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饲料产业绿色转型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2021-03-28作者朱爱孔农雄机何芳宋乡圆易涛乐欧露芳魏美娟黄三妹谷佳璐韩笑笑
◆作者:朱爱孔 农雄机 何芳 宋乡圆 易涛乐,4 欧露芳 魏美娟 黄三妹 谷佳璐 韩笑笑
◆单位:1.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3.广西南宁市隆安生态环境局;4.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创新降低畜牧能耗增量,增进畜牧全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向消费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畜牧产品保障居民食品安全,做到产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我国当下急需解决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息息相关。对于大农业而言,突出反映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不充分。迫切需要统筹城乡协同发展,重视传统的种植业与畜牧业良性互动,为市场创造高品质的农牧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产业内的联动,还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牧产业经济发展。饲料业作为连接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桥梁,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在粮食安全大背景下的饲料用粮的原料能耗总量与饲料工业能耗强度“双控”行动的实施。当下和未来国家环境规制的措施会越来越严厉,农业产品生产与消费结构的不均衡,畜牧产品消费观念的变化,迫使饲料产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于法稳等,2021)。经济“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饲料工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带动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实现“双控”目标,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饲料产业创新驱动,从农牧全产业链的源头来推动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保障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
1 消费视角饲料产业现状分析
1.1 饲料成本的增加,加剧畜牧产业的波动
饲养成本的增加,导致畜牧产业整体的不稳定。自2020 年以来,饲料成本受新冠疫情、中部产粮大省河南、山西等省份极端天气影响、“双控”压力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外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了大宗的玉米、豆粕、鱼粉等饲料原料进口价格。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前三季度猪饲料生产总量为9508 万吨,相较2020 年同期的5848 万吨增长幅度达到63%。在价格方面:2021 年的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饲料的价格分别为3.45 元/公斤、5.22 元/ 公斤、4.80 元/ 公斤,2020 年前三季度同类别的饲料价格分别为3.04 元/ 公斤、4.84元/公斤、4.63 元/公斤,2021 年前三季度“三料”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分别为13.5%、7.9%、3.6%,而配合料的比例更是占到了整个饲料销售量的90%左右。考虑到豆粕和玉米价格因素,13.5%的价格涨幅对下游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成本转移压力。
饲料产业的定价方法一般采用成本加价的定价策略,即可预测的低毛利率水平。而成本结构层面,饲料原料成本占到饲料总成本的90%左右。对于饲料原料内部而言,能量类原料玉米约占到60%,蛋白质类原料的豆粕约占到20%。今年10 月份玉米收储价格接近3000 元/吨,相较去年每吨上涨了400 元左右的幅度,46 豆粕更是接近4000 元/吨,较去年每吨增长了800 元左右的价格。饲料交易价格的增加直接转移为下游饲养成本的增加,而现阶段,畜禽养殖市场销售行情整体低迷,造成了不匹配的产业供需模式,加剧了畜牧产业的不稳定态势。
1.2 饲料产业与畜牧养殖的盈利均出现下滑
2021 年饲料产业出现了增产不增效,养殖行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以占工业饲料生产值重要地位的猪饲料为例,2021 年生猪产能逐步恢复,按照行业长期看母猪,短期看生猪的规律进行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1-9 月份,我国可繁育母猪存栏量为4459 万头,超正常存栏保有量的10%;生猪存栏量已经达到4.38 亿头,远超2019-2020 年非洲猪瘟时期的全年环比量,达到疫情前2017 年的全年总产量;市场生猪屠宰量同比增长60%左右,而10 月份市场猪肉价格也比1 月份降低了60%左右。
传统意义上生猪存栏量的增加会带来饲料需求的增加,推进饲料工业增收增效。但是由于下游畜牧产品市场的低迷,上游原料供给的紧张,增收不增利,成为当下饲料产业与畜禽养殖的现状。在企业盈利方面,原料价格的增幅远大于饲料售价的增幅,生猪养殖的成本已经由往年的6~7 元每斤涨到今年的8~9 元每斤,而第三季度活猪(中等)收购均价为14.93 元每公斤,养猪毛利已经低于盈亏临界点。
以行业最具代表性的龙头企业新希望(股票代码:000876)对外公布的2021 年半年报数据为例,其饲料产业收入为328.27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5.34%;成本为305.56 亿元,成本同比增长46.58%;毛利率为6.92%,毛利率同比降低0.95%。下游生猪养殖产业2021 年上半年收入为101.82 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6.55%,成本为108.41 亿元,成本同比增长171.85%,毛利率为-6.47%,毛利率同比降低49.07%。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农产品供给紧张,导致饲料成本上涨,畜禽养殖成本增加,猪肉产能供给过剩,价格低迷,产业内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1.3 食品安全与“禁抗”后的饲料产业绿色转型
“无抗”是饲料产业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减少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维护动物源头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2019年7 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明确规定“自2020 年1月1 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2020 年7 月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促生长类抗生素。
根据“禁抗”后近一年的观察,“禁抗”后短期内可能会减缓动物生长速度,料肉比小幅度增长,饲养成本受用药成本和饲料投入的增加而增加,饲养动物的成活率在短期内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整体处于可控可防状态。行业环境要求“禁抗”行动的全面展开,纵观西方饲料工业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进程,这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饲料产业如何通过技术研发,发展“替抗”产品成为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
1.4 反刍类草食畜牧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分析,牛羊肉年均需求产量为1144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73%。2018-2020 年,我国牛奶产量分别为3074.56 万吨、3201.24 万吨、3440.14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5.8%。
从消费结构趋势分析来看,反刍动物类草食畜牧产品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畜牧产品消费结构转变,将继续推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的“粮改饲”三元结构调整。此外由于反刍动物具有较低的蛋白需求,可以缓解以猪肉为主的耗粮型饲料对玉米、豆粕类短缺粮食产品的依赖,降低草食畜牧业的饲养成本。2021 年4 月份,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实施粮改饲,全国范围内每年落实“粮改饲”面积1500 万亩,补助收储优质饲草4500 万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粮改饲政策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农业秸秆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分散了畜牧业过分依赖养猪业的产业风险,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开辟了新的农业经济增长路径。
2 饲料产业绿色转型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
2.1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添加剂食品安全、畜禽粪污引起的土地、水流与空气的污染、粮食安全与饲用粮的矛盾等问题。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需要反思对社会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饲料产业作为畜牧业的源头产业端,瞄准市场需求做好供给侧的高品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形成全产业链(种植业-饲料加工业-畜牧养殖业)的分工协同、优势互补、利益联结的共赢产业振兴一体化发展模式,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探索。
具体而言,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消费市场不能仅靠恶性的低价竞争来刺激养殖需求获得市场占有率,而是要通过技术研发来适应市场对畜牧产品的需求,释放饲料产业新需求的增长,提高供给质量与需求潜力,达到饲料产业绿色需求牵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饲料产业聚焦产品研发,拓展饲料产业上下游的供产销服务链条。
在协调发展方面:协调畜牧产业内各链条的良性互动,在上游原料供给端做好原料供给的质量安全与渠道安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达到能耗总量与能耗强度的“双控”目标。在下游养殖环节切实关注养殖需求,重视产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以高品质供给提升养殖环节利润增加。在饲料产业绿色发展方面: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坚持绿色供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蛋白、无抗、酶制剂等前沿的饲料技术,重视动物饲养人性化研究,平衡好动物营养与免疫的关系,完善饲料产业绿色发展的行业准则。
在开放发展方面:做好双循环下的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的产业理念,对于饲料原料进口尽可能避免单一依赖于某单一国家的蛋白质与能量原料供应模式,采用多渠道模式,分散贸易摩擦带来的原料供给风险,缓解资源禀赋条件下的国内饲用粮供给压力;在国内推进玉米、豆粕替代方案的规范化与可行性研究,维护饲用粮供给安全。
在共享发展方面: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做好饲料产业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饲料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研发合作来推进产业内的共同进步,也可以通过与专业院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融合性的应用性研究。
2.2 饲料产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必然选择
饲料产业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饲料产业的供需均衡,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产业绿色发展道路。产业绿色转型就是要解决好供给侧“长期的质”与需求侧“短期的量”的问题。
产业供给侧就是从供给端入手,通过优化饲料产业内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产业需求侧管理主要侧重于市场需求与创新投资。长期以来,我国饲料产业以高速粗放式发展为基础,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产业政策规范性约束,忽视“量”的管理必将影响“质”的提升。饲料产业目前一方面主要的蛋白质原料依赖进口产业整体盈利水平微薄,另一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且生产滞后于需求的变化,造成供给与需求出现错配(朱爱孔等,2021)。
原料供给侧,在国家粮食安全层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的开展。针对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疫情的蔓延、国际贸易摩擦、国内的极端天气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口粮刚性需求的增长受制与耕地、环境资源约束的多重压力。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对饲料产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饲料产业推广玉米豆粕替代方案,加快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提高蛋白利用率,降低反刍动物饲料中的精饲料用量,增加饲草供应,为饲料产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饲料产业要用改革的方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视起市场需求管理,提高生产供给对畜牧产品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饲料产业绿色转型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重视需求侧方向和方法的管理,实现饲料市场需求牵引产业供给,产业供给推动需求平衡的畜牧产业链条的整体高质量发展。
3 消费视角下饲料产业绿色转型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与建议
3.1 完善政府能耗双控产业政策,做好低蛋白日粮饲料的推广
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与日俱增。饲料产业除了具备基本的商品属性外,在国家战略层面还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针对饲料能量、蛋白质类原料国内产需结构不匹配,进口受国际市场不稳定的影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今年4 月份发布了猪鸡饲料玉米豆粕替代方案,明确提出了配置基于可利用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在技术层面,华南农业大学学者宋博等(2020)研究提出低蛋白日粮技术可以利用氨基酸来减少蛋白质原料的使用量,并且不会影响动物生长性能,还可以增加氮元素的吸收,降低畜禽粪污的排放低蛋白日粮技术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氨基酸类饲料原料的上涨也成为近期制约低蛋白日粮技术实施的因素。产能方面,根据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氨基酸年产量丰富,其中赖氨酸和苏氨酸除了满足内需外,还大量出口。然而今年随着能耗双控政策“拉闸限电”的实施,不少化工类企业宣布停产减产,氨基酸类饲料原料供给紧张导致价格暴涨,低蛋白日粮技术的应用受到影响。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主要从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出发来积极应对。
宏观层面,能耗双控其实与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降低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但是能耗双控在应用上避免一刀切似的拉闸限电,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要做好统筹兼顾分类施策。对于饲料工业氨基酸类原料,关系到低蛋白日粮技术的推广,双控的目标不能限制其良性发展,而是要精准化施策,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与市场供需因素,以能耗用量与能源产出为重要评价依据(陈发明,2021)。通过政策引导、政策扶持、横向补偿等能源政策杠杆,激发节能减排的动力,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产品成本。此外,地方政府应该遵循国家发改委《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要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直接干涉造成原料市场波动与产业发展停滞的困境,积极探索有益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性政策与约束性政策。
市场层面,面对市场新的需求导向,饲料产业应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牵引供给与需求利益共同体的有效链接,大农牧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饲料产业而言,瞄准市场低蛋白日粮饲料的推广与开发,在做好植物蛋白营养的实质与能量蛋白质氨基酸平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生长习性,关注功能性氨基酸在低蛋白日粮中的技术研发。在消费领域,做好养殖户对低蛋白饲养认知引导,推进低蛋白日粮技术的科学饲养推广与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贡献饲料产业的责任与担当。
3.2 以饲料产业内涵式绿色转型,增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禁抗”对整个饲料产业来说都是一次发展的机遇,也是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保障。饲料企业的竞争必须由依赖抗生素同质化的价格竞争转向研发软实力培养与产品市场适应性的竞争,做好饲料产品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动物食品营养科学配比,缓解规模化养殖动物机体免疫的脆弱性,做好“原料安全-营养免疫协同-替抗研发”的利益共同体建设,以饲料研发软实力的绿色内涵式发展来提升畜牧业自身硬实力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更加重视饲用原料的安全监测,保证玉米、大豆等原料质量安全,在生产工艺上尽可能选用膨化、酶解、熟化、发酵等灭菌安全工艺,增加有利于动物肠道消化的纤维源,增加小麦、谷物、高粱等替代性原料,缓解玉米供应压力。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提高饲料植物纤维含量水平,增强饲料产品适口性,实现营养与免疫的均衡。
无抗研发方面,重视酶制剂技术的应用,加大相关的研发投入。酶制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促进营养的消化,提升营养元素的利用与吸收。“替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抗生素的促生长作用,通过营养元素的有效吸收来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健康,减少重金属排放对土壤的污染。研发过程中,要根据需求做好不同酶制剂的功能性开发,通过非淀粉多糖酶(NSP)和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外源的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等酶制剂的功能性细分,做好酶制剂在饲料领域的应用,增进动物营养元素吸收率,减轻动物消化与排泄负担,进而改善生态环境(黄强等,2020)。以酶制剂与饲料产品的融合,挖掘酶制剂的应用价值,更好地以现代健康生物技术引领饲料产业绿色转型。
3.3 坚持政策引领,推动“粮改饲”草食畜牧业发展
“粮改饲”是种植与饲养绿色转型实现农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农业种植角度减少了玉米收获、脱粒、运输、加工等环节的交易成本,解决了农业秸秆无法消耗的困境。经济效益方面,玉米整体青贮每亩可以为农民增收300 元左右。养殖端,饲料的营养成分更加全面,牛羊反刍动物饲料成本下降10%左右,肉类品质更加健康鲜美。此外还可以带动农村种植模式的调整,调整传统玉米种植结构,发展适宜草食畜牧业的青贮玉米,实现农民增收、作物增产与饲养增效。在“粮改饲”政策积极引导下,积极推进饲料产业绿色饲养转型,做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于饲料企业而言,可以拓展饲养服务业务,获得养殖户的信任,赢得品牌价值,为反刍饲料的销售获得协同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增值增效。具体来说,“粮改饲”道路上,饲料企业可以发挥自身已有产业技术优势,做好青贮玉米品种与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的配比指导,做好第三产业技术服务型业务的拓展。对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苜蓿草各成长期蛋白质含量、动物食用后的消化指标等搭建科学的体系,因地制宜地构建区域性青贮评价体系,制定合适的青贮时间规范。粮改饲的终端效益是实现农民增收与草食动物的增效。对于服务型饲料产业来说利用好广阔的销售市场指导好养殖户做好科学的青贮喂养,对于不同种类反刍动物、同一种类不同品种的动物指导农户按照一定量的青贮日粮干物质比例进行科学喂养。此外,做好对养殖户青贮饲料的储存指导与检疫检测,保障“粮改饲”的经济效益落地扎根,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4 总结
新发展阶段,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而饲料产业绿色转型就是要实现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来保障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过程中,饲料产业应主动适应国家“粮改饲”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在粮食安全大背景下,面对蛋白质能量原料的匮乏,重视产业能耗双控,做好低蛋白日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实现饲料产品增值增效;“禁抗”背景下加大对抗生素替代技术的研发,重视酶制剂的功能性开发,做到营养与免疫相协调。最终保证有效的饲料产品供给来促进畜牧业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略)