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效果探讨
2021-03-28张敏徐珑马大程张银善郭宗培
张敏 ,徐珑 ,马大程 ,张银善 ,郭宗培
1.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神经外科,北京 100192;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70
重型颅脑损伤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交通事故与意外导致的重型颅脑损伤发生率逐年递增。目前临床常通过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疾病,其中大骨瓣减压术创伤性大,部分患者治疗后依旧存在神经功能缺陷,导致整体疗效欠佳。随着医疗技术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术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的出现,给此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是在大骨瓣减压术的基础上改良而来的,临床研究发现,这种手术具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持续、缓慢降低颅内压力。为进一步了解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的临床使用价值,现将该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13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传统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控制性阶梯式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的临床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130 例于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化原则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 34 例,女 31 例;年龄 20~74 岁,平均(45.26±5.95) 岁;致伤原因:19 例高处坠落伤,38 例车祸伤,5例头部击打伤,3 例其他;血肿与脑挫伤体积 (39.35±11.46)mL;术前 GCS 评分(5.28±2.27)分。试验组男 36例,女 29 例;年龄 21~73 岁,平均(45.71±5.42)岁;致伤原因:20 例高处坠落伤,37 例车祸伤,6 例头部击打伤,2 例其他;血肿与脑挫伤体积(40.02±10.97)mL;术前GCS 评分(6.00±2.01)分。两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和致伤原因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研究对比要求。
纳入标准:病情需要必须行单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手术者;患者经头颅CT 扫描等检查后病情确诊,与《神经外科诊疗规范》[1]中有关诊断标准相符,入院时GCS 评分3~8 分;出现脑肿胀、脑出血、颅内单发或多发血肿等表现;满足手术治疗适应证;患者监护人对研究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原发性脑干损伤者;伴有休克、重要脏器衰竭与严重复合伤;肝、肾功能不全者;存在颅内感染病史、 伴有恶性肿瘤者;损伤发生后心跳呼吸骤停者、治疗依从性低下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常规开颅,钻孔,测颅内压初压。去除标准大骨瓣,将颅内压监测探头放置在骨窗边缘硬膜上切口部位,再将硬脑膜呈放射状剪开,清除颅内血肿及失活的脑组织,若颅内压控制不佳,则将颞叶或(和)额叶非功能区脑组织切除扩大内减压,侧裂处放置硬膜下引流管,采用颞肌筋膜或人工硬膜修补缝合硬膜,最后关颅。术后保留颅内压持续监测。
试验组给予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切开额颞顶部头皮,快速剥离骨膜,于血肿处颅骨上钻孔,将硬膜切开,于硬膜下放置颅内压监测探头,以达到测压的目的,为初步减压,需将部分颅内血肿和血性脑脊液控制性放出;将骨瓣去除,咬骨钳咬除蝶骨嵴,静推20%甘露醇 (国药准字 H35020496;规格:250 mL∶50 g/瓶)250 mL,40~80 mg 呋塞米(国药准字 H37021056;规格:2 mL∶20 mg×10 支/盒),由麻醉师增加吸氧浓度和过度换气(30 min 适宜),使颅内压降低,再在硬脑膜下发蓝处分别剪开几个小口,待血肿缓慢放出后再在外侧裂硬膜上,呈弧形剪开,由外侧裂处放置颅内压监测探头至颅底,深度>2 cm,使外侧裂处血性脑脊液和周围血肿缓慢放出,以达到逐渐降低颅内压的目的;若颅内压降低<20 mmHg,再将硬脑膜放射状切开,对颅内血肿、失活脑组织仔细进行清除。如有必要,可行内减压操作,将部分颞极、脑组织切除;若颅内压控制效果仍不理想,则切除额叶或颞叶非功能区脑组织,以扩大内减压,若颅内压监测提示持续<20 mmHg 后,则通过减张修补对硬膜进行缝合。若颅内压控制依旧不理想,或出现急性脑膨出,则复查颅脑CT,排除远隔或其他部位新发颅内血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2 周ICP 水平;观察术后并发症:迟发性颅内出血、术后脑梗死和术后脑膨出;观察手术效果:术后3 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参考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2]评价临床预后,良好:5 分;中度残疾:4 分;重度残疾:3 分;植物生存:2分;死亡:1 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分析
对照组手术用时为(122.00±9.02)min,术中失血量为(129.61±3.99)mL,术后 2 周 ICP 水平(218.55±10.14)mmH2O,试验组上述指标分别为(90.24±8.13)min、(105.02±3.61)mL、(192.30±11.19)mmH2O。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86、36.845、14.015,P<0.001)。
2.2 术后并发症分析
对照组术后出现3 例脑膨出,6 例迟发颅内出血和3 例脑梗死,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46%,试验组术后出现1 例脑膨出,2 例迟发颅内出血和1 例脑梗死,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61,P=0.033<0.05)。所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对症处理或行二次手术处理后得到控制。
2.3 临床预后分析
试验组良好21 例,中度残疾27 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生存3 例,死亡1 例,患者存活率为98.46%(64/65);对照组良好 19 例,中度残疾 25 例,重度残疾8 例,植物生存 5 例,死亡8 例,患者存活率为87.69%(57/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8,P=0.038)。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指的是严重脑挫裂伤、颅内出血、脑干损伤和广泛性颅骨骨折等,此类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头痛、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且大部分患者昏迷时间>6 h,经临床检查提示存在典型神经系统阳性体征[3]。有学者研究指出[4],颅脑损伤始于致伤外力作用于头部引起的脑膜、颅骨、脑组织与脑血管等机械形变,而损伤类型取决于机械形变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部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于跌落伤、车祸伤等,严重程度高,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
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多以手术为主,其中最常见的手术类型为骨瓣减压术,尽管这种手术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术后并发症多[6]。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陈达健等[7]研究认为应快速清除血肿、坏死病灶,使颅内压降低;但李俊丽等[8]研究中指出血肿快速清除后,极可能导致颅内压降低速度过快,从而增加迟发出血、脑膨出等风险,故建议逐步清除颅内血肿,使颅内压得到控制,脑灌注降低。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合理控制颅内压,防止突然失去填塞效应而引起板障出血、血管损伤等情况,可使迟发颅内出血发生率大大降低;另外,硬膜外进行逐步多处以及分次剪开,能逐步降低颅内压,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研究中,试验组手术时间 (90.24±8.13)min 与对照组(122.00±9.02)min 对比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105.02±3.61)mL 与对照组 (129.61±3.99)mL 比较明显减少、术后 2 周 ICP 水平 (192.30±11.19)mmH2O 低于对照组(218.55±10.14)mmH2O(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5%与对照组18.46%对比明显降低(P<0.05),表明试验组所用术式疗效更理想,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控制术后并发症。王星等[9]研究中对91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1.47±0.43)h、术中出血量为(103.1±29.8)mL、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89%,与该研究结果比较一致性好。推测原因可能在于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进行分阶段减压操作,能防止快速降压而引起相关并发症;另外,这种逐步减压方式还能避免损伤,治疗安全性高,能提高预后,使患者术后更快康复。研究发现试验组存活率高达98.46%,高于对照组87.69%,进一步说明试验组采用的术式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原因可能是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降低,还能开放术野,避免脑干受压,从而帮助患者获得理想预后。与大骨瓣减压术相比,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的优势有:①控制阶梯式减压能避免硬脑膜剥离,防止或减少迟发颅内血肿[10];②硬脑膜多处、分次剪开,能预防局部“脑蕈”形成[11];③不会使脑组织出现明显快速移位,也可避免脑血管进一步出现牵拉、变形、扭曲,在减少脑梗塞发生中有积极作用[12];④能降低颅内压减速,防止颅内压剧烈变化,减少或预防术中恶性脑膨出。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安全高效,能有效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