内壁造成的机械性损伤,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8-9]。通过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可确保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开展各项操作,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应用3 M医用透明防水敷贴进行固定,可发挥第二层固定的作用,防止皮肤损伤,此种敷料防水、防菌性强,且透气性能好,能够在患儿的皮肤上形成一层保护膜,还可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与清洁,避免出现细菌感染;通过将湿润烧伤膏涂抹在患儿穿刺部位及周边皮肤,可发挥软化血管、镇痛解痉以及抗感染的作用,并在皮肤的表面产生一层药物保护膜,防止细菌的侵入,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适当延长,避免出现静脉炎。此外,在静脉针留置期间,通过对输液速度的合理控制,特别是刺激性的、高浓度的药液,能够将患儿血管壁受到的药物刺激作用大大减轻,在结束输液治疗后,立即冲管封管,可有效避免药物在血管壁沉积;通过加大对静脉针留置期间的巡视管理力度,可及时发现患儿有无红肿、渗液或局部反应症状,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建立新的静脉通路,从而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0-15]。

综上所述,对于采取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新生儿,通过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缩短其住院时间,提高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静脉炎输液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颈枕输液袋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