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效果及对患者咀嚼功能的影响

2021-03-28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4期
关键词:缺牙义齿先天性

王 岩

(锦州市口腔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在牙科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先天性缺牙,其主要发生原因是患者牙齿数目异常,多见于第二上颌前磨牙和侧切牙发病。先天性缺牙又被称为牙齿数目不足,是指在牙胚形成过程中未能发育和未形成牙齿的,或是在牙胚发育早期即牙蕾形成期的先天性异常。先天性缺牙的早期临床特征并不十分明显,需及早发现和治疗[1]。先天性缺牙患者牙齿发育不全,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流造成不利的影响,患者会产生自卑和不安的情绪。口腔修复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还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升修复后美观度,消除负性情绪,改善患者心理健康。为了评价先天性缺牙患者采用口腔修复治疗对于患者咀嚼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我院接诊的78例先天性缺牙患者展开以下调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接诊的先天性缺牙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奇偶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9例患者接受常规正畸治疗,观察组39例患者接受口腔修复治疗。对照组中女20例、男19例;年龄最小者为18岁,年龄最大者为47岁,平均(29.34±3.49)岁。观察组中女21例、男18例;年龄最小者为17岁,年龄最大者为46岁,平均(29.89±3.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③治疗资料完整。④牙齿缺失1颗及以上。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和心功能疾病的患者。②妊娠期和哺乳期者。③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④非口腔修复治疗者。⑤非先天性缺牙患者。⑥中途放弃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正畸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保证口腔内上下牙列排序整齐,保证牙齿覆盖满足正常的生理位置,调整患者基牙、中线和磨牙之间的关系[2]。观察组患者接受口腔修复治疗。①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影像学检查患者的口腔内容,掌握患者的口腔中是否存在牙轴倾斜和牙齿错位的情况,通过X线片的检查结果明确患者的缺牙的数量和具体的位置。②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X线片检查结果,依照患者的牙列缺失位置和数量,为患者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牙齿脱落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标准直丝弓和方丝弓对患者进行正畸技术治疗,然后根据丝弓进行加工,主要是牙齿之间的间隙,对上下颌骨的弓状状态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线条的规律性。③采用固定矫治器矫正患者的倾斜、扭转和错位牙,保证患者的牙列整齐,调整患者的牙齿位置,处理缺牙间隙。④明确义齿间隙和种植的位置,取模制作义齿并进行试戴,检查上下牙齿之间的吻合度。在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采取修复措施[3]。告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嘱患者禁食辛辣和生冷的食物,保持牙齿清洁,多注意休息。

1.3 观察指标 ①咀嚼功能评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咀嚼功能,包括固定义齿的稳固度、异常度、固定义齿的自愿程度、咀嚼食物情况、食物选择的影响、能够进食的食物类型、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咀嚼功能评分总分为28分,分数与患者的咀嚼功能呈正比。②语言功能评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语言功能,总分为15分,分数与患者的语言功能呈正比。③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价内容包括患者牙齿整齐,前牙覆牙正常,修复后美观度显著提升,无不良反应,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治疗后无异常反应,经过X检查无根尖吸收。根据以上指标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咀嚼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的咀嚼功能评分为(4.39±0.62)分,对照组的咀嚼功能评分为(4.47±0.58)分(t=0.7292,P=0.4681)。治疗后,观察组的咀嚼功能评分为(9.48±1.20)分,对照组的咀嚼功能评分为(7.28±0.83)分(t=9.4162,P=0.0000)。

2.2 两组语言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的语言功能评分为(5.46±1.22)分,对照组的语言功能评分为(5.48±1.31)分(t=0.0697,P=0.9446)。治疗后,观察组的语言功能评分为(9.22±0.56)分,对照组的语言功能评分为(7.28±0.67)分(t=13.8743,P=0.0000)。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无效1例(2.56%)、有效15例(38.46%)、显效23例(58.97%)。对照组无效9例(23.08%)、有效16例(41.03%)、显效14例(35.8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76.92%(χ2=7.3412,P=0.0067)。

3 讨 论

先天性缺牙是口腔医学中的常见疾病。先天性缺牙与遗传和非遗传因素有关,非遗传因素是由于自身激素的变化,导致女性染色体发生改变,继而诱发该疾病[4]。先天性缺牙容易导致食物残留在患者的牙间隙和缺失牙列之间,进而导致口臭以及牙周炎等系列口腔问题。牙齿缺失后会损害牙齿的完整性,如果长时间不修复牙齿,相邻的牙齿会因为失去支撑和约束而变得倾斜,易造成咬和功能紊乱。此外,患者由于缺牙,牙槽骨正常咬力的生理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牙槽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用性萎缩,给修复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牙齿缺失后会导致食物嵌塞,使食物嵌塞进这些缝隙,造成口臭、蛀牙、牙周病等口腔疾病。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近年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饮食结构和水平出现变化,口腔疾病患者人数不断上升,口腔修复术应运而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口腔矫正得到了临床的高度认可,对于改善患者外貌和语言功能至关重要[5]。先天性缺牙高发于牙蕾形成期,但发病机制不明确,现阶段主要采用正畸治疗。常规正畸治疗是基于附近残留的牙齿,在基牙预备过程中连接装置将假牙放置在缺失牙齿的位置,以改善其生理功能。但这种处理方法会增加基牙负担,引起其他问题。假体不能恢复患者牙齿的美观程度,因此美观程度不能达到患者的理想状态,这也影响了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

口腔修复治疗是利用人工装置修复各种缺失的牙齿及其辅助组织,维持其相应生理功能的临床医学。口腔修复学的任务是研究口腔牙齿,下颌面畸形病因、机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使用各种人工植入物修复、改善,恢复和改善其解剖形态,长期维持其生理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6]。口腔修复联合正畸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修复治疗方案,通过更重矫正器对患者的牙齿和面部骨骼进行调节,帮助其恢复到适当的位置,以此平衡口颌系统,达到修复治疗的目的。口腔修复治疗是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为患者制订修复计划,改善患者的口腔功能和临床症状,提升美观度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口腔修复治疗使用的是与人体相容性好的材料作为缺陷牙龈,以保证基桩的牢固性,提高与骨的结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萎缩。口腔修复治疗与常规修复治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满足牙科治疗的原则,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咀嚼能力,保证患者的牙齿美观,同时提高稳定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先天性缺牙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口腔修复治疗可以更好的帮助患者改善其牙列整齐度,调整牙间隙,为义齿的种植提供良好的环境,还可以降低口腔义齿种植中出现的不良外观形象,更好的促进患者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恢复[7-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语言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先天性缺牙患者采用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

猜你喜欢

缺牙义齿先天性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体检者口腔健康检查与结果研究
缺牙后,可以不管吗?
缺牙不补祸及邻牙
种植修复与固定义齿修复对牙列缺损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
三种精密附着体在活动义齿中的临床应用
老年人活动义齿及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应用
活动义齿与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修复中的疗效对比分析
加入“缺牙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